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秋千习俗的嬗变
在明代天启年间,有一个屡屡考不中贡士的老年书生,他有一个叫楚云的女儿。
很快,楚云到了28岁,她长得很是漂亮,虽然她父亲因为考贡士考不中常年唉声叹气,但她却并没有受到影响。楚云每天都很开心,她家里时常传来她快乐的笑声。楚云最喜欢秋千了,她常常一个人在自家院内的秋千架上荡来荡去。
没想到有一天楚云在家里荡秋千,正好她家的门没有关,她的美貌惊动了门外的人。这个人叫李越,他才18岁就考中了贡士。
李越正好在楚云家门外瞥见了正在荡秋千的楚云,一下子就被她荡秋千时的靓影所吸引住了,很是心仪她。李越当即决定回去要请父母去下聘书,他要娶这个秋千架上的姑娘为妻。
楚云的父亲觉得李越那么年纪就考中了进士,于是便同意了。但楚云却不愿意,因为她根本没见过李越,而且她觉得父亲作为一个科考的失败者,连与那个贡士对话的勇气都没有,很是懦弱。
百般无奈之下,楚云只得偷偷女扮男装去参加了一次地方考试,在考场上,楚云结识了李越,被他的才华打动,对他很有好感。
在这次地方考试中,楚云巾帼不让须眉,考来了一个举人的头衔送给父亲,为父亲壮胆鼓气。但是怯弱的父亲仍然没有解决楚云的婚姻危机,还是执意要楚云嫁给李越,楚云很是无奈。
一天,楚云的父亲不在家,她便在家中荡秋千来消除心中的愁苦,正好看见李越从自己家门口经过。楚云灵机一动,她便让李越进了自己家,并告诉李越想请他假冒是自己心仪的人,然后一同来打消父亲让她嫁人的念头。
李越笑着同意了。楚云见他同意,很是开心,便坐回到秋千上,继续荡了起来。李越轻轻地走到楚云背后,慢慢地帮她摇起了秋千。
不多时,楚云的父亲回来了。楚云便拉着李越来告诉父亲,这个人便是自己的心上人,让父亲不要再将她嫁给别人。
楚云的父亲大笑了起来,摸着女儿的头说道:“傻孩子啊,这个人便是我要让你嫁的那个进士!”
楚云一愣,这才知道自己闹了一个大乌龙,她又喜又惊,羞得低下了头,脸红的跟个红苹果一样,匆匆捂着脸跑开了。没多久,楚云便和李越结了婚,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在明清时期,每年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有荡秋千的习惯。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人们每天都要荡一阵子。
在明清时人们认为,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还能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荡秋千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还有一些地方的人们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和经久不衰的原因。
就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明代著名文学家和画家的唐伯虎所写的一首《秋千诗》,诗写道:
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
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清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坊任知县时,他曾经赋诗一首,专门描写春天三月潍坊民间“荡秋千”和“放风筝”等欢乐场面,诗写道: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在明清时期,荡秋千又可以分为“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很多地方都有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荡秋千的表演比赛,而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则会受到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古代青年男女相遇和接触的好机会。
在明清时期,除了普通秋千外,还有以下几种带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秋千。
其中的一种秋千叫做“胡悠”,也叫“木驴”。这种秋千的做法是在秋千主杆上端绑个铁轴,轴头顶在横梁的正中间。而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铁千,人们或是站着,或是坐着,分别在两头的秋千上,一边悠荡一边转圈,很是有趣。
还有一种叫做“过梁悠”。这是清代道光年间一种比较复杂的秋千,做法也相当繁琐。人们先是在牢固的木架上架起一个方形大木轮,轮子四角各吊着一副小秋千。
然后4个人同时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摇动摇盘,使大木轮转起来。秋千上的人随着大木轮子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非常惬意。
最后一种秋千叫做“板不煞”,就是在秋千架的横梁上穿一个辘轳头,上面绕一条粗绳,让粗绳两头垂下来,其中一根绳头上固定一个脚踏板。
人们开始耍时,两只脚需要踏在踏脚板上,然后两腿夹住粗绳,两手紧拽另一个绳头,使绳子这头往下转,而粗绳那头的秋千便可以带着人往上升。
秋千横梁上头的半圆形荆条吊着花生、糖果、酒等奖品,如果谁能升到上头,牢稳地固定在辘轳头上,那他就可以伸手向上去摸赏品,摸着哪一种奖品,就要将这件奖品奖给这个人。
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会摔下来,或者上去了没把紧辘轳头,又滑溜下来。由于秋千架下垫着松软的沙土或柴草,根本不用担心会出危险,所以这种秋千很流行,人们也很喜欢。
其实,在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很多荡秋千的传统。那里还流行有“磨秋”、“风车千秋”等独特的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转磨秋在秋千中间有一个立柱,顶上有轴,上面系着4根粗绳,绳末各有一环,由4人抱环旋转,好像推磨一样,所以叫做“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作轴,再选一根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也就搭成了“磨担秋”。
木杆两端骑坐对等的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然后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杆便会旋转起来了。而这个秋千两端上下不断升沉,好像人在挑扁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所以称它为“磨担秋”。
磨担秋在我国西南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和仡佬族都很流行,其中以哈尼族的最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的五六月,他们称5月为“五月年”,也叫做“苦扎扎”节。“五月年”便是磨秋节。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和“纺车秋”等,因它的形状略似风车,所以叫做“风车秋千”。风车秋千的结构比“吊秋”和“磨秋”都要复杂。
首先,人们在场地中立两根木柱,还要在秋千柱顶架起了一个横梁,横梁中央套一个木制的十字形滚轴,就好像如风车轮子一样。滚轴上有4对平行踏板,粗绳上拴着一个木板,形状好像秋千一样。
人们玩时,需要4个人各坐在木板上,使滚轴转动,然后秋千便会上下升降。秋千就会做圆形旋转,转速快时,就好像飞旋的大风车,很是好看。
在明清时期的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4块坐板能坐8个人,这样的风车秋千叫做“八人秋”。
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傈僳等民族中很是流行,其中以傈僳族的最为典型。傈僳族转风车秋千的多为女子。在节日里,她们穿着盛装前来比赛,秋千像纺车一样开始转动,越转越快,如同转起一个缤纷的旋转绣球。
在我国东北的朝鲜族也很喜欢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了。在明清时期,这一活动常在节日里举行,有时还要进行比赛。
节日里,朝鲜族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她们争试高低,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秋千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也有荡秋千的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举行。
清代有人写了一首《盐源竹枝词》,就是专门形容纳西族的秋千会的,诗写道:
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
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
还有,在金陵笑笑生所编写的,后来被称为明代社会百科全书的小说《金瓶梅》中,也有一段描写妇女荡秋千的情景,原文是这样写的:
话说灯节已过,又早清阴将至。吴月娘在花园中扎了一架秋千,率众姊妹游戏以消春困。先由月娘与孟玉楼打了一回,下来教李瓶儿与潘金莲打,然后玉萧和蕙莲两个打立秋千。
这蕙莲手挽丝绳,身子站的直屡屡的,脚踩定下边画板,也不用人推送,那秋千飞起在半天云里,然后忽地飞将下来,端的好像飞仙一般,甚可人爱。月娘看见,对玉楼、李瓶儿说:“你看媳妇,她倒会打。”
《金瓶梅》的作者金陵笑笑生描写的人物个性十分准确。当时当仆妇的意莲,由于她经常参加劳动,所以她荡秋千的动作就比那些“太太”和”小姐”们高明很多了。
清代著名诗人李声振所写的《百戏竹枝词》中,有一首《秋千架》:
半仙之戏,无处无之。
仕女春图,此为第一。
近有二女对舞者。
日影垂杨舞半仙,御凤图画两婵娟。
飘红曳绿浑闲亭,蹴损湘钩剧可怜。
此外,在明清时期各地除了最为常见的秋千之外,我国的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这也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秋千文化的内涵。
[旁注]
天启 明代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从1621年至1627年,共使用了6年。天启皇帝朱由校,明代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他自幼备受冷落,不喜欢学习,却喜欢木技,被誉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木匠皇帝。他死后庙号熹宗,谥号勤悊皇帝,葬在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德陵。
贡士 对我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的称呼。原是指古代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学士。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期,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贡士还不能做官,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以后才能入仕,属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部分。
巾帼 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来借指妇女中的杰出人物。它的由来是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便叫做“巾帼”。因位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元宵节 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和”春灯节“,是古代汉族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我国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唐伯虎(1470年~1523年),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他以诗文出名,却最擅长绘画。他在传统绘画写意技法和开拓花鸟画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树。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郑板桥(1693年~1765年),清代著名官吏、书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主要客居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风格都是旷世独立的,世称“三绝”,他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他画竹已经画了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著作有《板桥全集》。
绣球 一般由彩绣做成,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我国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之时,就预定于正月十五或者是八月十五时,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一般也会看准意中人,然后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所以它的意图是吉庆瑞祥的。
《金瓶梅》也称《金瓶梅词话》,是我国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和富商两种身份的封建时代代表人物西门庆的刻画,体现了明代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百戏 我国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尤其以杂技为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同时包括古代魔术、古代角抵戏和古代戏剧等。
[阅读链接]
在明清时期,我国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游艺非常有名,当地人称“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
这种秋千一般都是在春秋季节和举办婚礼时才拿出来玩的。这种秋千的做法是在空地上选一点,然后用3根木头搭一座三脚架,在不远处的另一点也搭一座同样的架子,然后在两个三脚架中间架一个横梁,横梁上悬挂6根牛毛绳,构成秋千的形状。
在玩这种秋千时,需要人们一男一女面对面,两人双脚交错蹬在较长的两根牛毛绳上,他们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绳子上,让双脚不停蹬动,这样才会越荡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