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生于北魏时益都,即今山东省寿光。北魏时期农学家。
他所著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是我国农学史上一部最完整、最有系统和内容最丰富的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农学名著。它卓越的科学内容,对当时和后世的农业生产都有深远影响。
贾思勰出身于地主家庭,与当时一般地主子弟和读书人不同的是,他十分注重生产事业,有着发展生产和富民强国的热切愿望。
贾思勰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郡治在今河北省高阳。在高阳太守任上,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官”。
他说:“圣人不以自己的名位不高为可耻,只是忧虑人民的贫困,奖励生产就可以使人民摆脱穷困。”他关心人民的生活,注意发展生产事业,同情人民的痛苦。除了奖励生产以外,他还亲身参加劳动。
那时候,在黄河流域居住着各族人民,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学习,在耕种、畜牧、种植树木方面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贾思勰常跟农民谈论生产上的事情,虚心地向农民请教,尤其是注意向老农学习生产上的经验和知识。
他很看重这些经验,下决心要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传播出去,以发展祖国的农业生产。于是,贾思勰就下定决心。最后,他终于写成《齐民要术》这一经典巨著。
贾思勰之所以这部书叫做《齐民要术》,其实也反映了他忧虑人民贫困和奖励农业生产的一贯思想。“齐民”这个词儿,用现代语言翻译出来,就是“平民”或“人民”的意思;“要术”就是谋生的主要方法。“齐民要书”四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人民群众谋生的主要方法”。
《齐民要术》中的每字每句都不是随便写下来的,而是有来历、有根据,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除了当时人的经验,比如西汉农学家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就是作为很重要的参考材料。这就是《齐民要术》所以成为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史上不朽著作的原因。
《齐民要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90篇,分成10卷。不仅总结了当时以及以前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下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以及各族人民间生产经验互相交流的情况。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总结了我们祖先哪些重要的生产经验呢?
一是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必须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和不同的土壤特点来进行。这是贯穿在《齐民要术》中的一条根本原则。
贾思勰把最适宜的季节叫做“上时”,其次的叫做“中时”,不适宜的季节叫做“下时”,并且告诉大家不要错过适宜的栽培季节“上时”。他又指出,种植各种作物的土壤条件,也各不相同。
在《齐民要术》里,贾思勰还根据实际经验说明,同一种作物不仅在不同的土壤上使用种子的分量不能相同,并且同一农作物在上时、中时、下时下种,用种子的分量也有差别。这些原则都是科学的。
关于土壤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有许多很有意义的记载。
他说:“并州没有大蒜,都得向朝歌去取蒜种,但是种了一年以后,原来的大蒜变成了蒜瓣很小很小的蒜。并州芜菁的根,像碗口那么大,就是从别的地方取来种子,种下一年,也会变大。在并州,蒜瓣变小,芜菁的根变大,是土壤条件造成的结果。这说明栽种农作物必须注意自然条件。”
这就是说,植物的本性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可以改变的。从这里,可见我们祖先早就从生产实践中知道了植物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也知道除了要重视自然条件以外,还可以“驯化”农作物。
二是精耕细作,保墒抢墒。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说:“地一定要耕得早,耕得早,一遍抵得上三遍,耕迟了,五遍抵不上一遍。”
他又说:“耕地要深,行道要窄。因为如果行道耕得太宽了,就会耕得不均匀,深一处,浅一处;而且耕牛因为用力太多,也容易疲乏。耕完地以后,就要立即把土锄细和耙平,经过几次锄、耙,才好开始播种。当绿油油的谷苗长出田垅以后,还要反复地锄地。这不是为了把地里的杂草锄去,而是要使土壤松匀,土壤锄得越疏松均匀,农作物就越容易吸取土壤中的养分。”
另外,《齐民要术》里也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冬灌”的经验。这就是把雪紧紧地耙在地里,或把雪积成大堆,推到栽下种子的坑里去,以防止大风把雪刮走,使地里有充足的水分。这样,春天长出来的庄稼就会特别旺盛。
《齐民要术》里还要大家注意抢墒。黄河流域在春末夏初播种的季节里雨量很少,经验告诉我们的祖先,必须趁雨播种。谷物的播种,最好是在下雨之后。如果雨小,不趁地湿下种,苗便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就不容易长得健壮。
但是,遇到雨大就不能这样做,因为雨太大,地太湿,杂草就会很快地长起来。同时,谷物也不适宜在过湿的土地上生长。这就要在地发白后再下种。
这样保墒保泽的经验,即使在今天来说,也是很宝贵的。
三是选择种子,浸种催芽。
如果不选种,不但庄稼长不好,种子还容易混杂。种子混杂了,就会给生产带来很多麻烦,不但出苗会迟早不齐,谷物成熟的时期也不一样。关于选种的方法,《齐民要术》里记载,不论是粟、黍,还是秫、粱,都要把长得好的、颜色十分纯洁的割下来,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留种地要耕作得特别精细,要多加肥料,要常常锄地,锄的遍数越多,结的籽粒就越饱满,才不会有空壳。种子收回来后,要先整理,并且要埋藏在地窖里,这才可以防止种子混杂的麻烦。
《齐民要术》里也记载着浸种和催芽的方法。在播种前20天,就应该用水淘洗种子,去掉浮在上面的粃子,晒干后再下种。也有让水稻浸到芽长两分,早稻浸种到芽刚刚吐出时,再播种的。
四是合理施肥,轮作套作。
秋天的时候,要是耕种长着茅草的土地,最好让牛羊先去践踏,然后进行深翻。这样,草被踏死了,深翻后埋在地里可以做肥料。
在没有茅草的地里,秋耕时也要把地里的杂草埋到地里去,第二年的春天草再长出来时,要再把它埋到地里去。这样,经过耕埋青草的土地,就像施了粪肥的土地一样肥沃,长出的庄稼就会又肥又壮。
另外,用过豆科作物做绿肥的地里,如果种上谷子,每亩可以收获很大的产量。《齐民要术》里也提到用围墙和城墙的土作为肥料的办法。直至现在,这些办法对我国农村的积肥造肥,也还是很有用处的。
《齐民要术》里还讨论了轮作和套种的方法。有的农作物连栽不如轮作,麻连栽就容易发生病害,降低麻的品质。接着又讨论了哪一种作物的“底”最好是什么。什么是“底”呢?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茬”。
谷物的底最好是豆类,大豆的底最好是谷物,小豆的底最好是麦子,瓜的底最好是小豆,葱的底最好是绿豆。再如,葱里可以套种胡荽,麻里可以套种芜菁等。这种用轮作发挥地力和培养地力的方法,现在仍旧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是果树栽培,因树施法。
贾思勰说,果树的种类很多,有的耐寒,有的欢喜润湿,有的在冬天结实,有的要在风和日暖的时候才开花结果。
各种果树的特点既然各不相同,栽培的方法也不能一样,不能以适合一种果树的方法死搬硬套地应用到别的果树上去。例如李树用播种移栽的方法,最好是扦插;梨树则用嫁接的方法最为适宜等。
贾思勰根据农民的经验,提出了不同树种的栽培方法。以桃树为例,他说桃子熟的时候,连果肉一起埋到粪地里,至第二年春天再把它移到种植的地上去,这样桃树的成熟早,三年便可以结果,因此不必用插条来扦插。
要是不把种子放在粪地里,植株不会茂盛;如果就让桃树留在粪地里生长,果实不会大而且味苦。此外,贾思勰还很细致地总结了果树嫁接的方法,以及怎样注意防止果树遭受霜冻损害的方法。
六是选好种畜,精心饲养。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指出,畜养动物首先应该重视选种,要选择最好的母畜来做种畜,不能随随便便让不好的母畜繁殖后代。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牲畜的遗传性。
除此以外,《齐民要术》还很重视牲畜怀胎的环境,以及小牲畜出生后的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还告诉我们要注意对肉用牲畜的阉割和掐尾。
在牲畜的饲养法方面,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总结了很多丰富的经验。
以养马为例,贾思勰指出,马饿时可以喂给比较坏的饲料,饱时再给好的,这样马可以吃得多,因而也可以肥壮。饲料要铡得细,粗了马吃了不会肥壮。
给马喂水也有一定的规则。早上马饮水要少,中午可以让马多饮一点,到了晚上,因为要过夜,要让它尽量饮水。每次饮水之后,要让马小跑一阵,出汗消水。《齐民要术》里也记载了几十个医治马病的方法。这都是我们祖先由实践中得出有效的方法。
七是农村副业,多种经营。
我们祖先不仅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而且在农村副业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齐民要术》里指出,养蚕的屋子里要温度适宜。太冷蚕长得慢,太热就枯焦干燥。因此,养蚕的房屋,冬天四角都得生火炉,屋子的冷热这样才会均匀。
在喂蚕的时候要把窗户打开,蚕见到阳光吃桑叶就多,也就长得快。这时候用柘树叶养蚕也开始了。我们祖先也知道了柘丝质量很好,拿来作为胡琴等乐器的弦,比一般的丝还强,发出来的声音非常响亮。
在《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柘蚕取丝的方法,可能是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此外,《齐民要术》里还记载做染料的方法,使用“皂素”的经验,以及记载了酿酒、造醋、做酱、制豆豉、做蚱等方法。
上面所介绍的,只是《齐民要术》内容的极少部分,但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早在1400多年前,我国农业科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在6世纪的一部最完整的、最有系统的、内容最丰富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书中闪烁着我们祖先的智慧的光辉和伟大的创造力对以后的农业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齐民要术》以后,我国4种规模最大的农学著作,即元朝司农司编《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清朝“敕修”的《授时通考》,没有一种不拿《齐民要术》作为范本的。就是规模比较小的许多农学著作,如陈敷的《农书》、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也都受《齐民要术》的影响。
[旁注]
高阳郡 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省,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陆,今河北省蠡县南。北魏还治高阳。583年废。
并州 太原旧称。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省保定和山西省太原、大同一带地区。
保墒 在古代文献中也称之为“务泽”。保持水分不蒸发,不渗漏,例如播种后地要压实,是为了减少孔隙,让上层密实的土保住下层土壤的水分。如通过深耕、细耙、勤锄等手段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
催芽 凡是能引起芽生长、休眠芽发育和种子发芽,或促使这些前发生的措施,均称为催芽。催芽是保证种子在吸足水分后,促使种子中的养分迅速分解运转,供给幼胚生长的重要措施。
套种 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做间作套种。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做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做套种。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扦插 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农林业生产中,不同植物扦插时对条件有不同需求。
柘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淡灰色,成不规则的薄片状剥落;幼枝有细毛,后脱落,有硬刺。用拓叶养蚕对增产蚕茧是有一定意义的。
陈敷(1076年~?),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宋代隐士、农学家。平生喜读书,不求仕进,在真州,即今江苏省仪征西山隐居务农。74岁时写成《农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时传入日本。
[阅读链接]
有一次,贾思勰养的200多只羊因为饲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饿死了一大半。后来换了别的方法还是不行。
这时有人告诉他在百里之外有一位养羊能手,贾思勰就去找到老羊倌向他请教。原来,贾思勰随便把饲料扔在羊圈里,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面。羊不肯吃这种饲料,于是就饿死了。
贾思勰又在老羊倌家里住了好多天,认真学习了老羊倌一套丰富的养羊经验。回去后,就按照这些养羊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