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我国,也称“风琴”、“纸鹞”、“鹞子”和“纸鸢”等,据说我国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成的,最初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
闽南语称风筝为“风吹”,因为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却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
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纸鸢上加了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上面的竹笛被风一吹,就会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了。后来“纸鸢”普遍以风筝命名了,包括有哨子和竹笛的和没有哨子的各种纸鸢。
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我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后来从唐代开始,风筝逐渐变成了一种玩具。
五代以前风筝起源与习俗
那是在西汉建元年间,北方燕赵地区有一个老农夫,他每天戴着斗笠在田间劳作。
在初秋的一天,这天风很大,老农夫正在田间收麦子,突然狂风大作,大风将他的斗笠卷飞了。老农夫身手敏捷,他一把抓住斗笠上系着的细绳,想将斗笠拉回来。
但是风力很强,斗笠被吹到半空,恰好老农夫斗笠上的细绳很长,斗笠便像树叶一样漂浮在半空。
老农夫再一用力,斗笠便回到了他的手上。他觉着这样很好玩,于是老农夫就故意将斗笠甩到天上,他拉着斗笠上的细绳使斗笠不至于被风吹走,但斗笠借助风力,仍然可以在半空中漂浮。
老农夫玩了一会儿,便收起了斗笠。他回到家将这件事告诉家人,还故意扔出斗笠展示了起来。他家人也觉得这很神奇,于是他们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
后来村里人又四处传播放斗笠的事。渐渐地,这件事传遍了燕赵地区的大街小巷,人们都开始玩起了放斗笠的游戏。
没多久,人们在放斗笠的时候,他们觉得斗笠还是重了些,不能在半空漂浮太久。于是有人改进了这项游戏,他们用牛皮纸替代斗笠,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放风筝的活动。
放风筝是我国古代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运动。它流行于我国各地,历史悠久,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也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风筝起源于我国古代,这个早有定论。但关于它的起源除了我国古代的斗笠外,还有另外两种传说:一是树叶说;二是帆船说。
树叶说来自于我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人们便用麻丝拴住树叶放着玩,后来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帆船说同样来自于我国南方水乡,据说古代南方人使用木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又有了帆船,帆是借助风力的一种工具,古代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了风筝来放飞玩耍,之后逐步演变成了后来放风筝的游乐活动。
在我国古代,关于风筝的传说很多,风筝又叫“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风筝古时称为“鹞”,我国北方地区也有称为“鸢”的,它是一种古代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在我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非常丰富。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据说最早的风筝是由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
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这是说墨子将风筝研究了整整3年,终于他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木鸟就坏掉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鸟”就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风筝。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鸟,造型很是奇特,而且它已经具备了“飞天”的功能了,因此可以推断,我国风筝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后来,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公输班也叫鲁班,是我国后世著名的木匠大师。鲁班很聪明,他根据老师墨翟的理想和设计,开始使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他又用火烤弯曲竹子,把它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
木鹊在空中飞翔达3天之久,这比起墨翟的木鸟已经改进很多了。由于这个木鹊可以借助风力在天上漂浮,鲁班就拿它作为一种侦查的方法,他用木鹊去窥探宋国的军情。这便是鲁班“制木鹊以窥宋城”的由来。
风筝问世以后,很快它被人们用于传递信息,后来,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张糊成了,它便很快传入了民间,成为了古代人们娱乐的一种玩具、不过,风筝在军事上的用途也屡屡被人使用。
后来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中,就记载了西汉初期三杰之一的韩信在作战中使用过风筝。其中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
这也就说明了,在楚汉相争时期,汉将韩信在攻打项羽所率领的西楚军时,他就曾经利用风筝去侦察了西楚军的兵力虚实情况。
而在有名的垓下之战时,项羽的西楚军被刘邦和韩信的汉军围困,韩信也派人用牛皮做成风筝,上面加上竹笛。这些风筝迎风作响,就好像很多人在一起吹笛子一样。汉军配合笛声,纷纷唱起了楚地的民歌,这也直接涣散了西楚军士气。
至东汉期间,东汉时期著名发明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以后,那时的坊间才开始用纸来做风筝,慢慢才被称为“纸鸢”。
至于“风筝”这个名字的确定,应当归功于南北朝时期后汉帝王汉隐帝时的大臣李邺,他在宫中曾以线放纸鸢作为游戏,用来取悦汉隐帝。李邺在纸鸢头部安装了一个竹笛,当风筝飞上天后,风吹入了竹笛里,便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而“纸鸢”才得名“风筝”。
关于这个故事,史书中的原话是:
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风筝大致被分为两种,一种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而“纸鸢”上装有竹笛的能发出声音的才叫“风筝”。
后来《事物纪原》和史书《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在南朝时期的549年,敌军将梁武帝萧衍围困在了梁国都城建邺城中。此时,城墙被敌军四面包围住,城内外断绝了联系。
于是,有人便给萧衍献计,让他制作“纸鸦”将求援信系在其中。
萧衍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他便令士兵制作了“纸鸦”,然后他在太极殿外,趁着西北风时施放出去,用来向外求援。
但是很不幸的是,这“纸鸦”竟然被敌军发觉了,还以为是“妖术”,便纷纷用弓箭将它射落下来了。这便是风筝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开始。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禁在地牢里。元韶的堂弟为元韶制作了风筝,他们两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人关于风筝飞行的奇思妙想。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其中写道: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还有,唐代诗人高骄在他所写的《风筝》诗中这样描述: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这些诗句都说明了,在隋唐时期,放风筝在民间已经非常普及了。那时候风筝的制作工艺更加完美,它的形式多样了,上面所附带的竹笛也更加悠扬悦耳了。
其实,关于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大多数人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已故的亲友,所以人们通常都会在清明节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希望借助风筝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所以,放风筝作为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已经流传很久了。据考证,我国古代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可以一直持续至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在隋唐时期以前,放风筝还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放掉身上的晦气。当风筝放飞升高后人们就有意把引线剪断,然后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这样可以带走人们身上的晦气、烦恼、苦闷、忧患和病痛。
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于是在这一天,古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都写在了纸上,然后人们将纸扎在风筝中放飞,让写着烦心事的纸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
因此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避邪的一种护身符。当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放风筝早已经冲去了旧时的巫术色彩,古人只不过是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
这也说明了,放风筝在我国古代已经成为了一项颇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人们在户外放风筝大大舒展了平日里紧张严肃的气氛,调节了忙碌的生活节奏。
但放风筝这种护身符并不是古代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因为风筝做工精细,它的价钱也很昂贵,所以放风筝就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其实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他们便祈求天赐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反应到放风筝中就是放晦气的习俗。
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晦气并交上好运,同时又能给自己带来吉祥。因为放风筝是在放晦气,所以古人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古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求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旁注]
建元 汉武帝刘彻的年号,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结束。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开始使用年号“建元”,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共使用6年,建元年号的使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燕赵 古代的河北一带。这里民风朴实豪放,造就了世代相传的侠风义胆。这里人们“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便多英雄豪杰,记载在史书中的往往而是。燕赵文化是我国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斗笠 我国古代民间一种遮挡阳光和避雨的编结帽。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人们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同时,它也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十分受人欢迎。
墨翟(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宋国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等思想,在后世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等。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和木匠大师。他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建筑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被后世的建筑木工者尊为祖师,对后世影响很大。
《事物纪原》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原始的属性。此书共10卷,共记载了1765件事。此书每部以四字标目,如“天地生植”等,详细记录了各种事物的原始属性。该书涉及面很广。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西汉时期开国功臣,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他曾经先后做过齐王、楚王,后来被贬为淮阴侯。他作为军事理论家,曾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3篇。
汉隐帝(276年~318年),匈奴族。南北朝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君主。他是昭武帝刘聪的儿子,他有些文韬武略,年轻时也是当时的俊杰。310年,刘聪即位为帝后,封他为河内王,任命为抚军大将军。
建邺 南京的古名,简称“宁”,历史悠久,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文宣帝(529年~559年),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相貌奇特,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他在位时励精图治,还加固了长城,这对边疆的稳固起了很大的作用。经过他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齐国慢慢的强盛起来。
元稹(779年~831年),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早年和唐代诗人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对后世影响很大,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避邪 也称“辟邪”和“避凶”,它是一类铭记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信物。在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广义的辟邪,或者民俗中的辟邪应该指一种行为以及它所引起的一些礼仪形式。我们在艺术史中说的辟邪是狭义的辟邪,是广义的辟邪行为所寄托的一种实物形式,或者说是辟邪行为的一种工具。
清明节 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是我国重要节日之一。
笛 我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它常在我国民间音乐、戏曲中运用,是我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效果最好。
[阅读链接]
关于风筝的起源,还有一种叫做“飞鸟说”的观点。
飞鸟说来自于古代的风筝形状,那时候风筝的结构、形状和扎绘技术,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大多数都是鸟类的形状。这可能是我国古人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出来的一种游戏工具。
古代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这也说明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