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天文学家石申

石申,又名石申夫,公元前4世纪魏国人。战国天文学家、占星家。

他著有《天文》8卷,与甘德所著的《天文星占》合称《甘石星经》,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石申对天文学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石申山”。

石申,生于公元前4世纪,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有4位:

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

这里提到的魏国人,便是石申。《史记》中还说,这4位天文学都有占星术的著作,在他们的著作中,还同时记录着战国时期的战乱形势,记录着为政治事件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即:

田氏纂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谨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视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纵)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

《史记正义》中还引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

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8卷也。

这里提到的《天文》8卷就是和甘德所著的《天文星占》合称《甘石星经》的作品。不过,据说,这本《天文》8卷并没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不过,在《汉书·天文志》中引述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断,可以使我们窥见石申在天文学和占星术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岁星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赢东北,《石氏》“见觉星”;缩西市,《石氏》“见檀云,如牛”;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如马”。《石氏》“枪、檀、棓、彗异状,其殃一也,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余殃不尽,为旱、凶、饥、暴疾”。

从这些片断可以知道,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80颗。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

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申的时代相合。

同时,石申与甘德在战国秦汉时影响很大,形成并列的两大学派。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续有著述,这些书都冠有“石氏”字样,如《石氏星经簿赞》等。

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以及殷商时代的天文学家巫咸为三家星官,构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从此以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宫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又称为《通占大象历星经》,曾收入《道藏》。

该书在宋代称《甘石星经》,托名为“汉甘公、石申著”,始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流传至今。书中包括巫咸这一家的星官,还杂有唐代的地名,因此,后来的《甘石星经》并不能看做是石申与甘德的原著。

[旁注]

占星术 也称占星学、星占学、星占术。是根据天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一种方术。早期的占星术多是利用星象观察来占卜较为重大的事件,如战争的胜负,国家或民族的兴亡。

岁星 也称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五,为太阳系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它有着极其巨大的质量,是其它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是地球的317.89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16倍。

彗星 中文俗称“扫把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即为可见。太阳的热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黄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瞬时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

巫咸 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也称巫戊,卜辞称咸戊。据说长于占星术,又发明筮卜,当是神权统治的代表人物。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

[阅读链接]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其中选用了5位中国人的名字,因为石申对天文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宫。

以石申命名的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西北隅,离北极不远,月面坐标为东105°、北76°,面积35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