第 20 课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 学 目 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战后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经济恢复的主、客观条件及概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形成的原因,形成的经过及其国际地位。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体现了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并表现出诸多新特点,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变。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并思考:“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高速度能永久持续吗?”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
-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了解历史现象,初步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和主要矛盾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教 学 要 点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在废墟上重建
-
迅速恢复的有利条件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50 年代初—70 年代初)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
战后西欧国家的根本利益
-
产生和发展
-
国际地位和作用三、日本的崛起
-
战后初期经济陷于崩溃
-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
资本主义“黄金时期”,跃居第二经济大国四、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1.1973—1975 年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滞胀”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
本课难点: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回顾第一次世界
大战带来的损失,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稳定发展及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等知识,再讲课本提示中的内容,即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黄金时代”,以及随后又出现的长时期经济“滞胀”。让学生明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三、“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目,讲述时最好能挂《欧洲地图》, 以形象地说明西欧这一政治概念。这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1.战后初期的困难。启发学生参照地图,回忆二次大战中希特勒闪击欧洲 14 国、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德、意战败等内容,阅读小字部分的具体生动描述,了解由于西欧是主战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对学生不作要求。2.经济迅速恢复的有利条件。可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主观条件是西欧国家经济技术基础好。引导学生回忆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从而理解小字部分的人才、管理经验、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内容。客观条件是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并且,需要指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加强美国对西欧的全面控制,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马歇尔计划拟定的背景、经过及东欧、苏联对之采取的态度,皆不必补充。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本目重点。教师可结合《1950—1970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图表、小字部分的具体数字讲解。学生只需从年平均增长率方面把握这一总体概念即可。因为经济发展的其他表现初中学生不易理解,也不必补充。教师可进而指导学生结合阅读小字部分,了解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关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 可联系学生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角度加以说明。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发展干预的加强,不必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至于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一面,放在本课最后一目去讲。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对本目图表的比较中得出西欧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的结论,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不必详细说明。4.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西欧经济在一战前速度放慢、一战后衰退、二战中遭严重破坏的阶段性变化,认识这一时期西欧经济、政治地位提高的总体概念即可。本目图表及小字部分均不要求学生记忆。
四、“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一目,讲述时最好能自制一《欧洲共同体形成》教学挂图(暗射地图和区分加入顺序的不同颜色标记),以形象说明欧洲共同体产生和发展过程。本目需讲清三个问题:1.教师可使学生回忆西欧在巴黎和会上反苏、二战爆发前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战后苏联的强大等内容,分析西欧对苏联的政治立场;联系马歇尔计划,分析西欧对美国的政治态度,进而指出,对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的西欧,摆脱美国控制,增强对苏抗衡力量,继续发展经济是根本利益所在,这就是欧洲共同体形成的主要原因。2.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三个组织)和注解(成员国), 同时将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教学挂图上陆续显示出来,再与课本地图对照,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这一概念。三个组织、英国加入的挫折等内容不必补充,以免繁琐,初中学生也不易理解。3.欧洲共同体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教师应通过指导阅读小字部分及《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引文, 使学生整体把握共同体是建立一整套共同机构,打破国界实行紧密国家合作和国际调节的经济联合组织。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现象。不必涉及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依照课本讲共同体
的作用即可。共同体内部存在的矛盾,可引导学生从各成员国具体利益势必存在差异的角度去理解即可,不必展开讲。本目的地图《至 1986 年的欧洲共同体成员国》要求学生掌握。
五、“日本的崛起”一目,需讲清三个问题:1.结合阅读小字部分的具体材料,使学生了解战后初期日本经济陷于崩溃的状况。2.美国对日政策在日本经济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太平洋战争及日本投降等知识,使学生认识美军占领日本之必然,不须补充,以免繁琐。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了解美对日实行严厉打击的非军事化政策,并联系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政治特点,说明该政策客观上为铲除经济发展的障碍创造了条件。依课本强调美国对日政策在 50 年代初转为扶植,从而进一步起了输血作用。对朝鲜战争的军事订货更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不必补充内容,也不需说明日本政府方面的原因。只要使学生认识美国的扶植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即可。3.日本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是本目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看《1950—1970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图表和《1970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表,从而形象、突出地掌握这一总体概念,不必补充,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本目小字部分说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其中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重视人才培养,可作为历史借鉴,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
六、以上内容讲完之后,教师可小结一下,启发学生回答:“为什么说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题目,并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一目,虽然要从 1973—1975 年经济危机、“滞胀”、低速增长三方面叙述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后的状况,但归纳起来只有一点,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深化。应引导学生联系 20 世纪
20 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后,1929—1933 年经济危机随之到来的知识, 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新的经济危机必然出现。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讲滞胀阶段,是为说明高速发展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而不在于分析出现“滞胀”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注解关于“滞胀”的定义, 结合《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滞胀状况》表,掌握“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 两种状态同时存在的概念即可。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切不可补充内容。
本目图表不要求学生记忆。
八、以上内容讲完,教师可小结本课内容(可用课本前边的提示内容), 然后指导学生结合阅读小字部分内容回答:“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高速度能永久持续吗?”
九、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 课 要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