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高采烈——扭秧歌
秧歌在我国北方汉族地区极为流行,人们大多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秧歌是汉族民间的一种舞蹈,它可能源于古代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和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
在古代,扭秧歌几乎遍及我国大江南北,在全国不同地方,秧歌的名称各异,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最具特点的是,秧歌受到普通民众的热情欢迎,积极参与。
唐宋时期扭秧歌的起源
在北宋至和年间,河南东部地区地处黄河古道,因为黄河河水经常泛滥成灾,那里的人们无法安居,生活非常困难。
后来,皇帝派开封府尹包拯来这里放粮救灾,包拯到了之后,开仓放粮,解决了这里的饥荒,而且他亲力亲为,勤勤恳恳治理水灾,终于取得了成效,第二年这里的稻谷便大丰收了。
包拯当时正在帮百姓们收割稻谷,他看到大丰收的情景,不禁喜出望外。包拯一手持着割稻谷的镰刀,另一手甩起脖子上围着的汗巾,情不自禁地舞了起来。因为包拯舞地兴高采烈,很是尽兴,百姓们便学着他的样子一同舞了起来。
后来没多久,包拯便被调回了都城汴梁。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治理水灾的功劳,此后逢年过节,人们便跳这种舞蹈以示感激之情。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趣事。其实秧歌是我国汉族的一种舞蹈。
秧歌最早产生于唐宋时期,最初可能是以“姎哥偎郎”为主要角色的一种西域歌舞有关,它与汉族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秧歌的时间是在宋代。
秧歌是我国古代村庄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人们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很多人认为,秧歌起源于古代单纯的歌舞戏。歌舞戏在唐代开始出现后,它与需要借助文字和语言的滑稽戏便分道扬镳了。唐代的歌舞戏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更大,滑稽戏则较多保持了本土的特征。
其实,自从唐代“百戏”分出“歌舞戏”和“滑稽戏”两种,“滑稽戏”最终形成元杂剧,导致昆剧、徽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
不过大多数认为,唐代形成的“歌舞戏”,其中一部分走向民间,最终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态的“秧歌”。唐代形成了“歌舞戏”与“滑稽戏”的分野,那是因为受外来的西域文化的影响。西域的概念较大,不局限在嘉峪关、葱岭之间,而应包括整个印度和中亚地区。
随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来自西域的歌舞传入我国。这种歌舞不需要借助文字和语言,只需要借助音乐和节奏。
唐代的歌舞戏一部分演变成宫廷舞蹈,另一部分则流入民间,与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结合后,形成各地不同形式的“秧歌”。
但是,在不同的“秧歌”里,有一些特征是共同的。例如扭秧歌的人有时徒手,有时手里拿一个小道具。这与西域舞蹈很相似。
再如,唐宋时期的舞蹈大都有丝管钟磬伴奏,但是,秧歌几乎没有丝竹伴奏,甚至不需要音乐,经常只需要锣鼓即可,这个特征与西域舞蹈也很相似。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既有整齐划一,又有个人发挥;既有含蓄中庸,又有个性张扬。自由与规矩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不分场地,简便易行,动作自然,既能表达情感,又能锻炼身体。也许这就是秧歌在老百姓中广受欢迎的原因。
在宋代时期,起源于西域的“姎哥偎郎”,它在向东部传播时遇上了汉族的元宵社火,于是在东、西文化开始结合,便产生了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化妆表演形式。
当这种民间歌舞向东南传播时,由于“姎哥”、“羊哥”、“扬高”等不易理解,于是便借用了南方荆楚地区种稻插秧的秧字,最终形成了秧歌的名字。
其实,关于秧歌的起源,可以分成两个问题:舞蹈形式的起源和名称的起源。从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来说,秧歌的起源很早。
但是,从名称来说,“秧歌”这一称呼的起源并不很远。由于人们经常将两者混淆,致使对于“秧歌起源”这样的话题,容易造成“公婆各说自家理”的现象。
“秧歌”这一名称从字面上说,这的确非常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它与插秧、秧田等水田劳动有关。不过,这种望文生义并非全错,“秧歌”这一名称在北方正式形成,的确与稻秧有关。
作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北方河洛地区,这里原先是很少种植水稻的,自唐宋时期以后,水稻才开始较多地引入到北方地区,这样才有了秧歌这个名词。
[旁注]
至和 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的一个年号,从1054年3月至1056年9月,前后共计3年。宋仁宗是我国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受益,他是宋真宗的第六子,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登基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41年。
包拯(999年~1062年),先后被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谥号“孝肃”。他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因为他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流传,以至于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西域 我国古人认为,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的地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凡是通过玉门关所能到达的地区都是西域,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 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有“国剧”之称。
丝绸之路 指起始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古都长安,用以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因为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我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所以被命名为丝绸之路。
中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我国古代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荆楚 古代我国的江汉地区,多指湖北地区。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荆楚地区的人们在与北方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又根据自身发展创造出了荆楚文化。而荆楚文化是我国古代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文化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华夏文明。
河洛 指以洛阳为中心,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河洛地区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中原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阅读链接]
秧歌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歌舞戏,而且它还融入了一些当时西域特色的舞蹈。虽然后来的秧歌很多都是集体舞蹈,但是这种集体舞蹈中的自由发挥的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这便是唐代西域舞蹈的特色。
因此,西域舞蹈演变成我国秧歌,并非只是学一点外来的舞蹈动作,而是有所舍弃、有所发挥,多数融入到歌舞戏中。最后,这种外来舞蹈随着歌舞戏一同演变成后来的秧歌,一起发扬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