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化缘教化民间

那是在我国西汉末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我国内地,并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与此同时,弥勒菩萨信仰也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两晋陆续译出的《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维摩经》等,都记载有弥勒菩萨信仰的内容。

从佛经中人们了解到弥勒菩萨来到现实世界成佛并救度世人、解脱众苦的思想。在五代时,便演变出了一个布袋和尚,他强调“即心是佛”,重视心灵和自我净化,说佛和菩萨就在现实人间。这正是佛所强调的佛法在人间、修行不离现实生活的体现。

布袋和尚倡导慈悲济世,救苦救难,利乐众生,并且引导世人克制贪欲,对人宽容,以“宽却肚皮”、“放开笑口”来消解世间众多的是非、憎爱。布袋和尚的这种态度,对维持家庭和睦及邻里和谐都有积极意义。

布袋和尚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我国各阶层人士的喜好,赢得了广泛的信众。因此,在民间传颂着许多与布袋和尚有关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

传说,那是在唐代末年,有一天清晨,村民张重天正在田间劳作,忽然,他听到有一缕飘飘悠悠的仙乐传来。他抬头四处观望,只见附近的河水中漂浮着一朵巨大无比的莲花,而且是逆流徐徐地向上游飘来。

张重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使劲眨了眨眼,发现金莲花突然间不见了,只看到一捆柴草上躺着一个胖胖的男孩。当时他没多想,赶紧就把柴捆拨到跟前,把小男孩抱了起来,那个孩子没哭,反而冲着他发笑。

张重天看那孩子圆头大耳,相貌端庄,竟爱不释手,于是他把孩子抱回家中,与妻子窦氏商量了一下,就决定把孩子收养下来。后来,他们去长汀村附近的岳林寺,求闲旷禅师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契此”。

小契此天真活泼,俏皮好动,给张重天夫妇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更让张重天夫妇高兴的是,自从领养了契此,多年未曾孕育的窦氏,竟喜得一女一男。

由于契此从小经常跟随父母到岳林寺拜佛,他对岳林寺高大的建筑、恢宏的佛殿、巍峨的佛像、肃穆的佛事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契此也对佛教产生了虔诚的信仰,并向父母提出了出家为僧的要求。

张重天夫妇本来就信佛,对儿子出家也不反对。于是,17岁的契此在岳林寺出家为僧,法号“释契此”。

在岳林寺的修行中,契此的心灵经历了大彻大悟,产生了超越红尘之后的大智大觉。后来,他开始云游四方,以禅机点化世人。

令人称奇的是,契此和尚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个大布袋,当有人问他的法号时,他就用一首诗偈作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因此,人们便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相貌很有特征,皱鼻梁,大肚子,身体矮胖。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气将要旱时,他便穿高齿木屐,天气将要涝时,他便穿湿草鞋。人们因此得知天气变化。他没有固定的住所,随处寝卧,冬天时,他躺在雪中,身上竟然不沾一片雪。

他还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乞讨,哪里的生意就会变得格外兴隆。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很灵验,没有几年,人们便都认识了他。

布袋和尚这只布袋看起来不大,但无论多少东西装进去,永远都没有满的时候,甚至连他在福建募捐来的一批扩建寺院的大木头,都能装入袋中。他还捡拾人丢弃的废物放入袋内,人们有时讥笑他的布袋是垃圾袋,他便笑以偈答:“有时备无时,无用变有用。”

有时,有人把死了的鱼也投入布袋和尚的布袋,他也毫不生气,仍然笑嘻嘻地收下,背到河边,倒入水中。这时,鱼儿竟然活着摇头摆尾,游入水中。

有人把馊了的饭菜倒入他的布袋,过了一会,取出来却新鲜无比,美味可口。布袋和尚自己吃不完,便招来小孩子们,让他们尽情地吃。看着小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布袋和尚则坐在一边,开怀大笑。所以,许多孩子都喜欢跟他一起玩耍。

有个无赖,惯于挑衅闹事,捉弄人取乐,以为布袋和尚老实可欺,便夺下他的布袋点火烧掉。奇怪的是,第二天,布袋和尚依然背着那只布袋,来去如故。无赖以为这只布袋一定是重新做起来的,又夺过来把它烧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布袋和尚都大度地容忍了,可是当无赖第四次去夺布袋时,使尽吃奶力气也提不动空布袋了。直到这时,无赖才知道布袋和尚不是凡人,就拜倒在他脚下,恳求饶恕。

布袋和尚点化他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从此,这个无赖改恶从善,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过了很多年,布袋和尚契此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石头上,口中念了一个偈语: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

说完微微一笑,安详而逝。布袋和尚圆寂后轰动了佛教界,人们才忽然明白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北宋时,宋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1104年,岳林寺住持于寺内建阁,供奉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弥勒菩萨塑像,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在我国,无论天南海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中,总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他就是弥勒佛。前来寺院游玩进香的人们,看到他乐呵呵的样子,往往会被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了自己的烦恼。

由于弥勒信仰的普及,历来关于弥勒的造像数不胜数。南齐建武年间,僧护曾发愿在浙江剡县石城山雕千尺弥勒像,这尊佛像后来由僧祐在516年完成,被人们称为三世石佛、剡县大佛。

北魏献文帝时,还凿造了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安置16尺高的弥勒像。后来,北魏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间所造之大小弥勒佛像数百尊。

此外,在山东历城黄石崖、千佛山等地,也有许多北朝所造弥勒像。我国弥勒造像的形式,甚至传到朝鲜和日本。

布袋和尚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揄,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大度、乐观的品格,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因此,布袋和尚不仅在国内受到人们的崇敬,在国外也广受崇拜。

[旁注]

即心是佛 佛教禅宗用语,意思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据记载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人的清净自性就是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

岳林寺 位于浙江奉化东北的山中,是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剃度和圆寂的寺院,也是举世闻名的弥勒道场。始建于梁朝大同二年,也就是536年,1103年,宋徽宗赐御书“崇宁阁”匾额。岳林寺经历代僧人修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独具弥勒道场特色,闻名国内外。

宋哲宗 (1076年~1100年),赵煦,宋神宗第六子。北宋第七位皇帝。宋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由高太后执政,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宋哲宗亲政后,重用了革新派,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

龙门石窟 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对我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链接]

弥勒菩萨,又叫慈氏菩萨,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我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据佛经记载,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牟尼佛出家。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