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时期——学科精英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

明代的农业及手工业进步很大,造就了像宋应星《天工开物》这类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他如《本草纲目》和《徐霞客游记》,也都是流传至今的科学名作。

文艺复兴后,我国的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是西学东渐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清代虽然闭关自守,但梅文鼎的很多著述介绍了西学,使当时的科技领域如沐清风。

我国近世时期学科精英们这些本土与外来的科研成果,仍然令人宽慰。

人间巧艺夺天工的宋应星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

代表著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也有人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很有才学。他自幼聪明伶俐,先学诗文,又学经史子书,接受封建正统教育,很得老师和长辈们喜爱。

1615年,宋应星考中举人,但以后5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5次跋涉,见闻大增。1638年至1654年间,他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

期间,他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1637年由朋友资助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推官、亳州知府。明亡后作为明遗民,约在1666年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而《天工开物》的出版发行也历经磨难,当时曾因被认为存在“反动”思想而被销毁,后来由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国。

《天工开物》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123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卷,细分为18篇。

上卷6篇,《乃粒》介绍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介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彰施》介绍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介绍谷物的加工过程,《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甘嗜》介绍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中卷7篇,《陶埏》介绍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介绍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介绍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锤锻》介绍制作铁器和铜器的锤锻方法,《燔石》介绍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膏液》介绍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杀青》介绍造纸的方法。

下卷5篇,《五金》介绍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介绍兵器的制造方法,《丹青》介绍墨和颜料的制作,《麹蘖》介绍制作酒的方法,《珠玉》介绍珠宝玉石的来源。

我国古代物理知识大部分分散体现在各种技术过程的书籍中,《天工开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

此外,在《论气》中,宋应星深刻阐述了发声原因及波,他还指出太阳也在不断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

宋应星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炼制黄铜的方法,使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

从而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再如在物理学方面,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至近代。

《天工开物》一书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刻书界的广泛注意。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

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学家贝原益轩在《花谱》和1704年成书的《菜谱》两书的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天工开物》,这是日本提到《天工开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由此开始,《天工开物》成为日本各界广为重视的读物,刺激了18世纪时日本哲学界和经济界,兴起了“开物之学”。

19世纪30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

如1837年,法国汉学家儒莲把《授时通考》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的书名刊载出去,马上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别在都灵、斯图加特和杜宾根出版,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

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已有了一定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之大量减产。《天工开物》则为之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

本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

[旁注]

教谕 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明清时代县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失蜡铸造 我国失蜡铸造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这就是失蜡法,也称“熔模法”。

蚕蛾 别名原蚕蛾、晚蚕蛾,属食疗同源昆虫。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它们拍打翅膀不代表是在飞翔。

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阅读链接]

宋应星从小个性活泼,喜欢学习各种物件的制作技术,以至于被当时读书人称为“旁门左道”。

有一次,宋应星和几个朋友到一个人家去做客。那人家里摆满了许多大小、形状、颜色、图案都不同的花瓶。

宋应星立即对这些陶土制成的花瓶发生了兴趣,不断询问这些花瓶的制作方法。一些朋友却摇头,认为这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不值得读书人学习。但宋应星依然故我,并开始留心做各种技艺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后来,终于成为名扬世界的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