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6 19 世纪末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军 本图反映了

1895—1896 年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军的战争。

19 世纪末,正值列强瓜分非洲的高潮,已经把厄立特里亚沦为殖民地的意大利,一直对埃塞俄比亚抱有殖民野心。

1889 年 5 月,埃塞俄比亚同意大利签订了《乌查利条约》。条约中最重

要的是后来引起争议的第 17 条。该条的阿姆哈拉文本说,埃塞俄比亚在与其他欧洲国家交往时,“可以”请求意大利协助。但是,在意大利文本上,“可以”被故意改为“同意”,并进而曲解为“必须”。

1890 年,意大利据此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实行“保护”。

1895 年又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年 9 月,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书,表示要抗敌卫国。1896 年 3 月,埃塞俄比亚人民取得了阿杜瓦会战的胜利,意大利侵略军伤亡 1.1 万人,4000 人被俘。意大利被迫在 10 月缔结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并给予赔偿。

19 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的胜利,是非洲军队第一次击败占优势的帝国主义军队。它保卫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使埃塞俄比亚成了当时非洲屈指可数的保持政治独立的国家之一。

图 7 马赫迪起义军抗击英军 英国在 19 世纪瓜分非洲的高潮中,把魔爪伸进了苏丹。70 年代末,伊斯兰教的一个教长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43

—1885 年)主张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者。

1881 年 5 月,他宣布自己为马赫迪(救世主),公开号召进行圣战,驱

逐外国侵略者。这年 8 月,马赫迪决定发动起义。这支以贫苦农民为主的起义军,作战勇敢,多次打败英军。

1885 年 1 月,起义军对喀土穆发动总攻,击毙了曾经参加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当时的苏丹总督戈登,全歼了敌军。接着,起义军挥师北上,解放了几乎全部苏丹。起义军的斗争一直坚持到 1899 年 11 月。尽管这次起义最终为英国侵略军所扑灭,但它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了非洲各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本图反映了起义军同英国殖民军激战的场面。

图 8 莫奈的《日出·印象》 法国画家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是一派画家的标志,这派画家被称为“印象派”。《日出·印象》描绘的是法国西北部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在晨曦的笼罩下,天空和海水都呈现出一种橙黄和淡紫的色彩。海上的景物,是用厚薄不匀、长短不一的色彩笔触绘成:三只小船,船上人物依稀可辨,大船上的吊车,远处的工厂烟囱⋯⋯海面平静,水浪轻摇,小船似有缓缓前进的感觉。远处雾气迷漫, 景物隐隐约约,画面上只有几道色彩交错的粗糙的笔触。此画是莫奈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它体现了印象派绘画的特色:强调强烈的“光”和“色” 的变化,而不是自然景色。

图 9 凡·高的《雏菊和秋牡丹的花瓶》 凡·高被列为后期印象派画家,是因为他接受印象派画风之后,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放弃了印象派谋求准确表现眼前所见事物的手法,而采取了像浪漫派画家那样用色彩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手法。他除了画风景和人物外,还画了很多静物。从

《雏菊和秋牡丹的花瓶》这幅静物画中可以看出凡·高耿直爽朗的性格和粗

犷有力而跃动的笔法,背景的画法受点彩画法的影响。

图 10 塞尚的《静物苹果篮子》 塞尚也是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不满足于印象派浮光掠影的描绘,而是追求更坚实、永恒的体积,把物象还原为几何形体。他的《静物苹果篮子》,体现了一种庄严和宁静的艺术风格。

图 11 列·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的插图 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是史诗体小说,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然而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在于刻划微观世界,揭示人的内心奥秘。《战争与和平》的这幅插图描绘了小说的两位主人公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图 12 列·托尔斯泰 参见本书第 8 课的介绍。

图 13 泰戈尔 参见本书第 8 课的介绍。

图 14 《列宁会见来访农民》 这是苏联画家弗·赛罗夫创作的油画,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况。列宁正以专注的神情倾听着农民讲述农村的情况,表现出革命领袖和苏维埃政权对人民疾苦的巨大关注。

图 15 《土地法令》颁布 这是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 1957 年创作的油画,现珍藏在莫斯科特莱恰科夫画廊。《土地法令》是苏维埃政权最初制订的法令之一,于 1917 年 11 月 8 日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它规定立即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土地私有权,一切土地都是全民财产。可见,《土地法令》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此图反映了农民十分关注《土地法令》的心情。

图 16 福煦车厢 福煦(1851—1929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1918 年 9 月,德军领导人发表声明,要求签订停战协定。不久,德国发生了十一月革命。出于对德国革命的恐惧,11 月 5 日,协约国同意在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的基础上同德国开始会谈。

11 月 8 日,福煦代表协约国在贡比涅森林接见了德国代表团。他下令宣

读了协约国提出的停战条件,并要求德国必须在 72 小时之内答复。经过几天的谈判,德国只从协约国方面得到了微小的让步。

11 月 11 日法国时间凌晨 5 时,福煦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11 时,各战胜国鸣放礼炮 101 响,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次大战后,福煦车厢被放入了博物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以闪电战迅速攻占了西欧一系列国家,法国也未能幸免。6 月 14 日,德军进入巴黎。法国政府中的投降派占了上风。6 月 21—22 日,法德举行停战谈判。根据德方的指定,谈判地点就设在一次大

战德国战败后于 1918 年 11 月 11 日签订停战协定的同一地点的同一车厢内。

6 月 22 日下午 6 时 50 分,法国代表进入 1918 年德国签订停战协定的那节车厢,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此后,福煦车厢作为战利品,被德军运到柏林。后来在美英盟军轰炸柏林的时候,这辆车被炸毁了(另一说法是,希特勒为了免于德国战败时再一次丢脸,下令炸毁了福煦车厢)。

图 17 签署《凡尔赛和约》 1919 年 1 月 18 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左右着大会。4 月 29 日,德国代表团应召到达凡尔赛,接受和约文本。5 月 7 日,

克里孟梭在代表战胜国交付和约草案时宣称:“清算的时候到了。你们向我们请求和平。我们同意给你们和平。现在我们就把这项和约的文本交给你们。”协约国不许德国代表对草案作任何口头上的争辩,只许在 15 天的期限内提交书面意见。接着,协约国又接连对德国施加压力,并以武力相威胁。这样,摆在德国当局面前的两条路,一是无条件签署和约,一是准备重新作战,而后者对德国来说无异于自投绝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6 月 23 日下午德国政府被迫决定无条件接受和约。6 月 28 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宫正式签署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图为凡尔赛和约签字时的情景。签字地点在凡尔赛宫镜厅。坐在桌子中间的三个人,一个是威尔逊(手持文件者), 一个是克里孟梭(留着浓密的胡子),另一个是劳合·乔治(坐在克里孟梭的右侧)。他们注视着正在桌上签字的德国代表。这是一幅油画。

图 18 经济危机时期的华尔街 美国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是美

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一般认为,这次危机是从 1929 年 10 月股票行情猛跌开始的。到 11 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 40%以上,证券持有人损失达 260 亿美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经济陷入停

滞状态。从 1929 年到 1932 年,银行破产达 101 家,企业破产约 11 万家。到

1933 年 3 月,美国的完全失业工人达 1700 万,还有 100 多万农民破产。这次危机中,工业、农业、信用危机同时并发。危机还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使它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 36%。世界贸易也因此缩减 2/3。

华尔街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的一条街,街道狭窄而短,它是美国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所在地。纽约证券交易所等交易所、联邦储备银行等银行都设在这条街上。华尔街是美国金融和资本高度集中的象征。对美国人民来讲,它是贪婪盘剥农民、工人的强盗大王的象征。

图 19 纳粹分子纵火焚烧国会大厦 国会纵火案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发生于 1933 年 2 月 27 日晚。纳粹党的冲锋队员通过戈林官邸的地道, 进入国会,放火焚烧了国会大厦。当晚,戈林下令逮捕德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次日,戈林又发布公告,诬陷纵火事件是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在纳粹党掀起的迫害共产党和进步力量的高潮中,德共主席台尔曼,正在德国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季米特洛夫等人相继被捕。图为正在熊熊燃烧的德国国会大厦。

图 20 敦刻尔克撤退 1940 年 5 月,德军以 136 个师的强大兵力,向英、法等国联军发动闪电战。德军迅速占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进入法国,逼抵英吉利海峡。数十万英、法军队被围困在敦刻尔克附近狭窄三角地带。5 月 27 日至 6 月 4 日,一方面,英国皇家空军全力以赴迎战德军的空袭飞机,保卫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另一方面,英、法海军迅速集中各种舰船850 余艘,利用德军地面部队数日停止进攻的有利时机,成功地从敦刻尔克

运出了 33.8 万余名英、法联军,进入英国。其中,英国人大约有 20 万名,

法国人约有 13 万多名。另外,还有 4 万多名没来得及撤走的法军官兵被德军俘虏。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远征军几乎丧失了全部武器装备,243 艘大小舰船沉没,但保存了英军的有生力量,为未来的反攻准备了条件。

图 21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1945 年初,德国即将最后崩溃,如何最后迅速击溃德国法西斯,如何处理投降后的德国,如何对待解放后的欧洲⋯⋯ 等诸多问题迫在眉睫。为了商讨这些问题,1945 年 2 月,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为首的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制订了彻底击溃法西斯德国的作战计划,决定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会议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会议还通过了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雅尔塔协定)》,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本图是会议期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的合影,右为斯大林,中为罗斯福,左为丘吉尔。

图 22 苏军攻占德国国会大厦 1945 年 4 月 16 日,苏联红军开始进攻柏林,希特勒在柏林郊外布置了三道防线,柏林市内工事坚固,并有隐蔽、安全的地下铁道和下水道网可供德军使用。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苏联红军对法西斯巢穴的最后冲击。与此同时,美、英军队也加紧了对柏林的进攻。

27 日,苏军攻入柏林市中心,激烈的巷战开始了,战斗极为惨烈,天空、地面和地下都在战斗。

30 日,红军向德军最顽固的堡垒——德国国会大厦发动进攻,德军负隅

顽抗,德国国会大厦弹痕累累,到处残垣断壁。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 30 日下午,苏军终于攻克德国国会大厦。图为在攻克德国国会大厦后,苏军战士在仍然是硝烟弥漫的国会大厦前欢呼的情景。

图 23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惨景 1945 年 8 月,日本法西斯即将崩溃,美军已逼抵日本本土,但是,顽固不化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仍负隅顽抗。为了减少美军伤亡,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也为了在战后进行原子讹诈, 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 8 月 6 日向日本投掷刚刚造出来的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

——原子弹。这一天,美军飞机“埃诺拉·盖伊”号飞抵有 34 万人口的日本

第七大城市广岛 8000 多米的上空,向市区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瘦子”。这颗原子弹当量为 2 万吨 TNT 炸药。爆炸后,繁华的广岛被夷为平地。广岛居民死难 78150 人,受伤和失踪 51408 人,使广岛无辜居民蒙受极大灾难。

图 24 日本投降仪式 由于美军加紧了进攻,原子弹爆炸,苏军参战以及中国等国抗日军民的反攻,8 月 14 日,日本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次日中午,天皇向全国广播,正式宣布投降。8 月28 日,美军先遣部队占领厚木机场,开始登陆并占领日本。9 月 2 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签字仪式。首先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日本代表外务大臣重光葵和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其次签字的是盟军 F1 最高司令麦克阿瑟和美、中、英、苏、澳、加、法、荷、新九国的代表。远东和太平洋战区的战争以及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图中着西服、拄手杖者为日本代表重光葵,背立者是盟国方面签字代表,两旁及炮塔上站立着围观的美军官兵和各国记者。

图 25 越南美莱村惨案发生前的情景 1954 年以后,美国为了取代老殖民者法国在越南的地位,开始在越南南方扶植亲美傀儡政权。可是南越亲美傀儡政权在越南南方人民的打击下,岌岌可危。于是,1961 年美国发动所谓的“特种战争”,妄图在 18 个月内“平定南越”,但没有取得成功。

1965 年,美军开始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的连续轰炸。同时,直接派出大批军队侵入越南南方,把侵略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血腥镇压越南人民的抵抗运动。

1968 年 3 月,一群美军闯入越南南方美莱村,在此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越南妇女、儿童。图为美莱村村民们在被屠杀前的瞬间,感到不测之祸即将来临时彼此战栗着搂成一团的情景。

图 26 1972 年尼克松访华 1969 年初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面对

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他试图通过改善美中关系来增强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1971 年 7 月 9—11 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在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1972 年 2 月 21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首都机场,他把手伸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尼克松和周恩来就两国关系问题举行了会谈。2 月 28 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公报中,中国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此后,中美两国基本结束敌对状态,开始向关系正常化迈进。

图 27 第 5 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60 年代初,一些亚非拉国家针对苏美两大军事集团的霸权政策,纷纷宣布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为了协调不结盟国家的立场,加强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1961 年 9 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此后,不结盟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一支重要力量。本图显示的是 1976 年 8 月 16—19 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的第 5 届不结盟国

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成员国有 86 个。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经济宣言》和《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等文件。文件指出,只有结束富国和强国对穷国和弱国的剥削,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才能获得顺利发展。强调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实行集体自力更生,加强经济合作, 并在国际经济谈判中采取联合行动。

图 28 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 70 年代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日益不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抗争,为形势所迫,发达国家不得不在谈判桌边坐了下来。于是,1981 年 10 月 22、23 日, 在墨西哥的坎昆城召开了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会议强调富国应当帮助穷国,穷国要自强不息,进行南北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次会议打破了“南北对话”的僵局,又称为“南北对话”首脑会议。

14 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孟加拉、阿尔及利亚、墨西哥、菲律宾、南斯拉夫、坦桑尼亚、圭亚那、印度、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西、沙特阿拉伯、象牙海岸)和 8 个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瑞典、奥地利、联邦德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代表了当时全世界 40 多亿人口中的 27 亿。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应邀出席了会议。

图 29 法国的核电站 核电站是通过核反应堆把原子核变化过程中所释放的巨大能量转化为电能。

1954 年,苏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此后,欧美一些科技先进的国家也纷纷着手建造核电站。由于核电站具有无污染、成本低等许多优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成为能源工业发展的新方向。法国是世界核电发

展先进国家之一,1981 年,核电站供应的电能占全国发电总量的 40.2%。发展核电站成为法国解决能源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图为法国希农附近的一座核电站。

图 30 阿波罗登月 本世纪宇航工业发展迅速,1969 年 7 月 20 日, 美国发射的“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这成为世界科技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这一天,全世界有几亿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7 月 21 日,格林尼治时间 2 点 56 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宇宙飞船,用左脚首先踏上了月球表面松软的土壤。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美国为“阿波罗登月” 共花费了 250 亿美元,动员了 40 万工作人员参加。

图 31 中国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1984 年 4 月中国成功地发射试验通讯卫星,这是发射时拍摄的照片。

图 32 三代电子计算机结构 这张照片把三代电子计算机原件放在一起,以显示它们结构的不同。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构成以真空电子管为特点, 体积最大;第二代以晶体管印刷电路为特点,体积次之;第三代以微型集成电路为特点,体积最小。

图 33 卓别林电影剧照 这是 1920 年摄制的无声电影《寻子遇仙记》中的一幕,卓别林和杰·科柏在该片中演主角。那时无声电影是大众化的娱乐,卓别林以他高超的艺术才能很快扬名世界。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