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胸襟——登高
重阳节里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就是登高。人们在那一天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者登高塔。
在古代,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且饮酒吃肉,好好享受一番,这也使登高与野宴结合在了起来,使登高更有吸引力了。
其实,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古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在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
古代重阳节登高的渊源
据说在东汉时,燕赵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他早年父母双全,后来娶了妻子,妻子也给他生了几个孩子。不过妻子和孩子再加上他,也是一大家子的人,这都要靠他一个人养活,因此生活过得很是拮据。
桓景的日子虽然不算好,但无灾无难的时候,一家子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很快就来了,这一年,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有人病倒了。很快,桓景的妻子也都染了病,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他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他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为了救自己的妻子,决心去拜师学本领,想要战瘟魔,救活妻子,同时也可以为民除害。他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
桓景便请求邻居帮忙照顾他的妻子孩子,自己则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去了。
等桓景到了东南山中,费长房收下了桓景,还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每日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起武来。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他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了。你可以回乡为民除害了,不过我要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把这些给你的家乡父老们,让他们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把茱萸叶子给每个人都分了一片,并告诉乡亲们要随身带着茱萸叶子,瘟魔就不敢近身了。
桓景又把菊花酒倒了出来,让每个人都喝了一口,因为师父告诉他,人若是喝了菊花酒,就不会再被染上瘟疫了。等桓景把乡亲们和家人都安排好,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在屋内等着瘟魔来时与他交战。
不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他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却也不见一个人。瘟魔觉得很是奇怪,他抬起头却望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瘟魔很生气,他大吼一声窜到山下,只觉得菊花酒味很是刺鼻,还有茱萸叶子让他无法忍受。瘟魔不敢近前登高了,他就回身向村里走去。
没多久。瘟魔见到一个人正在家里端坐着,好像是在故意挑衅自己。瘟魔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他急忙舞剑迎战。因为桓景学得了武艺,斗了几个回合之后,瘟魔战不过他,便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最终将瘟魔扎倒在地了。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祸和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了下去。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过起了重阳节,同时也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这时我国汉代道教关于重阳登高的一个神话故事,这是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记载的,原文是这样的: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初九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初九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在我国古代,九月初九重阳节时,人们登高、野宴、佩戴茱萸,历代相沿最后成为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王维在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样。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人们就称这一天为“重阳”。
重阳节里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就是登高。人们在那一天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者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长安九月初九时,人们登高游玩观景的记载。
在晋代时,据史书《晋书》中《孟嘉传》中的记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子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间传为了佳话。
如隋时著名医师孙思邈在他所写的《千金方·月令》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可见,这些隋代的风俗,已经与后世很相近了。其实,重阳节除了在登高时野宴烤肉以外,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当然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也是约定俗成的习俗之一,重阳节的菊花茶便是来源于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为他爱菊自怡,后人便以此陶冶身心。
我国古代关于重阳节登高的文献记载很多,晋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的陶潜在他所写的《移居》诗中说:“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还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他所写的《九月初九忆山东兄弟》中,就详细地写到了关于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诗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然,也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诗中的名篇。诗写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还有,南宋时期词人韩元吉所写的《水调歌头·九日》中上片写道:
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尘埃。
这词便是描写了南宋时期,词人韩元吉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此外,清代文学家顾张思所写的《土风录》卷一中说:
古人登高不止是在重阳那天。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有登高之会。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旁注]
吴越 春秋时期吴国、越国故地的并称,泛指后来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部一带地区。古代吴越地区拥有辉煌的文化,也是古代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剑 我国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古人用此剑叉腰,可割可刺,用来抵御匪寇与野兽。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菊花酒 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和延缓衰老等功效。种类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在古代重阳佳节时,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因为它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茱萸 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按我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吴均(469年~520年),南朝时期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当时做朝廷的一名主簿,著有一本《吴朝清集》流传于世。他好学有俊才,它的诗文深受当时文学大家们的称赞,他的诗风清新,而且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之作,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了一代诗风。
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有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他还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他的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恒温 字元子,在近代,恒家是北方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最早跟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长江,建立东晋的亲信大臣,后来因为他参与平定王敦的叛乱,被皇帝封为了宣城内史。
孙思邈(581年~682年),唐代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我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他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他是继张仲景之后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陶潜(365年~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和散文家。他曾经做过几年小官,后来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他诗文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韩元吉(1118年~1187年),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多抒发山林情趣,他的著作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和《南涧诗余》等,存词80余首,其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对后世诗词影响很大。
顾张思 清代著名学者。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继承了父亲的学识,又喜欢看书,博览群书,擅长考证推理,他的著作很多,比如《土风录》18卷、《谈书录》18卷等。
[阅读链接]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古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在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