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教艺术实践

  1. 家教艺术是创造性劳动

做为家长,要了解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掌握教育子女的规律。这是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共性,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遵循的原则。

然而在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家庭环境,也没有天赋、秉性完全相同的孩子,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家长。每位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 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教育对象都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同是自己的子女,不同的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有种种差异的。

因此,家庭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环境特点、不同的对象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家教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特性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实施教育时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这正如出色的雕刻家会根据玉石不同的色泽、大小、形状而创作出翩翩起舞的嫦娥、玲珑剔透的葡萄、栩栩如生的蟋蟀⋯⋯一样,他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称他们为艺术家。摆在我们家长面前的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头脑的欢蹦乱跳的孩子,他们每天都有变化、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家长创造出适应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这种创造性的家教劳动,我们管它叫家庭教育的艺术。

北京芳草地小学的王凤森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早上,王老师刚到学校,一位孟加拉国小姑娘吉娜特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老师:“迪克说他想自杀!”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说: “我当了 30 年班主任,各种类型的中外娃娃见过不少,但象迪克这样经常想

入非非的还很少见到。”迪克是一个 11 岁的英国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经常驱

使迪克出些新点子,令其父母大伤脑筋。他曾撑着雨伞从 7 米高的跳台上跳入水中;工人修楼顶,他顺着吊物的绳索滑下来,两手磨起了一层血泡,⋯⋯ 这次他又说:“我就是想知道自杀是什么滋味!没事儿,我就是想试一试!”

迪克的妈妈也觉得很难办,但她没有简单地向迪克说教而是想出这样一

条妙计:她买了一只大公鸡,让迪克帮着杀鸡,鸡脖子上流着血,惨叫着满厨房乱扑腾,弄得墙上、地上都是血。迪克看到公鸡浑身抽搐着,翻着白眼, 痛苦翻滚着的样子,似乎了解了自杀可不是好玩的。

第二天,迪克来到学校,告诉王老师说:“妈妈说人自杀比鸡被杀还要难受,我可不自杀了!”

小迪克的妈妈想出的巧妙的教育方法,解除了孩子一个十分幼稚而危险的想法。这里充满了创造性。

也有这样一位家长,他对儿子小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要求小伟学习要好,品行要端,特别是要有诚实的美德。一次小伟的考试成绩不好,当他主动把试卷交给爸爸时,却遭到爸爸的一顿毒打。期中考试了,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他很害怕,怕爸爸生气,更怕爸爸打他,于是他就用了一番心思, 把成绩单做了涂改,成绩单上各种成绩都是八、九十分。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它交给爸爸时,爸爸竟没有看出来。小伟很高兴。于是,以后经常编造谎话来诓骗爸爸,以免皮肉之苦。

就这样,小伟的行骗之招越 来越高,终有一天触犯了刑法,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小伟的爸爸好后悔,他十分痛苦他说:“要是那次我不打小 伟, 也许他不会走上这犯罪的道路。”

是啊,这位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太缺少艺术性了,简单、粗暴, 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随机性、创造性的劳动,以至酿成苦酒,追悔莫及。

这样看来,家庭中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除了要有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下边我们就从“数子十过,不如奖予一功”、“巧用批评”、“慎用惩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在充满情趣的共同活动之中”、“成功交谈的诀窍”、“宽容能生奇效”、“向孩子道歉无损尊严”八个方面向您介绍家教艺术的实践。

  1.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奖励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喜欢得到奖励,也是孩子们的正常心理。对孩子恰当地积极地使用奖励比消极的批评、惩罚,其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奖励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

精神奖励如表扬、赞许、点头、微笑、亲呢等;而物质奖励如赠送书籍、衣物、玩具、食品等。

父母对子女的奖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及特点灵活掌握,一般应以精神奖励为主。

奖励手段的实施,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佳佳每次看完小人书,都一本一本地收好,码得整整齐齐。妈妈及时地表扬了孩子,并微笑着表示赞许:“佳佳真乖,书码放得真整齐。”天长日久,小佳佳就会在这种奖励中成长,而且形成习惯:看过了书,就该放成这样。

林林上小学了,作业书写得十分工整,妈妈看过了他的作业,摸一摸孩子的头,贴一贴孩子的脸,告诉他:“作业写得真好,妈妈真高兴。”多次反复,孩子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缺点较多或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正确地使用奖励,会激发孩子的上

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洋洋是个比较淘气的孩子。一次他的作业本上出现了一面小红旗。爸爸、妈妈为此特别开了个家庭会,把这篇作业从本子上取下来,贴在了墙上,妈妈还亲手做了一朵小红花,放在作业的上边。洋洋受到了鼓舞,从妈妈爸爸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过了一段时间,洋洋又拿回了一张小奖状, 是一张老师自己制做的,装饰不多的小奖状,只在上边写着“校运动会投掷第二名”。妈妈爸爸又把这张奖状贴在了墙上,并告诉他,老师亲自做奖状, 表达了老师的一片热心,同时还奖给了他一双新球鞋,鼓励洋洋,要穿着这双鞋,快跑,多为集体争得荣誉,不辜负老师的希望。

洋洋的父母巧妙地运用了奖励的手段,使他自重起来了,克服缺点的决心也比以前大了,为了班集体的荣誉,比以前能约束自己了。

奖励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

特别是幼儿时期,妈妈的赞赏、鼓励的语言,欣喜的表情都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对的,而妈妈的摇头、嗔怪,又都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不该做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及时地表扬,真诚的祝愿都可以增强孩子做了好事以后的欣喜感,从而坚定一种信念。

孙欣帮助院里的老奶奶搬煤,尽管手弄黑了,衣服弄脏了,可爸爸真诚地告诉孩子:“衣服脏了没关系。帮助老奶奶,可是做人的美德啊!”几句话说得孩子心里热乎乎的。

学校号召同学们为亚运会捐一盆花,李玲要把家里最好的一盆花搬到学校献给亚运会。爸爸说:“这花太沉,爸爸给你蹬着三轮车,你坐在车上扶着,咱们一块送去!”这时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搂着爸爸的脖子说:“爸爸真好!”爸爸的举动对孩子也是一种奖励,它不仅告诉孩子要有为国争光的意识,而且还加深了父子之间的感情。

以上,我们谈的是运用奖励的好处,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奖励呢?

  1. 父母应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发现孩子点点滴滴的长处,凡是好事,都应给予奖励;

  2. 凡是当孩子经过了一定的努力,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表现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时,都应给予奖励;

  3. 孩子完成了对家长的许诺,应给予奖励,最好是事先就告诉孩子, 完成家长所希望他做的事,是要给以奖励的;

  4. 在孩子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受到了表彰,获得了某种称号时, 都应给以奖励。

艺术地运用奖励,是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重要心理品质。

然而,奖励是不能乱用的。

征征的家长和孩子订下了条约,每次考试考第一给 100 元,考第二给 90

元,考第三给 80 元。证证把能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作为自己学习的唯一目的。这种奖励的办法不仅没有增强征征的是非观,反倒扭曲了学习的目的。

小旭的父亲对孩子说:“只要你得回一面红旗,你要什么,爸爸给什么。”小旭得了第一面红旗,坐在爸爸的腿上,说:“我要变形金刚!”爸爸说: “行,走,买去!”小旭得了第二面红旗,又要了一块小手表。第三面红旗要的是一身牛仔服,⋯⋯小旭红旗的得来并没有花费太大的气力,而向爸爸要的奖品却越来越昂贵,如此满足下去,能激励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吗?一

旦提出非份的要求,家长无法满足时,该怎么办呢?

这样看来,奖励这种教育方式运用得当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用不好, 反倒会助长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良道德品质或不良心理的形成。

运用奖励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选用奖励种类时,不能只用或多用物质奖励,而轻精神奖励。(2)奖励孩子要有个长远目标,不能每事必奖,这样不仅容易形成孩子只能听进表扬看到赞赏的不健康心理,还会惯坏了孩子,使他产生任性的性格,久而久之将失去了奖励的作用。 (3)使用精神奖励时,家长的态度一定要真诚,要有孩子一样的喜悦,语言要能让孩子感到是令人愉快的、充满信心的、充满信任的。 (4)要掌握好给予该子奖励的标准和次数。标准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来定。不可过高,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还达不到,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当然也不可太低,不经努力就可达到,这样就失去了奖励的作用。标准要定在经过一番努力即可取得成绩的程度。奖励不能频繁地进行,随着孩子的成长,标准要不断提高,次数也要不断减少。切不可因父母的情绪高低轻率地使用奖励。高兴时,看孩子优点成堆,表扬、夸奖、赠送礼物;不高兴时,把孩子的优点进步也视为缺点, 无动于衷或乱加批评,让孩子无所措手足。 (5)若平时很少运用奖励这种方式,初用时,一定要及时,要恰如其分,要逐渐增多,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到虚假做作。

  1. 巧用批评

批评是父母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制止孩子错误的言论、思想和行为再次出现,从而终止他们的有害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孩子不良的行为举止给予否定的评价,使孩子感到惭愧和内疚,从而促使孩子改正的一种教育手段。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正如小树在成材过程中要出现枝枝杈杈一样,孩子也正是在这不断地“打杈掐枝”中进步的。因此巧妙地正确地使用批评实在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项重要保证。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家长,他把批评教育看成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法宝,抓住孩子的一点点小毛病,就要极其严肃认真地批评一顿。

小洁今天放学进家,用脚踢了一下门,做过之后,又马上意识到了,十分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

就这件小事,爸爸把小洁叫到身边,开始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训话。家长正襟危坐,从国际国内形势说到对青少年的希望,从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说到门的制造。家长口若悬河孩子是置若罔闻。

这样的小题大作式的批评,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容易伤害感情。

另一种不正确的批评,是把批评变成数落,唠叨。这是孩子最不愿意接受的教育方法,每天的絮絮叨叨,尽管苦口婆心,实际是无效劳动。北京市团市委对 1000 名中学生搞了抽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生活中最烦恼的是什么?”有 80%的学生是“爸爸妈妈无尽无休的叨叨唠唠。”例如,小芳就最怕妈妈唠叨。要是考坏一次,妈妈恨不能说上半个月。

什么“你不要强了”,“你还不赶紧努力,隔壁小明都超过你了”,“我什么都不让你做,你怎么还这么不争气”等等。

特别是每天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到齐了,饭菜摆上了,家长的批评也开始了。什么“我这饭菜都喂了狗了。”“吃得不少,真本事一点没有!”等等,这样的批评是徒劳无益的。唠叨型批评是不可取的。

第三种不正确的批评,是乱批评。

家长只看现象不问原因,不调查,凭着想当然乱批评。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例如:彤彤今天又回来晚了,一进家,爸爸就批评开了“你就是不听话! 放了学,不马上回家就知道玩,就知道踢球,靠玩能考上重点吗?⋯⋯”一通批评,都没容孩子说话。

过了几天,老师来家访,告诉彤彤的爸爸,彤彤每天放了学都去给一位生病的同学补功课,这不,生病同学家长今天还送来了表扬信呢!这时,彤彤爸爸才恍然大悟,原来批评错了。

刘然上了中学以后,家长更关心他的学习了。一次刘然拿回了一张试卷, 家长一看,才得了 75 分,于是勃然大怒,就批评起来了,什么“你不要强啦!” “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们,有什么事分心了,为什么学习成绩下降了? 你上小学都是 98 分以上,为什么上了中学就这么退步!”

其实刘然的家长就没搞清楚,这 75 分还是全年级第一名呢!老师出题难

度很大,就是要看看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能力,这 75 分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做为刘然家长不了解中学课程和小学课程的不同,不了解这次考试的特

殊情况,这种乱批评不仅冤枉了孩子,也影响家长的形象。

因此,批评前,一定要做好调查,要使自己的批评有根有据。

第四种不正确的批评是急风暴雨式的批评。这种批评是来得快去得急, 有时让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小梅的爸爸是个要脸面的人,只要是在街上听到邻居说了小梅什么,或是开了家长会老师反映什么,回到家来,不问青红皂白,便是劈头盖脸地一痛批评。孩子要是争辩几句,往往还要引出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怒斥,甚至拳脚相加。

这种批评常常会委屈了孩子,批评不到点上,自然也不会产生效果,往往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增加孩子对邻居对老师的仇视憎恶。

李松的爸爸是平时不管孩子,批评孩子要由心情来定,李松心里明白: 只要爸爸高兴,做错事也不要紧,要是爸爸脸色由晴转阴,干了好事也能挨批评。这种批评的方式,不仅改不了孩子的不良习气,还会模糊了孩子的是非概念。

第五种不正确的批评是袒护式的批评。

有的家长,对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听之任之,娇惯溺爱。老师反映孩子的问题,家长要么谎设借口,要么承揽责任。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有什么过错,而是自己的宝贝是否受了伤害,是否吃了亏。

董浩和小朋友打了架,妈妈把孩子拉回来,指着孩子骂到:“窝囊废, 要是没能耐,就别跟人家打架,你没长着手?你不会打他!打出毛病来,我掏钱给他治!”

这种责骂越多,孩子的问题越大,长此下去,还会把孩子引入邪路。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批评呢?

  1. 要提高家长自身的思想水平。所谓批评,就是用正确的思想分析错误和缺点,看问题要透彻,分析得要入情入理,说得要深入浅出,这都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批评起来,才能恰到好处,让孩子心悦诚服。

  2. 要不断向孩子进行勇于乐于接受批评的教育。既要向他们讲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又要讲清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是一种美德,正如

古人说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还要讲清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要逐步做到:闻过则喜,不能是闻过则怒。

  1. 对待孩子的缺点错误,要冷静分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批评孩子时,要允许孩子陈述辩白。没搞清事情的真相,一定不要批评。

  2. 批评孩子时,要对事不对人,批评的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因此凡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的语言和动作都不要用。语调可以坚决,气氛可以严肃, 但不要大喊大叫、侮辱、讽刺、挖苦,甚至打骂。类似这样的话不要说:“你真不要脸!”“你还活着有什么劲!”“我看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你真笨!这些年的饭都喂了狗了!”

  3. 批评要公正,实事求是,要及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帐,算总帐。这样的批评孩子易于接受,也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批评错了要向孩子道歉。

  4. 批评之后,要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比如:孩子捉弄了小朋友,父母除了严肃地批评孩子外,还要让孩子向小朋友赔礼道歉,挽回在对方身上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假如孩子损坏了别人的玩具,除批评之外,父母要动员孩子从自己所喜欢的玩具中拿出一件来做为给对方赔偿,并向对方表示歉意,还要保证以后不再干类似这样的事情了。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和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好品质。

  1. 慎用惩罚

惩罚也和奖励、批评一样,是一种教育手段。特别是对幼儿,适当的惩罚,可以确立和巩固孩子的是非标准,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但是,惩罚只能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一定要慎用。

惩罚,一般指行为惩罚。例如由于孩子出现了某种错误行为,家长禁止孩子到外游玩,不允许参加某些活动,临时撤消对孩子的某种许诺,这都叫惩罚。当然,惩罚还包括体罚和责打。

家长使用惩罚手段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惩罚绝不是灵丹妙药,要正确理解它在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严肃的态度甚至严厉的做法足以使孩子产生思想震动,会使孩子对不良行为的后果加深记忆,并在以后的行为中引以为戒。然而,滥用惩罚,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标准,诱发逆反心理,甚至会产生恐惧、冷漠、孤独等不健康的情绪。因此,运用惩罚时一定要慎重、恰当、适度、及时。

  1. 对孩子进行惩罚,一定要及时。

田浩的妈妈按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买了太阳牌锅巴,可田浩不知爱惜,边吃边丢。妈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并没有给予批评。过了十几天,田浩又要求妈妈给她买她最爱吃的虾条,妈妈却说什么也不买,而且生气他说:“上回给你买锅巴,你边吃边扔,以后什么也不给你买,谁让你不知道爱惜呢!”孩子不服气,因为她早已忘记,便和妈妈争吵:“什么时候我不爱惜了?”这位妈妈想用不买虾条做为对孩子不懂爱惜食物的惩罚,但是,由于孩

子的记忆持久性较差,十几天以前的事,她早已忘记了。这样做,孩子可能认为妈妈是在寻找借口,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会伤害母女之间的感情。因此,罚惩的运用,应该在孩子产生错误行为的同时,或事后不久就给予孩子恰当的惩罚,这样可以使孩子把过错和自责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过错的记忆与认识。

  1. 一定要把事情了解清楚之后,才能对孩子进行惩罚。

平平最喜欢小汽车、小飞机这类机械玩具了。可买回没多久,他就把这些玩具拆了,所以平平的玩具箱里不是汽车没车轮,就是飞机没翅膀。一天, 平平手拿着一支小改锥,又在拆新买来的小闹钟上的螺丝。被妈妈看见了, 妈妈吼叫着,从专心致志的平平手中夺过那个小闹钟,“你什么都毁!什么都坏在你手中!”一气之下还把平平玩具箱中的破“飞机”、破“汽车”一股脑地都扔在了垃圾箱里。平平抱着妈妈的腿哭着,求妈妈把这些“破烂” 给他留下来。可是妈妈把这种做法做为对平平“爱毁东西”这一不良做法的惩罚。

这位糊涂妈妈哪里知道,平平拆汽车是想知道汽车为什么会跑;拆飞机、拆闹钟是想了解飞机怎么会飞,闹钟为什么会响。这是多么可贵的探索精神! 若能给予极大的爱护和引导,平平长大了,说不定会在某一种科技领域内, 做出惊人的成绩呢!然而,这探索的稚嫩幼苗,却被妈妈粗暴地不问青红皂白的惩罚给摧残了。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太少,常常发生过失,或是好心于坏事。请家长万万不可不了解清楚情况就急于惩罚孩子,这种做法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良好的愿望,甚至会扼杀孩子最可贵的品质。经常这样滥用惩罚, 孩子表面上会“老实”些,但却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抑,形成懦弱、抑郁的不良性格。

所以,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家长遇到孩子做了错事时,一定要先了解清楚,请孩子说说他的想法,再施惩罚不迟。对孩子良好的愿望,家长要给予及时扶助,告诉孩子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1. 惩罚要适度。

幼儿园的孩子正在午休,小牛牛睡不着,他偷偷地下床来,走到小红的床前,在小红的脸蛋上亲了一口。睡中的小红受了惊吓,哭了起来,也惊醒了不少小朋友。

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家长,牛牛的妈妈很生气,回到家里把牛牛按倒在床上照着屁股就是几巴掌,边打边问:“你以后还耍流氓不?”直到牛牛下了保证才停止。

这样的处理就太过分了。牛牛懂什么是“耍流氓”吗?怎么能把孩子天真无邪的行动与成人的不轨行为相提并论呢!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何在,还会模糊是非概念。

因此,惩罚一定要适度。要按孩子的心理去帮助他们分析,让孩子心悦诚服,在被惩罚过程中受到教育。

  1. 打骂教育是应该摒弃的手段。

1991 年初,一起虐待亲生女儿的事件轰动了北京城。9 岁的小亚娟常常因为没写完作业、不听话等原因,被其父打得遍体鳞伤,以至孩子多次被逼得离家出走。其父还以“孩子是我的”“我恨她不争气”来为自己开脱责任。

不少家长也持有类似看法,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疼就疼,想爱就爱,想打就打,谁也管不着!所以不少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受过家长的打骂。

孩子是属于父母的,这无可非议。然而,他们还应属于国家,属于民族, 属于时代。在孩子身上不仅寄托了父母的厚爱和期待,孩子的成长还关系着祖国的兴旺与民族的发展,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的陈旧家教观念,必然派生出狭隘的教育偏见。

有些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度,也有的家长对孩子“恨得要死”。他们恨孩子不听话、不争气、不露脸、不成才,因此,遇到孩子有些缺点,常常张口就骂,抬手就打,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误认为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其实,家长的“棍棒”,只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伤害彼此之间的

感情,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甚至导至孩子说谎、敌视他人等不良品质的形成。

在一所大学,有 75%的知识分子家长有打骂孩子的行为。而且多是打得毫无道理,如规定刚上初一的孩子,如果是每门功课考试不得 90 分就要挨打等,这些孩子的心灵被扭曲了。

棍棒底下不仅出不了孝子,还往往逼得孩子走向了反面。

上海市对流浪街头的一千多名少年做了调查,其中有 40%的孩子是由于父母打骂而出逃的,这些孩子成了罪犯的后备队伍。

打骂扭曲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的心灵麻木、冷漠、粗暴、残忍,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对抗心理和屈辱感,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打骂只能是一种伤害,而不能成为教育,严重了还会触犯法律。

打骂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会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证,做父母的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了可效仿的榜样,孩子对父母充满了敬仰、信任以至崇拜,在这样的家庭中,无须家长的唠唠叨叨,父母的形象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教科书。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恶煞的凶神,家长的一举一动都立即会引起孩子胆颤,家长的一言一语都引孩子警惕防范,这样的形象, 能引起孩子的敬慕信赖吗?

心服口服、心悦诚服才能使孩子成长进取。还是让我们克服不正确的惩罚和摒弃打骂教育吧!

  1.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引导孩子向榜样学习,是一种易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手段。这是因为,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良好的作风,都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得到生动的体现,把抽象的高深的道德标准、政治理论概念人格化了,一切美好的东西似乎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特别是许许多多的榜样人物, 就象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甚至与自己朝夕相处一样,学起来就更感到亲切。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通过自身的表现,通过宣传好人好事,激发孩子产生学习和寻找榜样的需求,并努力为孩子提供模仿的机会,从而使榜样的优良情操和思想品质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品行,孩子会在这种学有方向,比有目标的情境中成长进步。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榜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榜样要有权威性,能让孩子敬仰、崇拜,甚至为之倾倒。

孩子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对人对事充满着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家长应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兴奋点,并且要抓住不放, 经常用他们崇拜的英雄鼓舞他们,激励他们,延长其兴奋过程,并使之转化为支配孩子行为的动力。

杨洋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中国女排与世界明星队的比赛实况, 从荧光屏上清晰地看到,中国女排打得十分艰苦,又十分顽强!靠敢于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功底,默契的配合,使中国女排再次夺魁。杨洋兴奋极了,噙着泪花为女排姑娘们鼓掌祝贺,他被女排的胜利感染了,

女排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杨洋的家长就很会抓住这时机,激励孩子向中国女排学习。他们一起分析女排取胜的原因,让孩子找一找自己的差距,想一想向英雄学习的措施。在以后的生活中,家长还经常把杨洋的表现和女排的精神相比较。以此来激励他不断前进。

不同的孩子心目中都会有不同的崇拜对象,有的孩子无限崇敬周总理, 总理那为国为民的一生总是使他激动;也有的孩子最佩服雷锋,雷锋那“对同志象春天一般的温暖”的名言,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还有的孩子把居里夫人做为自己进取的榜样,立志要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家长可看中时机,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引导孩子向榜样学习,从而把榜样的优秀品质变成孩子自身的品行。

  1. 家长为孩子选择学习的榜样,还要注意榜样的特点要突出、生动,

    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并产生效仿的愿望。

有位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精神不集中,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于是他就向孩子讲了法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安培的事迹,讲了安培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以及后人对他的崇敬,然后分析了安培取得成绩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安培搞科研时专心致志,决不允许有其他的事来干扰他。家长向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培认真地写了一张“安培不在家”的字条,端端正正地贴在自己的房门上,然后就插上门躲在屋里专心工作了。一天安培外出办事回来,由于他完全沉浸在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之中了,当他发现家门上贴着“安培不在家”的字条后,自言自语道:“啊,原来安培不在家,我改日再来!”随即转身而去。

爸爸讲完了故事,孩子哈哈地大笑起来,对安培的表现极感兴趣,并产生了向安培学习的愿望。这种做法,比每日高喊“学习时要精神集中”好得多。

  1. 要注意在同龄人中为孩子树立榜样。

在同龄人中为孩子寻求榜样,是激励孩子向上的好办法。他们年龄相当, 条件相近,学起来亲切,目标不是高不可攀,易激发孩子奋起。

小明和小红是邻居,又是同班同学,小明爱劳动可就是上课总有小动作, 经常违反纪律。小红上课能认真听讲,学习也好,可不够关心集体。

小明和小红的家长商量好了,让两个孩子互相帮助,相互学他们分别找自己的孩子谈了话,分析了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孩子向小明(小红)学习。

孩子决心很大。上课时,小明刚要玩,一抬头,看见小红认真听讲的样子,马上提醒了自己“不能玩,要向小红学习,得好好听讲。”

天长日久,小明进步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小红也是这样,每星期六的大扫除,在小明的带动下,干得可欢了,老师、同学都夸小红比以前爱集体了!

帮助孩子在身边、在同龄人中去寻找榜样,往往是最易于见到效果的。这榜样当然是孩子佩服的,而且是应该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

  1. 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榜样,这就是孩子自身的优点。

家长应该全面分析自己的孩子,既要冷静地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不仅如此,还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要鼓励孩子以己之长,补己之短,这也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1.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是最重要的,是最有权威的教育手段。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终身的老师。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都说明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同志的友善、对老人的孝敬、对困难的韧劲、对生活的乐观,⋯⋯都将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这恐怕就叫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吧!

有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母亲,她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牵动着她的心,为了孩子的进步,她起早贪黑、呕心沥血,学生把她当妈妈、当朋友:她有一个身体很不好的爱人,为了能让爱人乐观地生活,她经常踏着小三轮车拉着 180 多斤又高又胖的爱人去散心;她那年过七旬的父母和他们一起生活,为了解除老人大便不通的痛苦,她会趴在地上用手一点一点地把秘结的大便抠出⋯⋯

这位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的爱心影响着她的两个孩子。

一次大孩子的单位需要血浆抢救病人,他毫不犹豫地为病人输了血;一次二孩子去黑龙潭春游,一位同学在潭顶上受了伤,他居然不顾个人安危地把同学背下了山⋯⋯他们也总是象妈妈一样地把爱心献给别人。

这位母亲没有对孩子做更多地说教,也很少讲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眼在看着她,行动在学着她,她就成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榜样。

1986 年北京市中等学校考语文试题的作文答卷中,反映出了不少家长以自己的事迹、语言、行动和感情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了榜样,孩子们是这样描写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妈妈咬了几口馒头就跑出了家,她今天要去上课, 是决不能迟到的!”“爸爸回来了,被大雨淋成了‘落汤鸡’,可揣在怀里的那本成人语文课本却是完好无损的。”“一觉醒来,看见爸爸仍在灯下写呀、算呀,⋯⋯”父母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到了时代对知识的需要,感到了要跟上时代脚步的紧迫感,感到了勇气的力量,感到了胜利的喜悦。

这样的榜样,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解不了渴的远水,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典型,是会激励孩子进步的。

以上说的是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榜样时要注意的几点,当然,在家庭教育中运用榜佯的力量,不仅要使孩子为榜样的事迹所感动,还要激励孩子去效协,引导孩子把榜样的品德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所以,不仅要使孩子熟悉榜样的思想和名言,而且要指导孩子做好事的方法,解决想做而不会做的矛盾,并及时肯定和赞扬孩子学习榜样自觉做好事的效果,使他们体会到为他人着想的幸福,增强再做好事的愿望和力量。

  1. 生活在充满情趣的共同活动之中

要有效地实施家庭中的各种教育,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家庭中关系融洽和谐,孩子敬佩家长并乐于向家长倾诉,也乐于接受家长的教诲。所以良好的家庭气氛是十分重要的。

列宁的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对幼年生活是这样描述的:“⋯⋯冬天的傍晚,母亲弹着大钢琴,我很爱听,我贴着她的裙子,坐在地板上。她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参加我们的游戏、散步,参加我们的一切生活。⋯⋯

列宁兄妹 6 人,除了早逝的奥尔迦以外,后来都成了杰出的人才。这种和暖、温馨、充满着智慧、充满着美的家庭气氛的熏陶和影响起了不容忽视

的作用。

某少年犯管教所曾安排学员们“如实地写写你的家庭”,孩子们写下了这样的几个片断:

“在我的记忆里,爸爸和妈妈几乎没有一天不吵架。暖壶摔了一个又一个。爸爸私自卖掉缝纫机,妈妈偷着卖掉自行车。后来,他们谁也不掏钱, 家里连饭都开不成了⋯⋯”

“妈妈常常夜半三更才回家,(我知道,她在外面还有‘主儿’)爸爸呢,坐在墙角抽烟,叹气,流泪,有时还抽自己的嘴巴。一到这样的晚上, 我就象掉进了万丈冰窟⋯⋯”

“爸爸迷上了打牌,他后来索性请了‘病假’,刷拉刷拉,和几个人没日没夜地摸麻将。‘大白边’(指人民币)压在他们的手边,他们的眼睛里闪着贪婪的光⋯⋯”(事例选自《家长手册》一书)

父母不和,无情无义,“战争”频繁,赌博成瘾,这洋的家庭环境能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什么呢?

冷漠、凶残、仇恨、粗野或胆怯、孤独,最终使孩子步入歧途,这不能不说和他们的家庭气氛有很大关系。

这样看来,家庭气氛本身就是教育,同时也是其他教育手段的基础。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教育 氛围,有几点是可以借鉴的。

  1. 和孩子一起去拥抱大自然。

大自然对孩子们来说是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具有无穷魅力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鸣蝉,秋季的落叶,寒冬的白雪,这里汇聚了孩子们的多少情趣、多少好奇,家长何不把孩子们从狭小的房间里带出来,同他们一起去呼吸那清新的空气,去放风筝,去捉小虫,去飞跑,去踢球,⋯⋯

小谦谦刚刚一周岁,他的父母发现孩子比大人更善于捕捉到自然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美感的体验。一粒石子,一撮泥土,一片树叶, 一颗花籽⋯⋯都能激起小谦谦的无穷乐趣。小谦谦的父母理解孩子渴望外出的心理,尽量带孩子外出活动,并结合孩子的兴趣进行一些简单的引导和教育。他们教他认识不同虫类的形状,从中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同时还告诉他这些昆虫的名称和活动特征,既增加了他的语汇量,又丰富了他的语言,在适当的时候还加入了数的概念。

谦谦的父母就很有心计,外出活动不单单是听其自然的玩,而是在活动中增加孩子各方面的知识,还锻炼他各方面的能力。宁宁已经是个四年级的学生了,每逢节假日,他的父母总喜欢和孩子一起去远足、去爬山,他们背上水壶,带上干粮,拿着标本夹、捕虫网出发了。他们很少坐车,主要是走路,要练就一双铁脚板。郊外的田野里传来父子俩捕到大蝴蝶的欢笑声,山村里回荡着他们采到稀有矿石的雀跃声,顶峰上又传来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限感慨声。

是啊,在这远足中,在这攀登中,不仅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还锻炼了毅力,培养了勇于进取敢于胜利的勇气。让孩子在活动中懂得要“欲穷千里目”就必须“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李硕从小是跟着奶奶长大的,10 岁了,妈妈才把他接回来。小李硕在妈妈这里总是象做客一样,母子总亲不起来。

李硕妈妈明白,感情是要培养的。于是她为儿子买了一只小兔子,李硕好喜欢啊。每个星期天,他们就拎上小篮子到远处为小兔子去采摘青草野菜。

就这样他们的接触多了,共同的语言多了,感情也自然加深了。李硕在妈妈面前再也不那么拘谨了,田野里不时地传来李硕的高喊:“妈妈,快过来, 你看这是什么草?小兔子爱不爱吃?”

我想,如果两代人之间感情不深或产生了隔阂,最好能到大自然中去, 忘掉烦恼,一起去跑去跳去喊去叫,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它会是一剂增进感情的灵丹妙药。

  1. 与孩子一起去参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各方面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去参观学习,在这之中去了解国情,增加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去历史博物馆、去故宫博物院、去抗日战争纪念馆、去圆明园、去⋯⋯ 让孩子了解历史、了解祖国的过去、了解民族的兴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记住过去的耻辱。寓国情教育于参观学习之中,让孩子们更珍惜今天、更热爱今天,激励孩子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去动物园,去植物园,去自然博物馆,了解自然现象演变的规律,了解动植物的分类与习性,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到美术馆去看画展,去看摄影展,去看工艺品展,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里邀游,让孩子去赏识美、享受美。如果父子俩能久久地什立在一幅油画前, 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共同沉浸在画面的意境之中,此时的教育恐怕是“无声胜于有声”吧!

  1. 与孩子一起去上街购物。

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独立生活的,与孩子一起上街购物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市场了解社会,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本领,也可以使孩子增进对父母的理解,懂得珍惜。

张菊的父母只要有机会总希望和孩子一起上街。他们要让孩子了解购销两旺、市场繁荣的大好局面,而且有目的地指导孩子该如何购物,比如买鞋, 他们在帮孩子挑选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什么样的鞋最适合青少年足骨的发展,以及鞋号的有关知识。在和孩子欣赏琳瑯满目的货物时,就向孩子介绍了图案美、色调美的知识,一次张菊的爸爸约孩子一起上街,爸爸告诉孩子, “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们俩去给妈妈挑选一件衣服。”一路上爸爸赞美妈妈的勤俭、辛苦,赞美妈妈对这个家 做出的牺牲与奉献,父女俩都被对往事的回忆而感染着。到了商店,爸爸对小菊说:“你来挑一件最适合妈妈穿的衣服,我们要让妈妈年轻起来,美起来!”小菊挑哇,比呀,这哪里是在挑衣服,明明是在这无言的动作中表达着对母亲的崇敬。

  1. 与孩子一起去串门。

与孩子一起去串门坐客,是指导孩子交往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的好办法。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员待人接物的方式,对

人对事的谈吐,无不有一定的社会性。

小辉与爸爸来到张叔叔家,张叔叔家房间布置得整齐、大方,富有艺术感,给人以舒服高雅的感觉。小辉父子很有感触,决心要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把自己的家布置布置。

一天小辉和妈妈去王阿姨家坐客,一路走,妈妈告诉小辉到人家去坐客应注意的礼貌,比如怎样敲门、怎样问好、怎样接茶、怎样坐、不能随便乱动东西等等。到了王阿姨家,他们受到了一家人非常热情地接待。这次访问, 不仅是如何做客的实践,又是如何待客的学习。

小辉一家人去看望刚刚从美国回来的李伯伯。路上,爸爸告诉小辉,李伯伯的一项科技发明引起了世界科技界的嘱目,美国要他留下来,给他优厚的待遇,提供先进的研究设施,可伯伯拒绝了,他还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爸爸的介绍,引起了小辉对李伯伯的崇拜。他们在李伯伯家呆了一个多小时, 小辉看到了世界科技组织颁发的证书,看了伯伯领奖时的照片,特别是伯伯对中国人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讲述更使小辉激动不已。从李伯伯家坐客回来,小辉的学习劲头更足了,“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做贡献”的话语一直激动着他。

我想,小辉的父母就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做客的机会,对小辉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当然外出坐客一定要有目的,要有选择,胡说神侃式的海聊只能耽误孩子和大人的宝贵时间,最好应该避免。

当然,交谈中难免有不健康或消极思想的流露,做为有心计的家长,应及时地和孩子分析,进行信息筛选与过滤。所以说,与孩子外出坐客也是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的好机会。

  1. 家庭娱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娱乐工具也比以前丰富多了。电视机、录音机的使用已比较普遍,不少家庭还添置了电子琴、钢琴等乐器,现在卡拉 OK 伴唱机也开始进入家庭。这都为家庭娱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周末或节假日,一家人唱啊,跳啊,笑啊,这不仅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也是丰富生活内容,消除疲倦,陶冶情操的极好方式。

梅梅家的生活总是那么愉快,充满了欢歌笑语,梅梅是在爸爸妈妈歌声的陪伴下长大的。小时候,妈妈的摇篮曲伴她进入梦乡,是那么甜蜜;长大了,上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松树快长大”“我们是新中国的好少年”等歌曲又使两代人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空闲的时候,他们就边玩边唱。猜谜语,猜不出就罚他一支歌。《延安颂》那么深沉而激昂,“乌苏里船歌”又是那么欢快舒畅,“世上只有妈妈好”,又唱出了孩子的心声。歌声、掌声、笑声、欢叫声融在了一起,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梅梅的性格又怎么能不活泼、乐观、健康、开朗啊。

家庭中不能没有娱乐。唱一支歌,杀一盘棋,看一场球赛,欣赏一部电视剧⋯⋯都可以在两代人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让他们心心相印,情感相通,这时便会产生多少教育的机智,情操、美德,也都可以十分自然地溶注在这娱乐之中了。

综上所述,一家人的共同活动,是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气氛的,又可以寓教于这共同活动之中。做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育意识, 克服活动的随意性,经过巧妙的安排和精心的导演,日久天长,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的。

  1. 成功交谈的诀窍

交谈是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很多教育方法的实施也都要通过交谈的形式来进行,所以交谈是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很重要的手段。

交谈的前提是孩子能把心里话倾吐给你,把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他讲述给你,如果孩子对家长不信任、不尊敬,有事也是闭口不谈的话,家长得不到“教育信息”,也就失去了交谈的前提条件。所以,平日家长应和孩子平等相处,既是父母,又是师长,还要是朋友。家庭中应形成宽松、和谐、亲切、友爱的气氛,造成孩子能够并主动和家长交谈的气氛。

能否和孩子交谈,交谈的效果好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家长的形象,家长的威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家长的评价会越来越高。家长的品德、谈吐、性格等方面都是形成威信的重要方面。所以,家长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亲子之情,要使孩子对自己产生荣誉感、自豪感、愉快感,这将是能否交谈,以至交谈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当然,交谈还要注意时机。请注意:(1)双方互不信任时,特别是孩子不信任家长时,不急于谈;(2)家长在气头上时不宜谈;(3)孩子在情绪低沉,心絮烦乱或不愉快时不宜谈;(4)家庭气氛不正常时不宜谈;(5) 当着客人的面不宜谈;(6)孩子刚犯了错误还未经认真思过时不宜谈;(7) 听到对孩子的反映,但情况没有搞清时不宜谈;(8)饭桌上、孩子睡觉前不宜进行严肃的谈话。

以上是不宜交谈的几种情况,掌握交谈时机是为了使交谈取得最佳效果,那么讲究交谈方式同样也是交谈效果的重要保证。

交谈可以有下面的三种方式:

  1. 激励式

曾有过这样一位家长,他的儿子叫国平,人很聪明,只是不用功学习。一个星期天,爸爸带国平去参观航空博物馆。孩子被各种现代化的大型飞机吸引住了,他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下了飞机的不同型号、性能。回到家里, 爸爸问国平有什么感想,国平说:“造飞机的叔叔真了不起!飞机那么大, 那么先进,外观那么漂亮,看得我都不想走了。”爸爸却深沉地对孩子说: “你知道吗,这些最先进的飞机有美国制造的,苏联制造的,也有英国和法国的。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在这制造先进飞机的行列里可没有我们国家的飞机!”说到这,爸爸很激动,又接着重复到:“怎么就没有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呢!”国平的情绪也和爸爸一样地激动着,他对爸爸说:“将来我长大了,就要当个飞机制造家,要亲手造出世界上最好最好的飞机,比美国的、苏联的,都要好!”爸爸高兴地拍着国平的肩膀说:“好孩子,我真希望有这么一天,爸爸能坐上你设计的飞机去周游世界!但是,制造出先进的飞机来,可是需要文化的,没有扎实的知识是搞不出尖端科学的。”

爸爸的话语激励了孩子的志向,这次成功的交谈,成了小国平发奋读书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孩子叫魏明,他爱集体爱劳动,爱帮助别人。班里大扫除, 他总是大汗淋漓,什么活累他干什么,什么活脏他干什么。平时他不是帮助张奶奶换煤气,就是帮助阿姨去取奶。街里街坊都夸他是个好孩子。

可魏明就是有个缺点,上课总爱有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为了这,老师经常找家长。

一天,屋外面大雪纷飞,都六点了,还不见魏明放学回来。家长正在着急。魏明进门了,他一头汗,一身泥,对爸爸妈妈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一位老爷爷摔倒了,我把老爷爷扶起来,搀他回家。老爷爷又高又胖,还有点糊涂,我就扶着老爷爷一座楼一座楼地打听,终于把他送回了家。回来就晚了。”

妈妈爸爸听完了孩子的话,十分高兴,告诉孩子“做得好,做得对,我们真替你高兴。”他们帮孩子换了衣服,为孩子准备晚饭。

饭后,爸爸跟孩子交谈起来:“你送老爷爷回家,一定克服了不少困难吧?”“可不是。”孩子讲述起来:“天冷,路滑,老爷爷几乎趴在我身上,

我差不多是拖着他走,累得我直喘气。”爸爸说:“是啊,只要下决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孩子,你好好想一想,比一比, 送老爷爷回家这件事要比克服上课有小动作这个缺点难多了,我们魏明这么难的事都办到了,我不相信,这么个小缺点小问题就改不了!”

这次谈话使孩子受到极大的激励,“怎么就改不了这个小缺点?!’只要下决心没有干不成的事!”这成了孩子经常考虑的问题,也成了魏明改正缺点的兴奋点。

总之,激励式的交谈要掌握好时机,及时发现孩子身上闪烁出的积极因素,要抓住不放,给予充满情感的激发和鼓励,以信任的口吻告诉孩子:你一定会,而且肯定会成功的。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潜力和热情。如果他们的主动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旦被激励起来,产生决心并能见之于行动,某些缺点和弱点就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克服。

家长利用激励式的交谈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考虑孩子的能力、条件。如同跳起来摘桃子一样。经过努力能够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这种方式最佳。若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或条件不允许,孩子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的,则不要用这种方式。②要信任和尊重孩子,交谈时的口气要让孩子感到是充满信心的,是令人愉快的,神往的。③当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了任务时, 家长应恰如其分地表示惊讶、感动和高兴。言语表情中让孩子感到家长对他的祝贺。④没有把握的事或危险、冒险的事,不要鼓励孩子去干。

  1. 漫谈式

漫谈式的交谈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说话方式,也是把教育动机寓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之中的最佳方式之一。

漫谈,就是不拘时间,地点,内容,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海阔天空,轻松愉快的便谈形式。家长高雅、风趣、诙谐、渊博的谈吐会引起孩子的欢乐、敬仰,这种交谈表面上是即兴而发,随心所欲,可字字句句均含有教育,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诗”,是寓教于乐的涓涓细流。漫谈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到孩子对人生、对社会、对大是大非的看法,透视到孩子心底的秘密,还会把高尚的道德、崇高的理想,真善美的情操如春风化雨般地沁人心田,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谈着各自的见闻:一座立交桥又交付使用;几座现代化的大楼又拔地而起;我们单位的新产品得了“部优”的奖励;张工程师从国外载誉归来;汽车上一位售票员阿姨热心照顾年迈的老爷爷;一位工人叔叔智擒扒手;农贸市场的管理越来越好,搞活了经济,方便了群众; 我们班又得了一面红旗⋯⋯

天南海北,说东道西,充满了对祖国的歌颂,对新事物的赞美,情感教育自然融于其中。

周未了,一家人看着电视,这又是漫谈的好机会。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会成为全家人的共同话题。

从周总理那襟怀坦荡的一生到焦裕禄那共产党人的情怀;从刘惠芳那善良的性格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从诸葛亮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壮举到黑脸包公的除霸安良;从茜茜公主的伟业到一休小师傅的聪颖⋯⋯

谈古论今,充满了对真善美的歌颂,该怎样做人的褒贬之情融于其中。聪聪的父母就很会利用漫谈式的交谈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这天放学,聪聪边帮妈妈摘菜边对妈妈说:“今天考试张红又作弊了, 老师还是没发现,她还挺美的!就这样,她的成绩总比我好。”

爸爸妈妈知道女儿对张红的表现是有看法的,但言谈中对这种偷机取巧的不正当行为多多少少带着些羡慕。他们商量要利用平时交谈的机会告诉孩子这样一个道理:诚实是人的美德,任何一项成绩的取得,背后都倾注着辛劳和汗水。

一天,他们全家去看了一场芭蕾舞演出,那优美的舞姿,娴熟的表演, 使他们赞叹不已,虽走出了剧场,仍沉浸在兴奋之中。一路走,他们一路聊。聪聪说:“啊,那足尖可真了不起,要是我可一步也走不了!”爸爸告诉聪聪,当一名芭蕾舞演员可不简单了,每天他们都要练功,最初的时候,用足尖站立,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我有一个同学的姐姐是个芭蕾舞演员,一次我们去看演出,舞台上,她的演出是那么欢快轻盈,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当她谢幕后,我们来到后台,看到的却是姐姐正抱着脚流眼泪呢,鲜血从脚趾里慢慢流出,⋯⋯。功夫,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的弄虚作假啊!”

爸爸的话使兴奋中的聪聪很受感染。

没过几天,看电视时,屏幕上出现了陈景润的镜头。爸爸问聪聪:“你知道陈景润是谁吗?”聪聪摇头,爸爸告诉聪聪:陈景润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为了研究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光演算用的草纸就装了几麻袋,真是不容易啊!

爸爸的介绍使聪聪惊叹不已,爸爸还告诉聪聪:世界上一切有成绩的人都是和勤奋、刻苦、扎扎实实的努力分不开的。司马迁继承父业,忍受腐刑的屈辱,奋发努力,经过 16 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正是把 18 缸水写完才练就了一手好字。爸 爸告诉聪聪,为了一时得个好成绩,考试作弊, 弄虚作假,这不仅玷污了自己的人格,将来也不会有作为的。

聪聪就是从与家长的漫谈中,领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知识是要有个老实态度的,任何成绩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综上所述,漫谈是家教艺术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漫谈绝不等于瞎说乱侃。有心计的家长,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孩子的弱点,从而确定谈话的目的,并找到易引起孩子共鸣的兴奋点。不管是针锋相对,还是旁征博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寓教于漫谈之中。

  1. 调查式

调查式的交谈,是家长和孩子通过面对面的交谈看法,直接地了解孩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了解有关事情的曲直缘由。是采用教育手段前的必要准备,也是施展家教艺术的基础。这种交谈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一些家教信息,也可以及时地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调查式的交谈可以有“单刀直入式”、漫不经心式”、“迂回式”3 种。所谓“单刀直入式”,就是直接向孩子发问。比如:“今天为什么回来

晚了?”“和你常在一起的孩子叫什么名字?”这种交谈方式,问者毫不回避自己的想法,要求子女做出明确答复。

所谓“漫不经心式”,是指在合适的条件下,家长们表现出来的随随便便的发问。比如,一家人正兴致勃勃地看电视,电视屏幕上忽然出现了一个留着披肩长发的小伙子,这时,爸爸突然问孩子:“小宏啊,你看这小伙子的发型好不好?”这种询问方式,不经孩子做任何准备,是在无戒备情况下

的回答,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对一些事物的看法。

听过相声《钓鱼》的人可能对这一情节记忆犹新:“二他爸爸”从自由市场买回鱼后,在院中显示自己钓的鱼多,被邻居二大妈发现,二大妈说这鱼不够 4 斤,“二他爸爸”急了,说:“4 斤还高高的呢!卖鱼的还饶我两条呢!”一句话道出了事情真象。

像二大妈这样的谈话方法,我们叫作“迂回式”。

所谓“迂回式”是指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又不便直接向对方提问, 而是绕道而行,促使对方自己说出,这是家教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调查式的交谈,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必须以平日亲子之间的彼此信任, 相互理解为基础,切不可把道听途说或捕风捉影得来的信息,用提审式的追问和孩子交谈,也不可一旦听到老师、邻居,同志反映些问题就急不可待地劈头盖脸地“穷追不舍”。如果再配以粗暴地打骂,不逊的语言,这样既不可能把情况了解清楚,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一定要象维护父母自尊一样的维护孩子的自尊,用理解代替责骂和训斥。

以上列举了交谈艺术中的三种方式,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式,与孩子交谈切忌以下三种类型。

①是唠叨型。和孩子交谈时,有些道理孩子已经明白了,家长仍没完没了絮絮叨叨地说教。这种不良的重复刺激,会使孩子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的抑制,说得愈多,就愈听不进去,甚至会引起孩子的顶撞。

②是揭丑型。和孩子交谈时,特别是当孩子有了过错时,一定要就事论事,切不可把孩子以前的“陈货”又一股脑地拉出来,更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把孩子的“丑事”抖落出来。这样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走向家长愿望的反面。

③是迁移型。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和孩子谈话时,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其他孩子的不良倾向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想当然地进行批评,这样会伤害孩子的上进心,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或反唇相讥。

综上所述,交谈是家庭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手段之一,这里充满了创造性的劳动。家长需掌握好时机,艺术地运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1. 宽容能生奇效

宽容是指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家长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孩子的过失。这时,他们对孩子没有过激语言的斥责,也没有“穷追不舍”的追究,却会使孩子内心受到深深的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冷静的思考, 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有这样一段关于列宁童年的故事:列宁 8 岁那年,和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去姑妈家作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不留神把姑妈家中的一只花瓶打碎了,当时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小列宁因为害怕,也就跟着大家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根据平日对儿子的了解,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儿子打的。母亲没有直接揭穿并处罚他,而是一直保持沉默,等待从儿子心中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她一直等了 3 个月,并敏感地意识到良心正在折磨着小列宁。

有一天睡觉前,她来到孩子跟前,抚摸着儿子的头,不料孩子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骗了姑妈,花瓶是我打的!”听着孩子羞愧难过的述说,妈妈安慰了儿子,并宽容了他。因为母亲知道在儿子内心深

处进行的这场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印度独立的民族英雄甘地,少年时期对抽烟很感兴趣,由最初捡别人的烟头抽,发展到偷兄长和大臣们的钱买烟抽的地步,而且越陷越深,但他对自己的行为是悔恨的,内心也十分痛苦。

有一天,他终于不堪痛苦和烦恼的折磨,便把自己迄今为止的整个堕落过程,详详细细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鼓起勇气,把它交给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惩罚。

父亲知道这一切后,自然是十分惊讶,心情也是非常沉痛的。但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甘地,两行热泪滚滚落下。

父亲的宽容使甘地受到极大的震动,他更为内疚、悔恨、自责,深感对不起父亲的谆谆教悔。从那以后,甘地痛改前非。

以上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巧用宽容,是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运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实施宽容这种教育手段的前提必须是:孩子对自己所做的错事已经认识,并深深地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痛苦时。

  2. 家长准备原谅孩子的过失时,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让孩子感不到压力,比如,家长一挥手随随便便说一句:“行了,我知道了,下回注意吧。”孩子虽如释重负,但不能引起对这件错事的重视,也就谈不上对缺点的改正。

家长在接纳孩子缺点的同时,应该从表情到语气让孩子切切实实地感到:家长对自己的错误做法,是十分痛心的,只是因为理解了自己已知悔过的心情,并非常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正。才对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宽容。列宁母亲对孩子头的抚摸,甘地父亲纵横的热泪,都是对孩子的极好教育。

  1. 艺术地运用宽容,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所以事后,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再去经受锻炼,从而巩固已有的进步。

例如,孩子洗碗时不慎把一摞碗都摔了,家长原谅了他,孩子内心也受到自责。下次洗碗,还应该让孩子去干,让他感受到家长的信任,那么这次洗碗时他会格外注意起来。如果是因为上次的过失,索性不再让孩子干了, 孩子就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1. 宽容绝不等于放任,绝不等于撒手不管。有的家长对孩子平日的行为不闻不问,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管不教,以至使孩子身上的小锗酿成大错。这种做法绝不是宽容,而是对孩子错误的纵容,是家长未能尽责的表现。
  1. 向孩子道歉无损尊严

小明的妈妈发现钱包里少了 30 元钱,就问小明:“是不是你拿了我的钱?”小明说:“我没有拿!”妈妈不相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可以向我要,但不要自己拿!”后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小明:“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小明不服气,母子俩就争吵了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我拿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时才停止了对儿子的逼问,但又嘱咐了一句:“小明,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 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可是有数的!”小明觉得受到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小明的离家出走,妈妈是有责任的。如果小明的妈妈知道了钱的下落之后,能马上向小明道歉,告诉小明:“刚才妈妈冤枉了你,由于钱少了,又

着急,对你的态度很不好,还说了不少言不由衷的话,对不起,请别生妈妈的气。”我想,小明会很快就和妈妈和好的,绝不会离家出走。作为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说错了一些话办错一些事,甚至一时冤枉了孩子都是难免 的,应该是家庭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关键是发生问题后,家长该怎样处理。

你看,小惠的父母也急了。

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小惠不在家温书,上哪玩去了?过了一会儿,小惠回来了。父亲没等小惠解释就数落开了,小惠没说什么就进屋学习去了。过了一个多星期,隔壁的张叔叔来家串门,告诉小惠的爸爸妈妈:“多

亏了小惠,要不我就见不到妈妈的最后一面了。”原来,那天小惠在家温书, 张叔叔家来了电报,小惠想一定有急事,要不干嘛来电报呢!于是骑上车, 把电报送到了张叔叔的单位,电报上说张奶奶病危要张叔叔速归。就这样, 张叔叔立即请了假,马上启程回老家在妈妈临终前母子见了一面。

小惠爸爸一听才恍然大悟,十分后悔,不该如此武断地批评孩子。

这天小惠放学回到家里,爸爸请小惠坐下,十分诚恳地对孩子说:“小惠,那天是爸爸委屈了你,没有问清楚,就对你乱批评。现在爸爸向你道歉, 并请你原谅!”

这事之后,小惠更爱爸爸了。通过以上两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做了错事,肯不肯道歉,会不会道歉,不仅影响着两代人的情感,也关系着孩子们的进步成长,实在是家长应该学会的一种教育手段。

家长错怪了孩子能否主动致歉的关键是做父母的能否放下为父为母的封建家长制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有些家长认为向孩子道歉有失尊严,其实不然。父母承认了自己的不对, 会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信任,并体验与成人平等相处的美好感觉,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建立自信,也是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具体表现。孩子会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见识和修养,更加发奋上进。只有这样亲子之间没有任何芥蒂,全家和睦团结,才能创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家长做了错事不仅能向孩子致歉,还要会向孩子致歉。这就需要道歉及时,态度诚恳,不可敷衍,不拉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