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三星与人间福禄寿
那是在尧帝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星象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观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性,来确定四季的变化规律,然后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经过长时间观察天上星星的运行规律,天文官认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都是一一对应的,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人们便给不同的星星起了不同的名字,寄予不同的象征意义,也象征着不同的神仙。同时,对天上的星星进行崇拜祭祀,以祈求各种愿望。
由于星星在民间的影响力,所以古人就对之大加推崇,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从此对星星的崇拜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古代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其中的“福”、“禄”、“寿”三星,就起源于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传说,那是在唐德宗时期,在湖南道州,有一位年轻的官员叫阳城,为人耿直。按照当时的照例,地方官每年都要进贡土特产品给皇帝,称为任土贡。而道州的土特产与众不同,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做太监。
道州并没有那么多侏儒。历任刺史为了逢迎皇帝,便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进贡,来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
新任道州刺史阳城的到来,使百姓看到希望。阳城首次提出取消进贡侏儒惯例,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他说:“首先,历代典章制度没有下属必须上贡矮奴的规定。此外,即便道州有身材矮小的百姓,他们也只是矮民,而不是什么矮奴。”
阳城一番义正词严的申述,令皇帝良心发现,也是畏惧朝野反对呼声。所以,进贡矮民的事以后就不了了之。从此,人们特别感激这位救民水火的父母官,于是建庙供奉。又因为阳城令道州百姓母子团圆,重获家庭幸福,于是敬奉他为“福”星,阳城庙也称作福神庙。
星官消除天灾,好官免去人祸。于是,天上福星与人间的好官阳城,渐渐合二为一,清官身份的福星从此诞生。
“禄”星祭的是张亚子。张亚子究竟是什么人,说法不一。有的说他侍母至孝,仕晋战死;有的说他为民行医,深受爱戴;也有的则把他说成是神仙一类人物。
张亚子本与天上文昌星无关,但他是如何成为文昌帝君的呢?
据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记载,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重、六曰司禄。意思是说北斗星的上方有六颗星组成一个星座,象筐形,它就叫文昌宫,六星的最后一颗星是司禄之星,它的职责是“司禄赏功进士”,也就是主宰人间赏罚功名、提拔士人为官的工作。
后来,由于读书人广泛的崇拜,司禄星的职责淹没了五颗星,文昌宫其他的职能淡化,成了一个主宰读书人追求禄位命运的专职星座。自唐代开科取士以来,热衷功名的文人学子认为文昌星高悬头顶、神秘莫测,期盼文昌星能够从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随时供奉,求得保佑。
道教抓住学子的这种期盼心理,选定张亚子为文昌帝君,说他奉玉帝旨意,管人间府事掌人间禄籍,司天下文运。
据资料记载,文昌帝君真正与文昌星神重合还在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觉得长期的武力征服达不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偃武修文,据说在1285年,元太史官曾上奏朝廷,说天下文运将兴,第二天,元仁宗就出生了。元仁宗继位后,于1315年下诏开科取士,这是元开国后首次考试。第二年,元仁宗就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
从此,文昌帝君成为读书人的偶像和保护神,文昌宫便成了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
正是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唐宋元明帝王的不断加封,梓潼神才与主管文运的星宿文昌星重合,变成了文昌帝君,张亚子由地方小神一跃成为天下共祀的文昌星,专司功名、文运、利禄。
文昌帝君名称还有很多,又称为梓潼、文昌帝、济顺王、英显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应帝君、瘟祖等。
文昌帝君身边有二位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以示不泄漏考试秘密。
“寿”星祭的是南极仙翁。那是在北宋时期,皇帝大多信奉道教。有一年冬天,京师街头不知从哪儿来一个老道士,说来也奇怪,这老头长得身矮头长,脑门高耸,像生了一个大瘤。须发皆白,手执一根弯弯曲曲的拐杖,俨然有仙翁之态。
看到他的人无不称奇他的长相,于是有人就偷偷画下了他的古怪体貌。没过多久,这个老头的名声传进了皇宫,刚登基的宋英宗赵曙正巧好想知道自己的阳寿,听到世间有这样的奇人,急忙叫人把道士召进宫里。
老道对皇帝的提问只笑而不答,却向皇帝讨酒喝。宋英宗命人抬来一石宫酿佳醪,可他只喝了七斗不到,就醉醺醺地离开了。
第二天,司天台禀告:昨观天象,见南极寿星飞临到皇帝的宝座,不知道陛下察觉到了什么征兆?
宋英宗这才恍然大悟,忙派人再去寻找老道,可老道已无影无踪了。
从此,这件奇事被当时人广泛地传播开来。有人偷偷绘下这个老头的模样,被认定为寿星的真容,并称之为寿星,别称南极老人星。后来他就成为了我国的寿星的代名词。
在我国民间,福的含义十分广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古人曾根据所处时代的风尚,把福的内容分为5个方面,称为五福。不同时代,五福所代表的内容又有所不同。
在唐代以后,人们把福、禄、寿三星的形象更加具体化。福星手拿一个“福”字,根据人们的善行施赐幸福;禄星捧着金元宝,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寿星鹤发童颜,前额突出,精神饱满,慈祥可爱,托着寿桃,拄着拐杖,可给人增寿。
在民间风俗中,不仅崇拜福神,还制作了各种福的吉祥图案蝙蝠、佛手和云纹等。每逢新年,人们在祈求来年万事如意的时候,家家都要在门上贴“福”字,来表达心目中对福的向往,也包含着人们对福神赐福、降临福运的祈求。“福”字往往要倒着贴,取谐音“福到了”,表达福神临门的意思。
在祭祀禄神的民俗活动中,还有一种“跳加官”的表演,有祈愿禄神赐给官运,祝愿主人家或宾客鸿运高照、升官发财的意义。
在民俗中,对福、禄、寿的喜爱更多地体现在新年贴禄神年画的习俗中。人们在年画中画上蝙蝠、梅花鹿、寿桃等物,用它们的谐音来表达福、禄、寿的含义。
在《寿星图》中,画的内容多是长着白胡须的寿星,一手拄龙杖,一手托仙桃,周围点缀着松树、仙鹤、仙鹿、灵芝、葫芦等吉祥物,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反映了民间对五福长寿的祈望。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福、禄、寿三神,经历了由自然神灵到人物神灵的演化历程。对福、禄、寿三神的崇拜,寄托了民间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也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农耕、手工业时代的吉祥观念,而且形成一种尊老敬老、忠孝慈善的吉祥文化。
同时,表达了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将之潜移默化地融入民俗活动中,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在民间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旁注]
祭祀 敬神和祭拜祖先的传统礼俗仪式,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在古代,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平民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子。
刺史 汉武帝时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汉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时废诸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13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五福 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总称。长寿,指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指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指身体健康、心地安宁;好德指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善终,指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痛苦和恐惧。
年画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的意思。传统民间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传统年画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有春牛图、嘉穗图、合家欢等。
[阅读链接]
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一个主题。在民间,对寿星的崇拜已形成了一种寿文化。老人过生日叫寿诞、寿辰;被祝寿的人称为“寿星”,年纪大的称“老寿星”;祝福老人安康长寿的祝寿词,有寿安、寿宁、寿康、寿乐等;为老人举行寿宴的厅堂叫寿堂,在寿堂上还要供奉西王母、麻姑献寿、八仙等神仙寿星画像,供照明的有寿烛、寿灯等;供饮食的有寿面、寿桃、寿糕;用于祝寿的文艺形式有寿词、寿诗、寿联、寿画等。
这些寿星文化,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也形成了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中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