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画廊——题材与种类

人物画是国画绘画中重要题材之一,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通称。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题材画,形成于魏晋时期,在五代北宋时期趋于成熟,成为国画重要画科。界画是我国绘画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因为需要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所以人们称之为“界画”,也称“界划”。

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如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这便是流传最早的壁画。至今我国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画。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这些遗迹作为我们古代文明的见证。

古代人物画的渊源与发展

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代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

人物画因其画法样式上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如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叫做“工笔人物画”;画法洗练纵逸者叫做“简笔人物画”或“写意人物画”;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叫做“泼墨人物画”;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叫做“白描人物画”;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叫做“吴装人物画”。

古代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人物画传神之法,常常把对人物性格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渲染之中。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据史料记载,在周代就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到战国秦汉时期,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

后来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墓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

汉代,人物画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在汉代人物画创作上,不仅有造型准确的画像,还有以形传神和夸张、变形的作品,其中许多画像,都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魏晋时期是古代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佛教传入玄学风行,专业人物画家队伍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这一时期宗教人物画尤为兴盛。

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古代人物画重要传统。

从隋代至唐代,古代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阶段。隋代绘画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也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这一时期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画坛涌现出很多人物画名家,各有特色。

这一时期,以著名画家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画家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

其中,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上都超过了前代画家,把人物宗教画推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时期是古代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人物画稿本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新样式。

宋代城乡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也在蓬勃发展。这些人物画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很大进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人物画发展到元代,因为受到社会政治和审美潮流的影响,已退居到次要地位。但是人物画和山水画、花鸟画一样,也处于形式风格的转型期,所以它表现出了与前代完全不同的风貌。

在元代,人物画家用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自身心理状况的笔墨形式,表达了“逸”的思想。元代的人物画在人物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被认为是专业的人物画画家有刘贯道、颜辉、张渥、王振鹏、王绎、卫九鼎、朱玉、刘元、王景升、叶可观等,他们或画人物故事,或画道释,但都表现了各自的特色。

到了明清时期,南宗人物画受禅宗思想影响,写意人物画开始出现,此后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转向重视审美作用,从为对象传神,转向更多抒发作者情感。

明清时期以来,虽然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但接触民生、关心国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意识的文人或职业画家仍不乏人物画的优秀创作。

明末画家陈洪绶、清末画家任伯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画家,他们深入研究传统人物画,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人物画中又多出来一种名为“高士画”的门类,它在人物画中和仕女画处于同等的地位。

高士画不同于仕女画,因为仕女画大多表现的是行乐、幽怨、思恋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人物活动;而高士画则大多寄寓画家本人高洁、脱俗的世外桃源般理想境界。

高士画往往通过描绘隐士、林泉或历史上有名的高士,如陶渊明、伯夷、叔齐等人来寄托画家思想,是一些在现实中失意文人的精神依托,有时候又成为得意文人寻求宁静的精神家园载体。

总之,古代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

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关系上,抒情性人物画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人物画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其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局限。

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础作用,为此创造了“十八描”。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人物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一方面也要传达作者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个人风格。

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还要显现个人风格,其难易程度远胜于山水花鸟画。

其中,一些被称为《行乐图》的人物肖像画,一律把人物置于最易展现其气质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的肖像画特点。

还有,在国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也有很大区别。在传统绘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的创作客体都是人,都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但是,在转化为艺术形象时,肖像画比人物画更为具体。

首先,肖像画讲求真实性。肖像画描绘的必须是客观存在、具体、特定的某个人,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画则可通过概括、综合甚至想象,创作出非特定、类型化,甚至虚构的人物形象。

古代肖像画十分重视“实有其人”,古时称肖像画为“写真”、“写照”、“写影”等。许多论述肖像画的理论也把观察和刻画真实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如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实对”理论,南齐时期画家谢赫“应物象形”概念等。

此外,肖像画社会功能、作用主要为真人写貌留影,再现客观现实,发挥认识功能,同时作为纪念、供奉、鉴戒的图像,达到教化目的。

传统人物画讲究意在笔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胸有成竹”,画家创作往往是凭其主观印象,因此不太在意形象外貌真实,而刻意追求神似。虽然传统绘画在人物比例方面也有一些规则,如“立七、坐五、盘三半”和“三庭五眼”等,但总体来看人物画在外形方面是失真的,不像肖像画造型那样严谨。

还有,传统人物画中群像比例是以身份和等级来确定的,例如群像中皇帝又高又大,而身边侍卫又矮又小,从审美角度来看是很不舒服的。

[旁注]

楚 也称“楚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是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恺之(348年~409年),东晋时期诗人、书法家、画家。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古代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明上河图》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刘贯道 元代画家。他自幼家贫,但很聪慧,自学成才,他擅长画释道人物、历史画、风俗画、山水、花鸟,是一个全能画家。

隐士 古代隐居的贤士。是指在道教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下,文人们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隐士不是一般的人,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一些人。他们寻求诗意的栖居,反映出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

笔法 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

谢赫(479年~502年),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擅长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最古的绘画论著。该著作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阅读链接]

顾恺之是晋代著名画家,据说他曾经喜欢上邻居家的一个女子。顾恺之曾经向那个女子表白,但没有成功,他就把那个女子的像画在墙上。当时顾恺之画的那个女孩像非常精致,把那女孩的一颦一笑展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顾恺之再次向那位女子表白爱慕之情,他带着那女子去看画像。那位女子看到顾恺之用心良苦就同意了,那女子便嫁给了顾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