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庭教育与性格发展

家庭教育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应当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类型与特征,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 性格的类型

在讨论性格的类型之前,先要探讨性格的涵义。什么是性格?性格是指人的一种稳定的、常态的、基本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他对现实的态度,他习惯了的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方面。性格是组成人的个性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既有一定的天赋素质作为前提,又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生活环境、教育方式中形成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性格。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出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和“怎样做”,就是我们考察、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

征的重要方面。

人在生活中的偶然性的表现,还不能显示其性格特征,只有那种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往往才能显示其性格特征。性格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明显的不同的个性特征。性格不是先天的,固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中生长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出现明显的性格差异。如,有的比较自信、果敢、开朗、坚强、急躁、粗鲁,有的比较腼腆、怯懦、内向、脆弱、沉稳、细心。这种性格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他们不同的对待现实的态度、习惯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

尽管性格与能力都是心理特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性格的表现在人的待人接物的态度、行为活动的方式上,是一种稳定的、习以为常的态度、方式;而能力则是一个人学习、办事的成果、效率。如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缓慢,识记也差,这仅说明他能力方面的弱点。但这个人若是不论对何人何事,总是马马虎虎的、粗枝大叶的、慢慢吞吞的、窝窝囊囊的,而且形成了一种习惯的行动方式、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那我们也就可以说这是一种马虎、窝囊的性格了。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总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社会关系中生活,他的行为动机总是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因而入的性格不可能不打上一定的阶级的烙印。当然,同一阶级属性的人,亦会表现为不同的性格;而下同阶级的人,有时却会有相近或相同的性格特点。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性格好坏时,总是要采用一定的社会的、阶级的尺度。有的性格特征(如心直口快、怯懦窝囊等),若是离开了社会实践及效果,也是难于抽象地评价其好坏的。

人的性格不可能不受其人生观、世界观、思想观点的支配与影响。伍棠棣等主编的《心理学》中说:“性格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具体关系怎样?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思想观点包括在性格之中,有的认为思想观点制约着性格,并不能包括在性格之中。事实上思想观点常常制约着性格,并通过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例如,诚实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它往往反映了这个人襟怀坦白、不存私心等等思想。我们说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是最诚实的人,这是因为他们除了革命利益,人民的利益外,不追求什么一己的私利,反之,一切剥削者,他们投机取巧、阿谀逢迎、尔虞我诈的思想作风,就使他们不可能有真正诚实的性格特征, 归根到底,这是由他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一个人如果树立了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的思想,那么,他也可能形成勇敢、诚恳、坦白、乐观等性格特征。就如大胆、泼辣等偏重于行动方式方面的性格特征来说,也只有和一定的思想观点相结合,才具有社会意义。思想观点常常制约着性格,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已形成的性格特点又常常对思想观点起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段论述辩证地、中肯地论述了性格与思想观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也颇密切,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这既有人的素质的原因,也有成长环境的原因, 还有后天教育的原因。一个人的性格一经形成之后,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同时仍然具有程度不同的可塑性。社会实践、成长环境、教育等,都可以促使一个人的性格逐渐变化、发展。

划分性格类型,至今仍未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但并不等于说根本无法划分人的性格类型。稍加归纳,可以举出五种区分性格类型的方法。现在依次介绍如下:

  1. 根据人的血型来区分性格,这叫做血型说。

  2. 根据人的身体高矮或胖瘦,来说明人的性格的不同类型,这叫做体型说。

  3. 根据人的倾向来划分性格,好沉思、好幻想、甚孤僻的是内倾型;

    反之,好活动、善交际、甚开朗的是外倾型。

  4. 依照人们的独立程度来划分性格,自己信念坚定,喜欢我行我素,

    还常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是独立型;反之,自己缺 乏主见,喜欢左顾右盼,常常顺从别人意见的人,是顺从型。

  5. 按照人的理智、意志、情绪等因素,在性格结构中孰占优势来对性格进行分类,这就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理智型:这种性格的人头脑清楚、冷静,总是用理智的尺度来衡量一切。

②情绪型:这种性格的人情绪波动大,行为举止、心态神情等,都很容易被情绪支配,忽而高兴、忽而消沉。

③意志型:这种人的意志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想办的事一定要办成,不想办的事谁也劝说不动,是意志坚强的人。

上述五种性格划分类型的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都不失为有价值的分类说。这些分类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总可以找到一些代表人物。但除第五种以外,都显得有明显的片面性、局限性。而第五种也并未被人们普遍接受。但了解这几种不同的性格分类法,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性格结构的复杂性,还是多少有所补益的。

  1. 家庭教育对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会对性格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吗?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前面讲过,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与其自幼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具有的生活条件、所受到的教育年限、所接触的文化氛围等,息息相关的,马克思说得再明确不过了:“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 43 页)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常常可以看成是其生活经历的反映与产物。

伍棠棣等主编的《心理学》中讲了一个涉及孪生姊妹性格不同的有趣的例子:“有人对一对孪生的女大学生进行了 4 年的观察。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中小学和大学念书,但在性格上两个人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姐姐”比“妹妹”善谈吐、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中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开始答,妹妹则只表示首肯或补充回答。姐妹俩在性格上形成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她们的祖母从最初就在她两人中认定一个是姐姐, 是负责人,从她们童年时代起,就责成姐姐照管妹妹的行动,作妹妹的榜样, 并首先推行长辈所委派的任务,于是就使姐姐较早地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果断等特点。而妹妹则养成了追随姐姐,倾听姐姐意见的习惯。”(该书第 210 页)这个例子是颇能说明问题的,孪生姊妹的天赋条件是相当的, 之所以形成了性格上的差异,完全是后天家庭因素影响的结果。祖母尽早给了姐姐照顾妹妹的“任务”,这就促使了姐姐形成了独立型、外倾型性格, 而妹妹自幼习惯于顺从姐姐的意见、主张,这就促使她形成了顺从型的性格。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礼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独立地学习与工作的能力等。失调的家庭教育,可能助长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粗野庸俗的待人接物方式、学习与工作上的依靠性、不求上进等。家长特别是母亲,会对婴儿萌芽的性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性急的婴儿

一饿就大哭大闹,妈妈常常得一听哭声就放下手里的工作赶去为其喂奶;反之,饿了也不叫不哭的慢性子的婴儿,妈妈常常把手里事情做完了,才不慌不忙地去给其喂奶。天长日久,前面那急性子的婴儿,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唯我重要”的意识;后面那慢性子的婴儿,会养成耐心等待、尊重他人的意识。酷爱清洁的母亲,会带出好清洁的孩子;邋遢不堪的母亲,会带出同样邋遢的孩子。

婴儿、幼儿生活环境的差别不算大,性格的共同性也较多:活泼好动、好问好奇、容易冲动、自控力差、模仿性强等。换句话说,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性格远未定型、可塑性大,这正是家长们应该抓注对其进行引导、培养的一个好时机。婴幼儿有明显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家长特别要注意利用这个特点,对其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模仿好榜样,以利于形成最初的性格特征。陈帼眉等编的《学前心理学》中论及此问题时说:“我们应当重视儿童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因为,它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它却是未来性格形成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性格比较容易沿着最初的倾向发展下去。例如,性格比较顺从的婴幼儿,容易遵照成人的吩咐和集体规则行事,以后将仍然稳定成为与人和睦相处、守纪律的性格。而最初形成的任性的萌芽,要求别人处处依从儿童个人的意愿。成人如果 迁就他,事情就似乎顺利进行, 否则会发生许多麻烦和不愉快。成人在‘无可奈何’中纵容这种性格的发展, 任性的性格特征也将日益巩固而最终定型。”显然,前一种性格定型是可以的,而后一种任性的性格定了型,就给日后的教育增添了许多困难。这就要求家长自幼就不要纵容孩子,要因势利导,及早匡正,不能错过了早期教育的好时机。

对儿童时期的孩子,家长也要注意与学校、社会配合,对其性格进行培养,而这种培养又是与德育、与品质的教育密切结合的。诚然,由于性格是儿童的一种开始稳定的、带本质性的综合心理特征,它体现在儿童对人、对事、对客观环境和对自己的态度上,范围比品质要广泛。但是,不管孩子是何种类型的性格,我们家长都应注重培养他的好品质。这些好品质主要有: 诚实、勇敢、善良、勤奋、开朗、关心别人、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等。中国人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讲儿童的品德思想,关系到他以后的一生。不少家长对儿童的品德教育有所忽视,有的重养轻教、放任自流,有的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有的滥骂滥打、奖罚不当⋯⋯。“有一份关于家庭教育方法的调查表明,在 308 个家庭中,有 137 个家庭仍然采用这些陈旧的教育方法。”(《儿童少年家庭教育》163 页)有一个学校,通过向家长调查,归纳出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品质方面的 10 个方面的缺点:孤傲,以我为中心;任性;娇、骄二气严重;偏食;处处依赖父母;胆小;不懂礼貌;不诚实;生活习惯差;死板、不活跃。当然,这种归纳未必全面,但是也确实反映了我们家庭教育中的若干薄弱环节,对这些问题,我们的确不应熟视无睹,掉以轻心。若干年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一个将被处决的青年犯人,临刑前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要求见见母亲,再吃一口母乳。母亲满足了儿子的要求,不料,这个犯人竟然一口咬下了母亲的

乳头。他说,要不是母亲的娇纵溺爱,他还不会沦落成无恶不作的死刑犯。这个民间故事的教育意义是非常严峻深刻的。养子不教,教子无方,是父母不能推委的责任。

邓颖超同志说:“培养孩子看起来是琐碎平凡的事,其实,这是一件很艰巨很不平凡的光荣任务。”为了完成为国教子的这项很艰巨很不平凡的光荣任务,我们家长要讲究教育原则和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只对他们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应当告诉他们,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愿望;还要告诉他们,对我们来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说,要遵守以知导行的教育原则, 使孩子明确做人的善恶、是非标准。我们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领孩子外出,乘坐公共汽车逃票,在公园里乱扔果皮、攀折花木,在影剧院里高声喧哗、大嗑瓜籽⋯⋯这么一来,必定给孩子以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其性格比儿童时期又稳定了一些,但这仍是一个“半儿童、半成人”的过渡期,少年性格的可塑性仍是比较强的,家长对他们的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仍然沿用管教儿童的力法。要了解少年期孩子独特的双重的心理矛盾:成熟感与幼稚性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意愿性与行动性的矛盾。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危险期”,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有的家教读物的分析是颇有道理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全面、不确切。我们只能说这个时期矛盾多而集中,处理不好,往往会出现问题,是有些危险。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危险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父母对孩子毒打、咒骂,会使孩子离家出走,还有个别自杀的,犯罪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个比较危险的时期。但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青少年教育,在我国,好的道德风尚,模范英雄人物,好人好事等社会影响, 都对少年起着很大教育作用。只要家长注意按照少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就会使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要看到教育失当,少年期孩子可能滑向犯罪的危险道路,但更要加强教育,引导少年期孩子健康成长。避免前者, 实现后者,正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家长们的神圣职责。

1985 年 3 月 29 日《文汇报》上,曾载有一首写给爸爸的“希望诗”, 这首诗可能会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致爸爸

哦,爸爸,你问我需要什么?蛋糕?零用钱?我需要,但我更需要—— ‘理解’!你给我穿上滑雪衣,却要我每次考试名列前茅;你给我 1 个大蛋

糕,却要我数学考试得满分;你拿出 5 块零用钱,却要我默写 100 个英语单词⋯⋯

哦,爸爸,我希望你手里拿的是‘辞典’,不是蛋糕;更不是责骂与训戒⋯⋯。

青少年比儿童的自尊心更强了,独立感更浓了,家长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让他们感到父母既理解他们,又关心他们;既尊重他们,又严格要求他们。单单是从物质上关心孩子,或者是采用不适当的“物质奖励”的办法,孩子们会从心理上感到厌烦的。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有一位严格地督促他读书、写字、作画的老师——父亲徐达章。徐达章因家境贫寒,是自学成为当地的一名画师的,他性情古朴耿直, 不慕权势,教子有方。悲鸿 13 岁时,家乡为洪水淹没,水退之后,父亲领他

开始了流浪江湖的卖画生涯。父子沿着太湖流浪,达章公给人画肖像、画山水、画花卉、画动物、刻图章、写春联⋯⋯忙个不停,悲鸿则为他研墨、铺纸,当助手,还不时倾听父亲的谈天说地、说古论今、作画之道。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得徐悲鸿成长为一个勤俭、正直、宽厚、谦让的杰出的大画家。难怪人们说徐悲鸿的品格里有其父亲的烙印。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和睦、文明、优秀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象诚实、热情、开朗、勇敢、勤奋、坚强等;一个缺乏精神文明的畸形家庭,可能酿成孩子不良的性格特征,象胆怯、说谎、孤僻、懒惰、固执等。一般说来,到了中学阶段,一个孩子的性格,已经初步稳定了。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此凝固不变了。实际上,在人的整个生活过程中,其性格特征还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否则,成人后的教育就是多余的了。但是,必须看到,成年人性格的可塑性是比较小的了,要使之改变,必须从主客观双方面都做出巨大、艰巨的努力。根据列宁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映论原理,人的性格也是反映,“是关于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反映,它不是反映生活环境的本身,它不是反映教育的内容,而是反映生活环境和教育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所给予的影响。”(《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等院校编第 576 页)人的性格与发展,都不能与其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无关。一定的性格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它也会随着生活环境与教育影响的变化而变化。积极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会形成积极的性格,或使性格的积极方面得到发展;消极的环境与教育影响,会导致消极的性格,或使性格的消极方面得到发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在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性格,或转变消极的性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家长们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两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模范;父母要相互协调,一致严格要求子女,不能相互抵消力量,在孩子们面前表露分歧;家长还要留心观察孩子心理、性格、能力、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变化,鼓励他们调动自己的主观因素,用坚强的意志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弱点,不断地向上、向善;家长还应主动与学校或有关社会力量方面配合,齐抓共管,促使孩子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1. 对待殊儿童的教育及管理

什么是特殊儿童?主要指两种不同一般的儿童:一是智力超常或特别低劣的;一是指品质特别顽劣难以管教的。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是家长们感到棘手、伤脑筋的问题。但是,诚如孔夫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越是遇到了特殊儿童,我们家长越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忘掉自己的义务。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特殊儿童,自然需要有特殊的教育及

管理办法。但是,一切有效的教育管理办法,都不应脱离我们的教育与管理的对象的具体的实际的情况。为此,家长就要先懂得特殊儿童有哪些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点。

  1. 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与同龄的儿童相比,超常儿童的认识能力大大高出他们。超常儿童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都很发达,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知识面宽,理解力强,学习习惯好,有明显的超前意识。

其次,早慧的成果在他们身上有明显的表露:有的长于美术,有的长于书法,有的长于音乐,有的长于作文,有的长于体育,有的长于数学。时蓉

华编的《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曾分析了数学才能表现早的孩子的共同性及原因:

教师的观察和心理学实验证明,数学才能表现得比较早的儿童,心理活动有一些共同性,如归纳数学材料的能力,思想方法的灵活性,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解决问题等都比一般儿童强。

数学才能表现早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数学才能是在先天遗传素质优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甚至还认为,它和环境、教育条件无必然联系。他们分析了许多具有数学才能的儿童,发现大多数数学才能超常的儿童的父母,并没有为这些儿童创造特别优越的条件。 1834 年,莫斯科大学学报刊载了一篇农民儿子波德罗夫的事迹,这孩子既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但能用心算解答相当复杂的算术题。例如:(1)40004—30005=?(2) 12 人花去生活费 132 卢布,69 人要花去多少钱?(3)用票面 3 卢布和 5 卢

布付 78 个卢布,可有几种算法(他 6 种算法全部找到)?他是沙皇时代的农村孩子,没有机会读书,父母也没机会学文化,周围也没有人教过他。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出于勤奋”。许多有数学才能的儿童,主要是刻苦努力和兴趣,他们的兄弟姐妹和他在同样的条件下生活,但因不够努力和缺乏兴趣, 因此,没有表现出数学天才。一般的看法是,儿童之所以成为天才或具有天才的苗子,先天遗传素质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而且超常儿童除了与兄弟姐妹有同样的遗传特点之外,还有与生俱来的其他因素。胎儿的神经系统除了接受先天的遗传素质外,还受到母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些影响。如母亲的营养、情绪、健康等条件的影响;除了先天因素之外,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早期教育更重要。许多心理学家指出,幼儿阶段的神经系统,大脑的生长与发展是整个一生中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大脑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此相应的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时期,也就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们强调指出,儿童生活的早期如给以丰富的环境刺激,足够的营养以及最适宜的教育条件,就能保证智力获得飞速的发展。显然,我们同意的上述三种看法中的最后一种,即“一般的”看法。先天的遗传因素会起作用,但后天的教育因素(包括胎教、婴幼教、儿童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而这种后天的教育,又是需要依靠母亲、父亲等家长来进行的,可以进一步推断出这样的观点来,即家教的努力与良好效果,也是培养出超常儿童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点

弱智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明显地低于一般儿童的标准。他们由于发育的缓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往往很差。他们或迟钝、或冲动,心理不那么正常、健康。我国心理学家,参照国际上的有关分类标准,把我国的弱智儿童分成轻、中、重三类。轻度的,生活能自理,能从事简单劳动,语言有的连贯,学习有困难,难以掌握数的概念,计算非常吃力,成年之后的智力水平,与 10 至 12 岁的孩子相当。中度的,生活半自理,行为动作无重大障碍, 只能掌握简单词汇,缺乏数的概念,成年之后的智力水平,与六、七岁孩子相当。重度的,生活不能自理,动作困难,虽能发音,不会说话,成年后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二、三岁孩子,俗称这类人为白痴。据调查,我国弱智儿童,极大多数是痴愚型。造成这些孩子弱智的原因甚多,有的是近亲婚配, 有的是孕妇患病、受刺激、眼药不当,有的是分娩过程中婴儿缺氧、产钳夹伤了脑子,有的是婴儿营养不良、患脑病等等。

鉴于生理上、病理上的原因,我们应当体谅弱智儿童从生活到学习等各方面的困难,要格外关心、爱护他们。尤其是家长,要从弱智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照顾、教育,不要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根据孩子属于轻、中、重那类的弱智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弱智儿童活动能力差, 接触事物机会少,适应环境能力弱,情感发展也就慢。不少弱智儿童的家长, 对孩于过分地溺爱,过多地保护,这反倒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锻炼机会,这是应当纠正的。还有一些弱智儿童的家长,不肯承认孩子智力落后、衰弱的事实,对孩子抱的希望值过高、要求过高,给孩子增添了不应有的心理上的紧张与负担,这也是需要纠正的。不管怎样,家长对于弱智儿童的可教育性, 不应有怀疑。正是靠了后天的良好环境及教育,才能使弱智儿童的缺陷得到矫正和补偿,使他们一点点地聪明起来,最终能成长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简单的工作本领,能够独立或半独立生活的人。

  1. 品质顽劣的儿童的心理

品质顽劣儿童的出现,恐怕主要原因在于其早期成长的环境恶劣,或者早期教育的失调、失误。儿童顽劣品质不是先天的、固有的,应当说也不是凝固的、不可改变的。顽劣儿童对家长往往会产生这样几种心理:①畏惧。因为做了坏事,唯恐受到家长责骂、痛打。②自卑、破罐破摔。因为挨了批评、受了处分、受过教养,怕在人面前被冷落、被讥笑、被歧视,怕使家长在社会上丢份、难堪,因为思想上背着沉重的包袱,很是自卑。③抵触。有的顽劣儿童,屡教不改,积习难返,对家长会产生一种抵触、厌烦的情绪。应当指出,顽劣儿童的上述的病态、畸形心理,有待家长对症下药,使之逐渐在心理疗治中得以消除。

情况明了之后,教育措施应当跟上,教育时机,务必抓紧。对超常儿童, 我们应当大力支持他们的超常锻炼及发展,为其提供成才的诸种方便条件。与此同时,要教育他们谦虚、谨慎、合群、乐于助人,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我孤立。

对于弱智儿童,家长要关心、耐心、有信心,要求适度,放手锻炼,使弱变强。

对于品质甚是顽劣的儿童,首先不要歧视,其次要有促其转变、进步的信心。顽童也是儿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可塑性还是相当大的。对于他们,德育第一,要求严格,使之向前看,弃旧图新。要欢迎并巩固他们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