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点与规律

人遗子,金满篦,我教子,惟一经。

句意:别人留给子女的是满箱的金银财宝,我教给子女的只是一册经书, 使他们能明经达理而已。

(《三字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句意:要从小就抓紧时间勤奋学习,树立人生志趣,以免日后后悔已晚。

(贺兴思)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句意:比喻小时养成恶习,长大后就会变本加厉,酿成祸患。

(胡君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句意:父母真正热爱自己的子女,就要为他们长远的利益打算,严格要求,加强教诲。

(《战国策·赵策》)

惯处贫贱知世态,饱谙迁谪见家风。

句意:久经饥寒就能深入了解社会,家境坎坷中成长的孩子,更能干出一番事业。

(范纯粹) 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老爷。

(陶行知) 儿童有儿童的事情,成人决不宜压抑他,也决不宜阻止他。

(恽代英) 我们现在不要一般顺民式的儿童。我们要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

肯服务社会的儿童。

(陈鹤琴) 我们研究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和学习心理,不应该单纯以自然人类为对

象,且应该以社会人类为对象。

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施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

(徐特立)

(陈鹤琴)

一个人直到 17、8 岁,还只是感到自己是个受教育者⋯⋯直到成年都被人搀着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他的精神里播种空虚和无聊。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理解和记忆事物,不是凭悟性和记忆力,而是凭想象力和幻想力。

(别林斯基)不应让儿童过早地和过快地参加正规的学习,因为这样会使儿童失去人

生中最珍贵的时光。过早地把儿童从摇篮里赶到学校去会使儿童失去正常发育的自由。

(爱德华·齐格勒) 无论这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欢

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 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在儿童发育底初级阶段(学前初期),即在儿童已能说话和具有动作底

初步习惯的时候,模仿是知觉在行动上的直接反映,它在儿童“学习”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思维的作用,在这里是极其微小的。

(凯洛夫)在孩子 7 岁之前,一般只关心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从 7 岁起,他能

够看到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合理地把它们联系起来,开始走出自我中心。

(尼尔)

在家庭教育学中,道德培养占主导地位。

(卡尔克林娜)

老一代对子女的关怀,往往很容易转变为对子女日常生活的过分监护。这有时会使他们变得天真幼稚,而天真幼稚在社会上则是有现实危险的。

(卡尔克林娜) 如果一个孩子克服不了最初入学遇到的困难,生活对他来说就会变得困

难重重,而学校则可能成为他一切不愉快的原因。

(卡尔克林娜) 没有什么比把孩子送进成年时还无一技之长、无可补偿其弱点更危险的

了。

(詹姆斯·多布森) 多少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对于带好孩子是

不可缺少的。

(斯宾塞) 物的成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揠苗助长”无有不反致伤害的,人也是

这样。这幼年二字的意义就是说这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只顾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幼年人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自杀政策。

(杜威)

学龄前教育只有强调实行以玩为基础的方法才最有益处。

(詹姆斯·厄普霍斯) 社会学者们认为,家庭教育的潜力是由下列因素来决定的,即家庭的物

质、住房与日常生活情况,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家庭中的道德心理气候, 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和子女对父母的信任程度以及家庭成员对子女要求的一致性。

(卡尔克林娜) 孩子们如果对自己没有积极的信念,那么在学业上、社交上和品格上都

不会成长。如果孩子感到你认为他们没有出息,他们就真的会变得没有出息。可是,如果有了高度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创造出奇迹。

(雷·马诺尼) 家长们强迫孩子过早接受正规教育已经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如果我们不

醒悟过来认识到这些作法的害处的话,我们可能给大部分下一代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戴维·埃尔金德) 家庭不仅具有人类生活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人类个性的特征;这就是说,

婚姻——家庭关系愈牢固,道德观念愈成熟,就愈能更好的创造教育子女的条件。

教育干涉的最初形式,必须把儿童引向自律。

(卡尔克林娜)

(蒙台梭利)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杜威)

被鼓励全力以赴的孩子,尝试做不寻常之事时获得支持的孩子,被教导视错误为获益良机的孩子,都会成功。

(雷·马诺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