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总结天下为公思想
尧舜禹及周公开创的“天下为公”政治局面,是儒家所推崇的社会理想。至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面对“大道废弛”的现实,致力于恢复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孔于参加鲁国的腊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想到鲁国当时的现状,不禁感慨长叹。
站在孔子身边的弟子言偃不解地问道:“老师,您为什么叹息?”
孔子回答说:“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时,那是大道实行的时代,可惜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那样的时代心向往之。”
言偃问道:“老师所说的大道是什么呢?”
孔子阐述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
“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因而不一定要把财物藏在自己家里,而要使它有用处。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因而不一定是为了自己也要积极出力。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孔子接着说道:“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订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努力实现尧舜禹所开创的和周公所现实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在鲁国中都任司寇期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中都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对此,鲁定公对孔子自任司寇以来所表现的德才很敬佩。
有一天,鲁定公召见孔子时,对他说:“中都邑在你主政时,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在念着你,寡人想再派一个能干的人主政,你就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吧!”
孔子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弟子冉伯牛可担此任。”
鲁定公笑着说:“先生,你推荐了宓子贱做了单父的县官,推荐冉求、子路做了季氏的家臣,如今又推荐你的弟子冉伯牛去做县官,不怕人家说你只重用自己的亲信弟子吗?”
孔子回答道:“主公不是说要求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吗?至于亲信不亲信,未去这样考虑,我只考虑了冉伯牛是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
鲁定公同意了孔子的推荐,决定让冉伯牛担任中都宰。
不料冉伯牛还未去中都上任,就害了一场恶病,孔子亲自去看望过他,叹息地说:“这样有德行的人为什么生这样的病!”不久,冉伯牛病逝。孔子将冉伯牛病故的情况报告了鲁定公。
鲁定公说:“那就请你再推荐一个合适的人去继任吧!”
孔子回答:“公敛阳堪当此任。”
鲁定公感到惊诧,说道:“公敛阳当初在成邑,拒绝堕三都,你是知道的。先生不记前仇倒也罢了,却推荐他去担任要职,这是为何?”
孔子回答说:“主公是要我推荐一个适合做中都宰的人选,我个人与他有无仇怨,我没有考虑,只考虑了公敛阳符合主公提出的条件。”
鲁定公说:“先生举贤既不避亲,也不记仇恶,真是一位君子!”
孔子认为,为官者能否选贤任能对于治理好国家是十分重要。上述史实说明,孔子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与周公“握发吐哺”如出一辙,也可以看出孔子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孔子对公而忘私的人,一向是钦佩和赞赏的。当时的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晋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他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才,完全是拿才能作为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他。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公而忘私’啊!”
面对春秋时期“大道废弛”的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并把“克己复礼”称为“仁”。
“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周时的合理化。“克己复礼”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
“克己复礼”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来源于《论语》中孔子和弟子颜回的对话。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
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为了战胜私欲,孔子主张以“仁”和“礼”来治理国家,做到天下为公,克己奉公。
孔子认为,从政者必须先端正其身,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自身一正,老百姓看在眼里,自然敬在心里,以此从政,当然困难不致太大;反之,自身不正,老百姓看在眼里,自然恨在心里,以此从政,谁也不会听你的领导。一句话,以身作则,做好人君的表率作用。
孔子论政,还非常重视有才能的人上台,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有才能的人重视用仁、义、礼、智、信来教化老百姓,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化,老百姓的素质和觉悟就会得到提高。
孔子认为为官当政的,要有孝心,只要为官者能够把孝敬爹娘,友爱兄弟之心波及到天下老百姓身上,那他将是一个忠于人民,爱护人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好官。孝敬爹娘,友爱兄弟,本属于家庭中事,但孔子却高瞻远瞩地把这种精神风气,引申到治理国家和政治中去,这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一个伟人的重要侧面。
孔子是改革的先行者,他认为每个人都应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做得出类拔萃,让国家满意,让群众放心。鲜明地反映出孔子通过克己奉公,现实富国强民的思想。
总之,孔子面对当时“大道废弛”的现实,以亲身实践和深刻论述,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体验中总结教训,要求执政者“克己复礼”,实施“仁治”和“礼治”。这是孔子治国思想核心的部分,成为了为政者克己奉公行为准则,对后世的治国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旁注]
腊祭 也称“蜡祭”,即年终祭祀之名。始于周代。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来祭祀。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间。其中冬季的重要祭祀,即称“腊祭”。
司寇 西周时期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春秋时期,周王室和鲁、宋、晋、齐、郑、卫、虞等国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堕三都 指春秋时期鲁国堕毁“三桓”私邑的事件。三都是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当时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以防范他们日后造反。但“三桓”掌控国家大势,不理这条规定。于是孔子拆除三都,但最终失败,从而导致了孔子放弃政治,开始周游列国。
《论语》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问答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教化 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或教育感化。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通过皇帝宣谕、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等多种形式,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其效果深刻而又牢固。
[阅读链接]
孔子理政特别看重教化的力量。有一次,4个学生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让他们各言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到用武力治国,冉求说到用经济治国,公西华说到用外交治国,孔子都不甚满意。后来曾点说:“暮春三月,在和习的暖风里,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赞赏曾点的理想。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强盛了,富裕了,还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