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山水及花鸟画的笔法

在国画人物画的各种技法中,作为最基本的一法便是“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主要是指用笔的方法问题,所以又称“笔法”。

论其速度,有快有慢,论其力量,有轻有重,再加上各种提、按、顿、挫、转、折的节奏变化,来形成各种粗的或细的、长的或短的、方的或圆的笔触,用以表现客体结构、质感、量感或主体情感。

国画这些“骨法用笔”,一般都是蘸了墨然后在画面上显现出来的,作用主要是以线描形态建立起造型的骨架。在不同线描所构成的范围内,还需要填染不同的色彩或水墨,这种填染又是不见笔触的,所以又称之为“肉”,骨肉兼济,一幅好的人物画作品才算完成。

人物画笔法,在古代通常归之为“十八描”,其中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曹衣描、蚯蚓描为一类,大都中锋用笔,速度、力量均匀,线形精细圆劲,多用于工笔画风的创作,尤以高古游丝描为典型。

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线描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格调飘逸,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给人一种春蚕吐丝般的婉约温润,生动地描绘出了人物轻软潇洒、宁静典雅的衣饰质感和精神气韵。

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钉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兰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是另外一类笔法。

大都是中侧锋并用,用笔速度有快慢,力量有轻重,从而形成粗细有变化的线形,除用于工笔画风的创作外,更多地被用于兼工带写或写意画风的创作。

总之,人物画笔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锋用笔而速度、力量均匀的,其中游丝描等偏向于柔性,铁线描等偏向于刚性。另一种中侧锋并用而速度、力量不均匀的,其中兰叶描等偏向于柔性,折芦描等偏向于刚性。

人物画虽然是国画传统中最早出现的画科,但从宋代以后,山水画一跃而居于画苑大宗地位。因此,山水画笔法远比人物画丰富,历来被推为国画笔法之首。

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是皴法。所谓皴法,是指山石轮廓既成之后,再用笔墨去描写、刻画其纹理凹凸、阴阳向背的形状,使之具有“石分三面”的立体感。

皴法有许多种,古人所列名目繁多,如披麻皴、卷云皴、落茄点皴、雨点皴、米点皴、斧劈皴、泥里拔钉皴、雨淋墙头皴、马牙皴、解索皴、牛毛皴、鬼面皴、骷髅皴、乱柴皴、芝麻皴、玉屑皴、弹窝皴、矾头皴、金碧皴、没骨皴、荷叶皴、游丝裹空皴、折带皴等。

这些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为点子皴。如落茄点皴、雨点皴、芝麻皴、米点皴等,其特点是笔性或刚或柔,笔形或大或小,或方或圆,除米点皴侧锋横卧之外,一般都是中锋用笔,从空垂直落下,稍作顿挫成形。

第二类为线皴。以披麻皴为主,又分为长披麻、短披麻等,这种皴纹呈线形,一般是中锋用笔,但有轻重、快慢、粗细变化。其他如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等,都是由披麻皴演化而来的,因其线形组织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命名。

第三类为面皴。以斧劈皴为主,又分为小斧劈皴和大斧劈皴。其他如泥里拔钉皴、雨淋墙头皴、马牙皴、乱柴皴等,都是由斧劈皴发展而来的。

面皴特点是以侧锋为主,不作旋转回环,直落而下,形成苍劲而方硬的面形皴纹,而据面形大小、粗细、长短、组织不同分别命名。

山水画中又一种重要笔法是点法,包括树叶点法和苔草的点法,也像线描和皴法一样具有多种形象的名目。如梅花点、介字点、个字点、菊花点、胡椒点、垂藤点、鼠足点、小混点、大混点、松叶点、水藻点、尖头点、柏叶点、藻丝点、梧桐点、椿叶点、攒三点、垂头点、平头点、仰头点、刺松点、杉叶点;仰叶点、垂叶点等。

山水画点叶之外,也用夹叶法,名目大体相同。山水画不同点法,撇开其组织形象不论,仅从用笔角度,或浓或淡、或疏或密、或纵或横,有很多种变化。

还有,花鸟画笔法与山水画一样,也是从人物画中借鉴过来的,也就是用线条勾出轮廓后,再在轮廓内渲染颜色,以笔线为骨,以染色为肉。

所以,花鸟画所讲究的技法大多以色彩渲染为主,在笔法上并没有太多创造,其笔线成就也并不是十分突出的。

古代花鸟画用笔特点,是视所画物象形神传达需要,不勾轮廓线,直接用毛笔蘸了水墨或颜色随意点垛而成。点垛出来的笔触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方或圆,或浓或淡,每用一笔,就可以解决对象某一部分形状和体面,某些大的部分,则用两笔以上组合而成。

这种花鸟画用笔技法,不仅是一种“笔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用色法或用墨法,如笔肚先蘸淡墨,笔尖再蘸浓墨,一笔下去,便自然形成浓淡变化,用来表现对象体面的凹凸感或色彩的衔接过渡,极其生动而又简洁。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花鸟画线描都可以称之为“骨线”的,只有具有速度、力量、节奏变化的花鸟画线描,才可以称之为“骨线”的。相反,花鸟画点和面虽然有别于线,但只要它们含有速度、力量、节奏变化,同样可以称之为“骨”。

人们通常认为,一幅国画创作成功与否,要归于画家修养是否到家,归于画家笔法是否精熟。所以,国画对于笔法的重视,作为形而下的技法层面曾经是摆在第一位的,对于传统绘画来说,画科、画体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用笔要求却是“千古不易”,而且是一脉相通的。

传统绘画笔法有“六要”和“四病”,所谓“六要”是指神、清、老、劲、活和润。神就是要求笔法纵横,妙理神化;清要求笔法简俊莹洁,疏裕虚明;老要求笔法如苍藤古柏,峻石屈铁;劲要求笔法如强弓巨弩,扩机蹶发;活则要求笔势飞走,乍徐还疾,倏聚忽散;润要求笔法含滋蕴彩,生气蔼然。

所谓传统绘画笔法的“四病”,第一个弊病是僵,是指笔无法度,不能转运;第二个弊病是枯,是指笔如悴竹槁禾,没有灵气;第三个弊病是浊,是指笔法如油帽垢衣,毫无神采之处;最后一个弊病是弱,是指笔无骨力,单薄脆软,缺少力度。

其中,“六要”中的活与神相近,而润与清相近,这样,便可以归结为四要,正与“四病”成为对照。通过传统绘画笔法的“六要”与“四病”,可以看出传统优秀笔法是纵横飞走有神气、有活力的,而拙劣的笔法是僵死而又软弱无力的。

还有,国画的执笔法也非常重要,这便要求画家指实掌虚,便于八面出锋,这是总的方法,但指实并不是执死不动,尤其是中指,在运笔过程中必须微微拨动,在点划之间起到微妙变化,摇曳生姿,而不是平划过去。

至于起、倒、提、按等手法,更是要求画家执笔提得起,按得下,提到笔断意连,按到一按到底,由笔腹到笔根,按得重才能力透纸背,达到需要的效果。

还有,国画用笔要求要圆、要毛。所谓的“圆”是指针对尖、薄、偏、枯、僵等弊病而言的,而要做到圆,笔锋必须永远藏在墨痕中心,不论笔杆正立还是斜立,笔触纤细还是粗阔,都必须是中锋。只有中锋执笔才能自然达到圆、厚、润、糯、松的效果。所谓的“毛”是针对光而言的,笔松而毛,这样国画才会有苍茫的感觉。

[旁注]

十八描 国画技法名。是古代人物画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画家邹德中在他所著的《绘事指蒙》中记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

没骨 中国画传统花鸟画的一种画法,是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画家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此他的画有“没骨花枝”之称。

夹叶法 国画技法名。是以双钩法为基础,以各种树叶生长结构和形态加以概括出来的表现技法。一般先以墨线勾出后,再设植物质色。浅绛山水画中的夹叶多用于点叶树丛之间。

点垛 也称“点簇”,国画技法名。指写意花卉画的技法。也就是不用勾勒,而以笔端蘸墨或颜色,笔亳落纸突糊铺开,一笔之中就可以分出颜色的浓淡。

八面出锋 书画笔法术语。是指无论转笔角度、折笔速度、行笔力度,始终依据线条的直曲、方圆、强弱、生涩和干湿等变化来掌握笔势速度,不断用不同笔锋触纸,使得书画体态万千,形成“八面出锋”的笔法。

[阅读链接]

国画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从山水画再到花鸟画,其传统绘画笔法越来越丰富。在双钩法阶段,笔法与用色法、用墨法是可以分开来各尽其用的,笔法就是线法,线法就是骨法。

在点垛法的阶段,笔法和用色法、用墨法开始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笔法为用色、用墨法,以用色、用墨法彰显笔法,所以笔法既可以是“骨”,也可以是“肉”,而用色、用墨法同样既是“肉”,也可以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