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登高习俗的盛行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习俗非常流行,据清代文学家察敦崇所著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

京师谓重阳为九月初九。每届九月初九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在我国古代,不论文人还是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甚至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上高台或者土坡,他们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烤肉,并唱戏奏乐和听歌看舞。

如清代末期的慈禧太后,她每年重阳都会在京城北海东面的桃花山登高、野餐和烤肉,并架起蓝布围障,防止闲人们偷看。还有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还有在清代的广州地区,游客多在重阳节登上白云山,他们饮酒赋诗,热闹非凡。

在上海,因为附近没有山丘,人们便把沪南丹风楼以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

至于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也都是重阳佳节的登高胜地。

尤其是南昌的滕王阁,因为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的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所以更闻名天下了。至于湖北江陵的龙山,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节在秋天,重阳前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古人也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的,这与三月春游“踏青”的说法相对应。

重阳节前后,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古人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这种上山采集的活动,古人把它叫做“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据清代文学家潘荣陛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就有这样的记载:

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还有,关于登高习俗,清代有人说这是源于古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拜,人们以为重阳节去祭拜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都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最初还要拜祭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详、求长寿的活动。

一说重阳节时,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是成熟的时候,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活动,农民叫“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节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了。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远望。

[旁注]

《燕京岁时记》作者富察敦崇,此书按一年四季节令顺序,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北京风俗、游览、物产和技艺等,一共有146条。其中记载了许多北京民俗活动,也记录了许多当时的儿童游戏玩具,以及京师妇女习俗等,这些都对后人了解清代北京的民风民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慈禧(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孝钦显皇后。1852年,她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册封懿嫔。1856年,她了生皇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被吓诏晋封懿妃。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她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号称慈禧皇太后。后于1908年崩逝,葬于定东陵。

王勃(649年~676年),唐代著名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他是“初唐四杰”之首。他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这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帝京岁时纪胜》清代北京岁时风土杂记。清代学者潘荣陛编撰。此书记录北京一年四季各节令及其有关习俗、宗教活动、四时鲜果蔬菜食品等事,共93条。书中还记载清代北京过元旦、上元、中和节、花朝、清明、立夏、端阳等情况,不仅为后人考据清代风俗,也可以了解今日某些民间习俗的来龙去脉。它的记载生动具体,对研究清代北京的社会生活和岁时风物均有重要史料价值。

山神 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从称谓上看,起初是各种鬼怪精灵都依附在山中,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而互相融合演变成了地区的主要山峰人格化了的山神。祭山时大多用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用祭品鸡、羊、猪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悬在树梢来祭拜的。

[阅读链接]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古代人们在重阳节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省去了祭拜的活动,转化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的。古代人认为,九为老阳,而阳极必变,而九月初九,月、日均为老阳之数,这很不吉利。

所以才衍化出一系列避免不祥、祈求长寿的活动,这是明代文学家谢肇制在他所著的《五杂咀》中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