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和农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谥号“文定”,赠太子太保、少保。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
科学研究范围广泛,其中以《农政全书》影响最大,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徐光启在青少年时代聪敏好学,活泼矫健。1581年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他在家乡和广东、广西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广泛阅读古代的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还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后来,徐光启先后结识了传教士郭居静和利玛窦,接触了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更加丰富了。利玛窦还发展徐光启成为天主教徒。1604年,徐光启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随后,他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在北京住了下来。
1606年,徐光启再次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并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译成中文。这就是后来翻译的《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译出6卷,刊印发行。这是徐光启引进西方科学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情,以至于后来有人这样认为:在我国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中,徐光启是一个前驱者,是西学东渐的接引人。
可惜在明朝时《几何原本》并没用得到重视,致使徐光启逝世后《几何原本》迟迟不能翻译。直至20世纪初,我国废科举、兴学校,以《几何原本》内容为主要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
1629年9月,朝廷决心改历,令徐光启主持。徐光启从编译西方天文历法书籍入手,同时制造仪器,精心观测。自1631年起,分5次进呈所编译的图书著作。这就是著名的《崇祯历书》。
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他“释义演文,讲究润色,校勘试验”,负责《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此外还亲自参加了其中《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徐光启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他为我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我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他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做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这些都较我国传统的《大统历》为高。
《崇祯历书》及其所依据的天文学理论,使其成为我国的官方天文学体系,长达200余年。如从科学史的角度和历史影响而言,此事当属徐光启成就的显著事功之一。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学家之一,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等。
其花费时间之长、用功之勤,较之修订历法和编译《崇祯历书》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农政全书》堪称代表。此书是徐光启去世后,经陈子龙删增后成书的。
《农政全书》共60卷,70余万言,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12门。从这12门的内容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价值。
在《农本》3卷中,徐光启继承了传统的重农思想,认为只有务农才是国家的根本之计。基于这种认识,《农政全书》开卷,即言农本:列举了《五经》和史书中重视农业生产的言论和史实;摘引了《管子》、《吕氏春秋》、《亢仓子》、《齐民要术》等书的有关章节;全文收录了明人冯应京的《国朝重农考》。
这些都是为了证明以农为本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提醒人们关注农业问题,抓好农业生产,为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打下坚实的根基。
《田制》共2卷,一卷是徐光启自作的《井田考》,对西周井田制的划分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其中对西周度量衡与明代度量衡换算方法的确定十分精彩。别一卷引录了《王祯农书》中《农器图谱》的全文。
《农事》6卷,介绍了《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等农学著作中关于垦殖、收种、播种、中耕、除草、灌溉种种农田管理措施,还录入了徐光启自己的《垦田疏》。徐光启有亲自垦荒的切身经历,对如何开辟荒芜土地变为良田,增加国家收入有精辟的见解。
他在这里补写的两段文字,即移民垦荒时“主客”关系的处理和垦荒前的准备事项,对指导垦荒很有实际意义。
《水利》9卷,其各章节中不但有对用水理论的探讨,有水利器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还有改善地方水利的具体意见。徐光启对取水工具写下不少评注,表明他对这些工具器械作了深入的研究。
《农器》4卷摘自《王祯农书》,介绍了常见农用工具的质料、形制、构造和用途,有较高的实用性。
《树艺》6卷大都是汇集以往农书中的材料,介绍了各种作物的特性、用途和种植方法。书中特别强调选种,说“种蔬果谷伳诸物,皆以择种为第一义。”
在说到甘薯时,书中充实了不少新材料,是徐光启写《甘薯疏》时征集到的。他指出了甘薯的13个优点,认为此物易种高产,应大力推广。
《蚕桑》4卷多采自《王祯农书》,介绍养蚕植桑的注意事项和养蚕工具、缫丝工具的使用方法。
《蚕桑广类》2卷对作物栽培谈得最多的是他对棉花的选种、种子的收藏和播前处理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提倡早种,强调深根和病虫害防治,主张稀植、短干,重用基肥,这些措施都是适应当时耕作水平的。关于麻的种植则主要依据旧农书写成。
《种植》4卷介绍了园圃布局、树木嫁接、整枝、防鸟害、治虫等项技术;介绍了榆、松、槐、杨、梧桐、乌臼、女贞等30余种树木的种法和用途;介绍了竹、茶、菊以及其他药用、染料和水生作物。
徐光启主张多种乌臼以取油料,多种女贞以取白蜡,认为这两种树很有经济价值。还对如何养虫生蜡做了生动细致的记述。
《牧养》1卷,主要谈马、驴、牛、羊、鸡、鸭、鹅、鱼、蜂等家畜家禽的饲养技术。
《制造》1卷,主要讲述酿制酒、酱、醋技术和各种食物的制作方法、房屋建筑方法,以及一些洗涤、收藏、修补方法。
《荒政》18卷引用了《癿伳梁传》、《荀子》、《管子》、晁错、陆贽等大量古今文献中的救荒言论,以阐明有备无患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主旨,强调预防为主;分别列举了从隋到明历代备荒赈灾的措施,以及一些具体的渡灾办法;收录了可以代食充饥的草、木、粮、果、菜类数百种,供灾荒时采用。其中有些迷信思想的成分。
《农政全书》对于农田水利、土壤肥料、选种嫁接、防治虫害、改良农具、食品加工、丝织棉纺等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民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就当时能够达到的认识水平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批判了阻碍生产技术进步的各种落后思想和错误的方法。
此外,《农政全书》在历史上最早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全面检讨“农政”的经验教训,对垦荒、水利、荒政给予特别的关注,系统总结了我国古典农业科学,这些都是他远远超出前人的地方。
完成《农政全书》这样一部巨著,只有凭着对国家对民族的挚爱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凭着坚忍不拔毅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科学家徐光启,才会给后人留下这样一笔丰厚的遗产!
[旁注]
天主教 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正式名称为“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在基督宗教的所有教会之中,天主教会的人数最为庞大,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大统历》 明代历法名。后因《大统历》推算日食不准确,治历者纷进新历,要求改制,但明朝一直沿用《大统历》。
井田制 是我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的土地制度。字意为:因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形,故曰井田制。实则是周天子京畿之土地制度,有公田私田之分。而周礼中的井田,似乎是理想的土地制度,可行性不强,同时难以考证。
甘薯 属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名山芋、红芋、番薯、红薯、白薯、白芋、地瓜、红苕等,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是重要的蔬菜来源,块根可作为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用广泛。
基肥 一般叫底肥,是在播种或移植前施用的肥料。它主要是供给植物整个生长期中所需要的养分,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也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
荒政 我国古代政府因应对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灾荒即指地震、旱灾、水灾、蝗灾、瘟疫等。面对荒年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我国执政者很早就发展出荒政。每个时代的荒政活动在荒政史上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也是学界关注和的问题。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即今上海市松江人。明末官员、文学家。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阅读链接]
明代时在上海老城曾流传这样一句民谚:“潘半城,徐一角”,意思是潘家的私人园林几乎占了半个上海城;而为官比潘家大的徐光启却只处上海城的一角。
有一次,学者张溥曾到徐光启寓所,见他在案前奋笔疾书,房间仅一丈见方,除农桌、书柜、椅子外,墙角放着一张床,身边只有一位老仆帮他做些杂货。
张溥见此情景,非常感动,连叹“百闻不如一见”,如此京都高官,却偏安上海城之一隅,真可谓“徐一角”。徐光启清廉治学,实是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