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款印章与装潢起源

据说,晋代画家顾恺之生性诙谐,很有文采。在当时,顾恺之做名臣殷仲堪的参军。

有一次,顾恺之和桓玄在殷仲堪家做客,三个人比赛谁能说出事物的极致。

桓玄说:“在长矛尖上淘米,在宝剑尖上做饭。”

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爬枯树枝。”

顾恺之插嘴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后来,顾恺之去会籍游玩,他回来后,人们问他风景怎么样?

顾恺之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若云兴霞蔚。”

顾恺之说完,他还把当时看到的风景画成山水画,并在一旁提上了提款,就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等写在了画旁,从此这些文辞便跟随顾恺之的画一起流芳百世。

国画题款,又称落款等,题画文字,从体裁分有题画赞、题画诗、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盖印章等,称为“款”。

国画题款有着悠久历史,早在汉代出土的壁画及帛画上就已经有明确题字,但古代画家真正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

唐代人题款多藏于树根石罅之中,到了宋代以后,著名诗人苏轼等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地在画面上题字,元代以后题款艺术已经成熟,几乎每幅国画都有题款。

在古代,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处所等。如果是他人赠物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

在古代提款应用之中,古人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方式分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修养。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

古人道“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国画的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国画画面,深化作者情感,增加画面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诗文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国画画面。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

一般说来,工笔画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画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其文字排列,要与国画画面协调为宜。

印章有随款印,即姓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布局印,多以格言、吉语等为内容,还有压角章与栏边印等。图章使用一般宁小勿大。图章作用可以丰富画面,起到点睛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风格要和画风相一致,一般写意宜用粗放的印,工笔宜用工整的印。

总之,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是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幅优秀的国画,应该是“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般来说,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因为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其保存与收藏尤为重要。

国画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是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国画的技术,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保管不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进行再次装裱的。

经过装裱的书画,一般非常牢固和美观,便于收藏和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古画的生命力。国画装裱程序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

传统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绘画不论画心大小、形状、及裱后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

只是画心托裱是整个装潢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国画装潢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在荆楚战国楚墓出土了一幅《人物御龙帛画》,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面就系有棕色丝绳,这是最初的国画装潢样式。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发现。这个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国画装裱历史,可以推至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书画装裱的历史虽然很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到了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古代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

但是,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其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在唐代,唐太宗大力搜集历代名画,指定唐代装潢大师王行直进行装潢,足可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在当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

五代时,古代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南宋皇室设立了画院,将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

在宋代皇家的倡导下,在画家和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这标志着古代书画装裱技艺巨大进步,并逐渐传入民间。

特别在明清时期,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远近闻名的国画装裱店铺。

国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非常丰富,其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装裱工具中的“挣墙”也称“大墙”或者“挣板”,是用于平整国画的装裱材料,其要求是平整、光滑、通风和干燥。

晾架也称“晾竿”,是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的装潢工具。排笔是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的装潢工具。

此外,还有裁纸刀、界尺、切板锥针、启子、油纸、砑石、蜡版、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装潢工具。

[旁注]

印章 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印章文化是古代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书画发展有很大影响。

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它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它始于汉末,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

篆刻 比喻精心书写或过分修饰文字及雕刻印章。因为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

荆楚 古代的江汉地区,多指湖北地区。自商代时期,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荆楚地区的人们在与北方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又根据自身发展创造出了荆楚文化。

马王堆 位于长沙东郊浏阳河西岸,是一处汉代古墓,其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古代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阅读链接]

在古代,画上题一些诗词是非常普遍的事。清代画家边寿民能诗善词,他在其画完成后总要写一些诗词题在画上。

一次,边寿民画了一幅《芦雁图》,他信笔在画上题道:“江村稻熟,水平沙塞雁,南归家万里。一夜西风吹不尽,霜清月白卧芦花。”

还有一次,边寿民画了一幅《寥江鼓翼》,他很是满意。他得意地把这幅画拿给著名画家郑板桥看,郑板桥提笔在画上题道:“画雁分明见雁鸣,缣湘飒飒荻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