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救人的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年~682年),生于唐代时京兆华原,即今陕西耀县。唐代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作品有《千金方》、《千金要方》等。

孙思邈我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但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由于幼年多病,他18岁立志学医,20岁即为乡邻治病。

孙思邈对古代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多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在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方面,都是前无古人。

是继张仲景之后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治疗过很多病人,并把各个病人的病状和在医疗过程中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他在总结自己行医经验,参考大量古今资料的前提下,创作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重要著作。从孙思邈的医学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有卓越的创造才能。

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孙思邈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并且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在当时,山区的人很容易患大脖子病。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因缺碘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孙思邈当时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碘质,但他已经知道这种病是由于久居山区而引起的,并且用昆布、海藻等含碘质丰富的动、植物,完全可以治疗这种病。

对于医治夜盲症和脚气病的方法,孙思邈说,牛肝明目,肝补肝,明目。他用动物的肝脏给患夜盲症的人当药服用,而动物的肝脏正是含有大量维生素甲元素。

对于医治脚气病,孙思邈则用杏仁、防风、吴茱萸、蜀椒等含维生素乙很多的药品来治疗。他还说,用谷皮煮汤和粥吃,可以防止脚气病,而谷皮也是含有一定的维生素乙元素。

在药物研究方面,孙思邈除了研究治疗营养缺乏病的药物以外,对一般药物也很有研究。例如他用白头翁、苦参子、黄连治疗痢疾,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槟榔治绦虫,用朱砂、雄黄来消毒等,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在著作中列举了600多种药材,其中有200多种都详细地说明了什么时候可以采集花、茎、叶,什么时候适宜于采集根和果。由此可见他花费的巨大心血。

孙思邈还曾经用疯犬的脑浆来治疯犬病。这就是所谓“以毒攻毒”,用毒物和病菌来增强人的抗病力量。这与后来用种牛痘来预防天花,接种卡介苗防止肺结核,以及用其他种种疫苗来预防疫病,是同一个道理。

孙思邈还提出妇儿分科的主张,特别注意妇女和小孩疾病的医治。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阐释了相关的治疗指导思想:没有小孩就没有大人,如何把小孩抚育好,是很重要的问题;他的著作首先讲妇女和小孩的疾病,然后再讲成年和老年的疾病。

孙思邈特别指出,妇女的病和男子的病不同,小孩的病和成年人的病不同,所以在治疗时应该特别注意。

孙思邈主张小儿病和妇女病都应该另立一科,后来妇科、小儿科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证明孙思邈这一主张的正确。

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对于如何处理难产,如何治疗产前产后的并发症,有详细的说明。

孙思邈说:“孕妇不能受惊,临产的时候精神要安静,不能紧张,接生的人和家里的人都不能惊慌,或者流露出忧愁或不愉快的情绪。”他认为这些都容易引起难产或产妇的其他病症。

另外,孙思邈对于胎儿和小儿的发育程序的记载,也是很正确的。婴儿生下来以后,要立刻擦去小嘴里的污物,以免窒息或者吃下去引起疾病。婴儿生下来如果不哭,就要用葱白轻轻敲打,或者对小嘴吹气,或者用温水给婴儿沐浴,直至婴儿能哭出声来为止。这一切都是合乎科学的。

关于抚育小孩,孙思邈主张衣服要软,但不能太厚、太暖。要把小孩时常抱到室外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否则小儿会像长在阴暗地方的花草,身体一定软弱。小孩吃东西也不能过饱。他还对选择乳母的条件,哺乳的时间、次数和分量,以及其他种种护理方法,也都作了说明。

他的这些见解,到今天都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孙思邈还提供了预防疾病的方法。讲求卫生、预防疾病,在孙思邈的医学思想上占着重要的地位。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曾经介绍用苍术、白芷、丹砂等来消毒的方法,防止病菌的传染。他告诫人们不要随地吐痰,注重公共卫生。

孙思邈特别提醒人们,注意节制身心活动,不过分疲劳。他说:“人一定要劳动,但不要过分疲劳。”他还强调合理饮食。他说:“吃东西要嚼烂、缓咽,不要吃得过饱,饮酒不能过量,肉要煮烂再吃。”

此外,他还劝大家饭后漱口,睡眠时不要张着口,不要把头蒙在被子里睡,不要在炉边或露天睡眠等。上述这些都是值得采纳的有效措施。孙思邈能够活到100多岁,这同他注意卫生、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关系。

孙思邈在针灸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他绘制了《明堂针灸图》,对针灸的孔穴加以统一。他强调针、药应该并用,他说:“针而不灸和灸而不针,不是好医生;针灸而不药,或药而不针灸,也不是好医生。针药并用,才是良医。”

这种用综合治疗方法来提高医疗效果的思想,扁鹊和华佗都很重视,孙思邈则特别加以提倡。这种思想,今天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的宏论,至今仍对临床医生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他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美丑,怨亲善友,本族外族,聪明愚昧,要一样看待。在治疗中,医生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

事实上,这也正是孙思邈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

孙思邈在医药医疗上还创造了很多个“第一”: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第一个治疗麻风病;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第一个创立“阿是穴”;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等。

孙思邈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足为百世师范!

[旁注]

昆布 海带科植。昆布可用来纠正由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不足,同时也可以暂时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新陈代谢率而减轻症状,但不能持久,可做手术前的准备。

维生素乙 即维生素B,是B族维生素的总称,维生素B都是水溶性维生素,它们是协同作用,调节新陈代谢,维持皮肤和肌肉的健康,增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预防贫血发生。

牛痘 与天花同义。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至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卡介苗 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止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

病菌 能使人或其他生物生病的致病微生物。病菌是机体致病的微小生物,其形体微小,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繁殖,感染人体。病菌是无孔不入的。

阿是穴 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在病变的附近的部位或较远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的方法,察知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从而予以临时认定。

独孤信(503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鲜卑族。北周云中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谥号“景”。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他的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

华佗(约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即今安徽省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阅读链接]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10多个月不能分娩,大臣徐茂功便推荐孙思邈。

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孙思邈就在细问病情后,取出一条红线,叫宫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房间外“引线诊脉”。

没多久,孙思邈吩咐宫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他看准穴位猛扎一针,皇后疼得浑身一颤。随即,只听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宫女急报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最后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