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算学第一人梅文鼎

梅文鼎(1633年~1721年),字定九,号勿庵。安徽省宣城人。清初著名的天文、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著作有《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勿庵历算书目》等。

梅文鼎是我国承前启后的杰出的天文、数学家,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同称为世界科学巨擘。

梅文鼎在青少年时代通过家庭和塾师的培养,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塾师罗王宾引导他夜观星斗等活动,对他后来的学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7岁从师自号竹冠道士的宣城籍逸民倪正学习大统历,开始学习数学、历法,终身潜心学术。

清代初年,新旧历法之争日趋激烈。面对这种情况,梅文鼎广泛收集古今中外历算书籍,下功夫研读,力求贯通。但相比之下,梅文鼎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他将中西方的数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对清代数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在传统数学研究方面,梅文鼎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一次方程组解法,勾股形解法以及求高次幂正根的方法。

在《方程论》中,他纠正了当时一些流行著作的错误;对系数为分数的一次方程组提出新的解法。他又最先对数学进行分类,把传统数学分为算法和量法。

在《勾股举隅》中,已知勾、股、弦、勾股和、勾股较、弦和和、弦和较以及勾股积等十四事中任两事,可求解勾股形,梅文鼎举出若干例题来说明这种算法。

在《少广拾遗》中,他依据二项定理系数表,举例说明求平方、立方到十二乘方的正根的方法,虽未能恢复和发展增乘开方法,但已使明代逐渐消失的求高次幂正根的方法重新发展起来。

对当时传进来的西方数学,梅文鼎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会通工作,并且有所创造。

《笔算》是介绍《同文算指》的算法,《筹算》是介绍纳皮尔筹的计算,《度算释例》是介绍伽利略比例规的算法。根据中国书写的特点和传统的习惯,他把《同文算指》的横式算式改为直式,把直式的纳皮尔算筹改为横式。

《平三角举要》和《弧三角举要》,是梅文鼎系统整理当时传入的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并对不详其理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与证明。

在介绍比例规的算法中,他改正了罗雅谷在其《比例规解》中的讹误。梅文鼎在《几何补编》中证明了除六面体外的其他4种多面体的体积和内切球半径的公式,纠正了《测量全义》计算二十面体体积的错误。

他还研究了许多复杂的有关正多面体的作图问题,例如在一个正六面体内作一个正二十面体,使其12个顶点都在六面体的6个面上。

对于《几何原本》,梅文鼎用传统的勾股算法进行会通,证明了《几何原本》卷2、卷3、卷4、卷6中15个定理。《堑堵测量》是用勾股算法会通球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公式。《环中黍尺》是用直角射影的方法证明球面三角学的余弦定理。

结合球面三角计算的需要,梅文鼎在此书中还用几何方法证明平面三角学的积化和差公式。

还有,梅文鼎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在《勾股举隅》中提出了勾股定理的3种新证法;

独立发现“理分中未线”,即黄金分割法;

著《平三角举要》、《弧三角举要》等我国最早的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专著;

著《环中黍尺》5卷,论述球面三角形解法,并将此法应用于天文学,解答有关天球赤道、黄道的问题;

著《少广拾遗》,阐发“杨辉三角”;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书中,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梅文鼎生当西方历算东渐、我国古代科学衰微之时,他独树一帜,积60年之精力,专功历算,冶中西于一炉,集古今之大成,述旧传新,继往开来,开清代历算中兴的先河。

其一生著述丰厚,成就巨大,可与17世纪至18世纪世界上三大数学家牛顿、关孝和平分秋色。是承前启后、横贯中西的数学大师,被称为清代天文算法“开山之祖”、清代“算学第一人”。

[旁注]

黄金分割法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它的数学意义是,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杨辉三角 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又称“贾宪三角”。北宋贾宪首先使用“贾宪三角”进行高次开方运算。南宋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中辑录贾宪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并绘画“古法七乘方图”。故杨辉三角又被称为“贾宪三角”。

罗雅谷(1593年~1638年),字味韶。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给中国带来西方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如托勒密、伽利略时代的观测仪器,还带来了许多天文书籍,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等。并且翻译许多西洋书籍,如《泰西人身说概》等。

[阅读链接]

梅文鼎学贯中西,他勤奋、认真的治学精神贯彻一生。

每当遇到问题时,对于暂时不理解的地方,他总是耿耿不忘,时时刻刻挂在心上,力求弄懂。为此废寝忘食是经常的事。

有时读别的书的时候,无意中触发心中疑团,豁然开朗,便趁夜秉烛,立刻记下来;有时找到的书,残缺不全,就设法抄补,不错一字,不漏一句;有时听说某地有位在天文、数学方面很有修养的人,他就不顾旅途劳累,步行登门求教。这种治学精神很让人可敬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