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庭教育与人际关系
- 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总是处在与许多其他人的关系之中,这种种关系统称为“人际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明白地指出每个人都必须处在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只不过由于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等
条件不同,随时所处的具体关系有所不同而已。人,既然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关系网络之中,那么,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十分重要了。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环境气氛和谐、心情舒畅,工作效率就高。否则,情绪沮丧,也就影响工作,甚至影响健康。
人际关系是在人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建立并且发展的。由于社会的生产关系使得人们生活上必须聚族而居,于是又形成了各种交往的组合。每个个体又在这种组合中形成了家族、家庭关系,而参加社会生活。并由此向外扩展, 再出现各种关系。在这许多关系中,每一个体都是多方位、多层次、多向度的一个角色。这许多角色在不同的场合不能混淆或代替。所以,每个个体都必须把握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一个男人,在家里他是丈夫、父亲, 又是儿子或是女婿。到了工作岗位,他是经理、工会会员,或党员。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活动场合、具体的职能、规范和要求。如果在父亲面前,一本正经地当起经理来,在儿子面前当起工会会员来,那就发生了角色错乱,而搞得一团糟。
当前,我们社会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是科技的挑战,科学技术月新日异, 各种信息量激增。另一是“反和平演变”的挑战。我们要争取保持有较长时间的和平的社会环境,有充足的时间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变革旧的社会环境,变革旧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思维方式,获取新的信息,有价值的知识结构。因此,也就要求每一个人有开放的性格,较强的交往能力,能够在开放式的交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新的开拓式的人际关系, 能主动地、积极地搞好人际关系,在广泛地交往中丰富并锻炼自己。
处理人际关系,不仅是认识上的相互了解、情感的交流。同时,还是行为上的相互作用,性格上的相互影响。一般说调节人际关系,基本手段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感情的,包括心理调节、道德调节、礼仪调节、艺术调节等。这也是常用的、主要的,最有效的。另一类是理智的,包括政治调节、法律调节、经济调节。从个人角度看运用这些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经常是通过运用语言、表情、道德行为、礼仪习惯等为人处世的种种表现。简单说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有什么条件,与人相处,总要设法让人喜欢与你交往,乐意与你共事。一个人要具备这种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除了其它外部条件外,个人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人开朗、热情、乐于助人、合群等性格,有教养的生活方式,语言优美、态度端庄、谦虚谨慎,注意公德等。从日常与同学、同事相处,与邻里相处等学会善于调节人际关系。以后,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注意影响和教育孩子善于调节处理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 家庭、家族、亲戚关系
- 家庭关系:
我们这里主要指核心家庭的父母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系。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接触的人群,就是家庭,一般说谈家庭关系主要谈夫妻关系。因为,这是构成家庭的支柱关系。但,本书是着重谈家庭教育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父母与子女、与兄弟姐妹、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关系来谈。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父母子女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它不是“父为
子纲”的封建式的亲子关系,也不是蒙着金钱面纱的资本主义的拜物式的亲子关系。而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式你亲我爱的血缘的平等的民主的亲子关系。那么到底该怎样形成和发展这种关系呢?
首先要弄清父母的职责是什么,再记牢怎样做一对好的父母,尽职尽责的父母。最后再具体研究一下经常遇到的孩子的某些让人头疼的问题该怎样解决。比如学习不好啊!染上了不良的习惯了!脾气特别暴躁,爱吵架等等。
父母的职责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地三言两语说得清。但,人们又很清楚,很明白。教育孩子常常就是这样:每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一代一代往下延,一家一家互相学,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从古到今,我们民间流传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洗星海的母亲送子抗日” 等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从这些又都能悟出一个道理:“父母的职责就是要完全的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合格的人才。”具体他说就是要教育孩子从小就有坚定的、国家、民族的意识、信仰和良好的操守,养育孩子有健康的体魄。洗星海小时候,没有父亲,家境贫寒。长大后,母亲送他参加抗日的时候, 却能说:“我明白你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儿子,你是祖国人民的儿子⋯⋯”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的认识,他就可以说是一位尽职的母亲。
孩子本来是一张白纸,父母在这张白纸上要画永不褪色的第一笔——为国家培养人才。
怎样才能做一对最好的父母呢?年幼的孩子最富有好奇心、模仿力。什么都想看、想听、想学。所以,父、母就是他们的自然的、第一位教师,第一个模仿学习的示范者。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甚至生活方式、动作姿势,不管好的、坏的,一股脑儿全学过去。如果,父母在各方面都很好, 很在意,孩子也就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也就尽了责任,做到“言传身教”。因此,父母要随时随地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好榜样。比如自己要有远大的理想,热爱学习,勤恳工作,品行端正,吃苦耐劳。在工作岗位是个好干部、好工人,在家则是好父、母。这样孩子一方面学习父母的榜样,另一方面听着父母的教导,一定能做到在家里是好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将来是好公民。
孩子入学以后,扩大了社会活动范围,有了老师和同学的来往,也就处在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出现这种那种,好的坏的问题是很自然的,例如学习成绩差,沾染了某些不良习惯等。一般说,遇到这种问题,家长有两种心态:一是埋怨,怨孩子不争气,不长进;怨丈夫(妻子)不管孩子;怨自己没抓紧等。家庭气氛紧张,极易激怒,成员间火气大,不冷静。另一种是羞愧,家长认为丢面子,见不得人。这两种情绪都是不对的。总的说不管是哪种问题,都需要冷静的,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症结之所在,制定解决的办法,总结经验教训,讲明道理。鼓励并要求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要求,并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有计划地进行。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不要急躁、打骂,或许愿式的“引诱”或威胁式的“恐吓”。首先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差的原因,是基础差,还是方法不当;学习不认真,还是身体不好,精神难于集中;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既不能过于急躁,想一口吃成胖子;也不能拖延,慢慢腾腾,给孩子无所谓的感觉。其次要对症下药。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应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若是基础差,则应该认真从基础补起,不要不会前面的,硬是学习后面的,学
习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跳越式的。若是方法不对,那就要帮助孩子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成绩。如果是学习态度不好,学习没兴趣、不认真,那就要提高对学习的认识,端正态度,培养兴趣。第三,无论采取哪样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要以正面教育、鼓励信心、自己要求改正错误为主。切不可连打带骂,连挖苦带损,表示没办法、没信心。而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逐渐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效率。
家庭中除了父、母,子女外,还有同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它亲属如叔、伯、姑舅等的关系,如果不是独生子女,还有兄弟姐妹等家族关系。
- 家族关系:
叔、伯、姑舅等都是父母的同辈兄弟姐妹,都是和孩子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如果同居在一起对孩子与父母同样有着自然的亲切的感情,有着同样的教育、教养的责任和义务。从叔伯等长辈方面说有责任和义务象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照顾和教育子侄,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长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作出长辈的榜样。从子侄等晚辈等方面看,对叔伯等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一样尊重,不能拿他们当外人。遇到父辈间有矛盾,一定不能在其中挑拨,站在一边压另一边。而是要冷静地劝解双方,力求解除他们之间的隔阂,而友善起来。
- 亲戚关系。
如姻亲,由婚姻而联系起来的关系,如男女双方的父、母亲,以及其它的亲属关系。表亲,由姑舅等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这些很多很烦琐,既不能斤斤计较、或敷衍塞责、甚至不理不问;也不能完全屈服于封建礼仪的束缚和限制,费心费力的应酬,尽礼尚往来的礼数。应该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一方面主动、热心地对待;另一方面不做过多的无谓的应酬。要不失原则, 也要不失礼貌。
-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本是除了家庭、家族、亲属关系以外的许多关系的总括,这里我们只选择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邻里关系三者来谈:
- 师生关系
可以说,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父、母以外,最亲近,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了,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师生关系了。所以,古人说:“师徒如父子。”这种关系重要的不只是关系本身,而在于他所产生的对人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强烈的、持久的教育影响。毛主席给他的老师徐特立老人的赠言说:“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足以证明这一点。教育活动是一种开发人的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对社会来说,它又是反映时代和社会特征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关系体现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上。封建式的师生关系是:“给予”和“接受”的封建式的关系,老师说什么,学生无条件的接受。今天,按照交互作用的人际关系理论看:台上是教师,传播文化、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台下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台下和台上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既在学业上双方的满足, 又是事业上的继承和发扬,这是同志式的、民主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生之间没有自然联系的血缘关系, 没有经济联系的雇佣关系,完全是人为的建立的亲密关系。教师要凭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热爱每一个学生,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内容把自己
的品德、学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和才干,要通过学生的内化发挥教育的作用。这个内化过程中师生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有力的添加剂。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师生关系是围绕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的任务建立起来的。师生的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从而形成亲切、友好地双向交流,这才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其次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总结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最本质的是:“尽量多的要求每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人。”任何班级里的学生总有好、中、差之分,好学生惹人喜爱,差的学生使人烦恼。这是人之常情。教师也最容易犯这个毛病。但据调查,学生对教师最大的角色期待,恰恰正是:“不要犯这个毛病。”很多学生,特别是差等生对教师的最大的期待是“得到教师公平的对待”。为了教育好新一代, 教师必须克制个人的好、恶,要深入认识每一个学生的本质,他们都是洁白无瑕的,他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教师的爱护。另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受不到尊重,挫伤自尊心就没有上进心, 也就没有道德上的自勉。这正是一些差等生流入“差”的行列的原因所在。在这一点上,教师又是关系最大的人之一,他们对学生的态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每一个人,抓住每个儿童的自尊心,鼓励他们上进,自勉,使教育获得成功。
第三,要做好教师当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还要提高自身修养,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教师要时刻记住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有意训练自己的自控力。这是教师职业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是衡量教育技巧的尺度。教育事业是很理智的工作,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但,它又饱含着高尚的情感活动。当发现学生的错误、学生不听规劝、学生“顶撞” “挑毛病”“不尊重你”的时候,你怎么办,是火冒三丈、体罚、对立,还是心平气和地冷静下来,正确对待。这时需要极大的自控力。教师还要用不同方式对待不同气质的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是要他接受教育,所以,就要因材施教。对于易于任性、暴躁、冲动的学生就要严厉批评,让他遵守纪律, 约束自己;对于怯懦、自卑的学生,就要鼓励、表扬,增强他的勇气和信心。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他自己的基础上,都能有进步,永远向前发展。
师生关系既然是双方的人际关系,那么学生又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呢?在家庭教育书中,了解师生关系应着重在教育孩子正确地对待教师,主动处理好和老师的关系。老师用全身心思想、学习的总和来影响教育学生,为学生起了终生导航定向的作用。他们是学生前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梯”。他们辛勤的劳动,值得受到全社会极大的尊重。所以,学生对老师首先就是要尊重他们。对老师有礼貌、见面主动打招呼、说话要和气、不顶撞、不强词夺理。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礼让老师先行。尊重老师是尊重教师的劳动,表示自己的文明、礼貌。如果,遇到老师讲课不太好,或处理问题不妥当,先要客观的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友善的向老师提出,和老师商量,求得统一。不能统一时,可以暂时求同存异。切不可对老师挑剔、轻慢,甚至和老师“顶牛”,不学他教的课。这样做,对老师不会有什么损失,而对自己,损失却很大,是学生最不聪明的作法。这一方面说明自己执拗、不善于与人合作, 人际关系不协调;同时自己学习也会受到很大损失。师生关系不好,情绪受
影响,不愿意学习,有时,甚至无法弥补。因此要主动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人一生中,认识世界,参与生活,成才等过程,除了父母之外,只有教师化的心血最多,尽的力量最大,也是对自己牵挂最多,最关心的。据调查材料看,教师最大的乐事就是看到、听到学生获得进步,事业上取得成功。由此,可以说明教师对学生是时刻关心的。学生对老师也应非常敬爱,终生不忘。
- 同学关系
人在学校生活阶段,一是在师生关系中受教育成长。二是在同学的集体影响中成长。学生的班集体对学生发生的潜在的教育作用是很大的。一个班集体有一个班的风气,这就是通常说的“班风”,这种班集体的作风。对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都给以无形的影响。每个人也受到集体生活的检验,也受到教育和纠正。这种教育作用,有时大于家长和教师,这就是同伴的影响。
一个班级中,作风正,那么同学间你争我赶,在学习、体育锻炼、社会活动等集体活动中培养,大家上进,争取个人的和集体的荣誉,个人也培养了好胜心、自尊心,增强成功上进的力量。同时,克服涣散,松懈、嫉妒的不正之风。个人在集体中要结交作风正派,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组成好学生的组合。团结随大流的同学,争取、带动“差”生。对差生不能看不起,要帮助、带动和全班一齐前进。一个作风不好的班集体使一个人烦躁、嫉妒、猜疑,歪风占上,学习不好,活动不好。个人在这样的集体中应主动团结好同学,树立好风气,坚持好好学习,向上。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
-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是生活闲暇时接触最多的关系,是生活中琐碎而平凡的交往。这种关系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区,互相影响频繁,比较稳定,可以得到支援和帮助。正是人们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一般说与邻居相处通常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邻里很不友善,处处猜疑、防范,抱着“死占便宜,不吃亏”的心理,这是最不好的。再一种是各扫门前雪,各人顾各人,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也不好,不是社会主义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的表现。第三种,互相帮助友好和睦相处,这是最好的邻里关系。北京的四合院式的邻里关系,多年相处后会出现这种关系,这是应受到珍惜的好的邻里关系。邻里相处应是双方的关系。自己一方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而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帮助拿拿报纸,关心无人照顾的老人小孩等。当自己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要致谢,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公众事务。
- 恋爱关系
爱是人的正当要求和权利。到了一定的年龄,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关系。处理好恋爱关系,会一生幸福,否则,也会终生遗憾。我们这里不谈怎样解决恋爱问题,只谈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打基础。恋爱是异性间互相爱慕、建立感情,以至发展为组成家庭。处理好恋爱关系,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有科学的性知识。使孩子从小对性别有正确的认识。从科学的正常的途径给孩子进行性教育。打破对性的“神秘感”,“见不得人”的愚昧观点,以及其它的好奇等等观点。树立文明的、科学的观点。同时,也要矫正性解放等的错误观点,树立高尚的性的道德观念。比如尊重女性,和异性同学、朋友在一起,不过分亲昵,不放肄,不凌辱等。其次,在14 岁到 25 岁的阶段,要给孩子建立严格的生活规律。有正当的文娱活动,
读有益身心的课外书藉。要教育女孩子自尊、自重、自爱。在一般公共场合要端庄、稳重、切不可轻浮、放荡。此外,还要教育孩子正确区分正常的异性朋友与恋爱关系。一般的同学、同事、邻居的异性来往,不能等同于两性恋爱。最后要教育孩子克服早恋。一方面要讲明早恋的危害性,使孩子主观上努力避免发生早恋现象。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建立丰富多彩的青年的朝气蓬勃的生活规律和方式,使他们能在丰富地生活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