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 学 目 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 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认识: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
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
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教 学 要 点
一、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
2.德、奥挑起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1.欧洲的三条战线
2.马恩河会战
3.1914—1915 年东线的战斗
4.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三、1917 年的几件大事
-
交战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
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
-
美国参战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
奥匈帝国瓦解和德国投降
-
大战给交战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本课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可通过提问回忆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期,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目,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讲清四个问题:1.斐迪南大公夫妇访问萨拉热窝。教师要利用教材地图《第一次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或挂图)简述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巴尔干半岛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相继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许多国家纷纷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插手巴尔干,扩张自己的势力,其中以奥匈帝国和俄国的争夺最为激烈。列强的相互争夺,造成巴尔干的复杂形势。斐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有明显的挑衅性。2.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要说明刺杀的目的、性质和后果。它是塞尔维亚青年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主义的行动,但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这里要向学生阐明:搞个人行刺等恐怖手段, 并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良策,而且往往会造成灾难,铸成历史大错。我们应反对个人恐怖手段。3.大战的爆发。发动大战是德国蓄谋已久的。教师可画一图表,说明各交战国参战顺序。4.意大利参战。教师要讲明意大利望风使舵和最后参加到协约国方面的原因。
本目中的图,除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要求学生掌握外,其余均不作要求。
四、“几次重大战役”一目,是一次大战的几个主要战役,教师要讲清东西战线的发展轮廓和每个战役的重要影响。对战役的过程,教师可不必多讲。这目需要教师讲清四个问题:1. 欧洲战场的西战线和东战线。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表格,使学生掌握两条战线的大体位置和每条战线的对峙双方的国家名称。对欧洲以外的战场情况,教师不宜再做补充,以免增多头绪,加重学生负担。2.马恩河会战。教师要讲清这次会战的重要性和战争结果对双方的影响。教师可画一个马恩河会战的形势图,使学生认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德国是要实施战前已经拟订好的作战计划,速战速决,打败法国; 法国则是死地求生,背水一战。对会战经过,教师不必多讲,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的两段小字。教材中形象图《双方军队利用战壕进行对峙》, 对学生不作要求。3.1914—1915 年东线战斗。本段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教师需要讲清三点:(1)1914 年 8 月,俄军迅速进入东普鲁士,迫使德军同时两线作战,这对德国是十分不利的。(2)1914 年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双方处于对峙状态。(3)1915 年欧洲战场重点在东线,德、奥计划再次落空。教师应画一东线战场形势图(或教学挂图)。教材中形象图《东线战壕中的俄国士兵》,对学生不作要求。4.1916 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这两个战役是大战中最大的两次战役,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两次战役的背景,这两次战役在大战中的作用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教师可通读有关的两段小字,使学生认识德国为什么把进攻点选在凡尔登,通过小字中双方使用的现代化武器所造成巨大的破坏和重大的伤亡,揭示战争的残酷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这两个战役持续时间长,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战争虽未决出胜负,但人力物力损失的补充,德国比协约国更困难。战争对德国更加不利。教材中形象图《戴防毒面具的机枪手》、《索姆河战役中的战壕》、《英军坦克》,对学生均不作要求。
五、以上内容讲完后,教师可小结一下,然后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思考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发生哪几次重大战役?”
六、“1917 年的几件大事”一目,是本课的难点。1917 年的重大事件是俄国发生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退出大战和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国作战。教师需要分三点讲述:1.交战国面临的严重危机。教师简要阐明战争两年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使交战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有关这段小字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不必讲述。2.俄国革命和苏俄退出战争。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阐明战争和革命的辩证关系。首先要阐明战争给帝国主义环节中最薄弱一环的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大战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其次,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统治,但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对内解决不了人民饥饿, 对外未能退出战争给人民和平,于是 1917 年 11 月爆发了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不必细讲,以后有专章讲述。最后,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就发表《和平宣言》,毅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这对大战结束起了促进作用。这里教师可总结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一辩证的历史关系。3.美国参战。教师要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美国的“中立”》漫画, 揭示美国在战争初期宣布中立的虚伪性,然后再从美国参战时机和参战借口的选择,揭示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美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债权和实现统治世界野心而参战的。教师还应讲清美国参战对加速大战所起的作用。关于中国北洋军阀参战一事,由于背景和过程复杂,很难在本课中讲清楚。教师需要向学生阐明两点:一是北洋军阀政府是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当时受日本控制的段祺瑞北京政府,追随日本参加了协约国,对德奥先后宣战;其次要指出,中国参战给人民带来的是新灾难。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目,教师需要讲清三点:1.大战的结束。十月革命引起了各交战国,特别是同盟国的革命运动高涨起来,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对各国革命运动情况,教师只需概述,不必细讲。以后课文有专题讲述。关于德国投降,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并结合资料注释,适当讲述贡比涅协定,使学生认识:这就是战争发动者的下场。2.大战的性质。分析大战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主要参战国的国家性质、各参战国的参战目的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教师还应指出,塞尔维亚抗击奥匈侵略是民族自卫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从整个战争来看,它只有从属意义,而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性质。3.大战的后果。教师可通过大战延续的时间、波及范围以及战争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的各种数字,说明战争的残酷性。各交战国统治阶级,利用科学新技术, 不断制造和使用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等,这大大增加了人力的伤亡和物质的破坏。教师可通过上述史实,进一步鞭笞帝国主义者的罪恶。教材中的形象图《第一次大战时的飞机》和《远程大炮》,对学生不作要求。
八、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可小结后两目的内容,指导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九、小结课文,教师可绘制一图表,以帮助学生掌握大战过程的轮廓, 可边讲边在黑板画一次大战的图表。(参考图表如下)
本 课 要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