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麻姑种仙桃献寿
那是在春秋以前,神仙之说在我国就非常流行了。在我国先秦古书《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的描述。在道家经典之作《庄子》中则提到了在藐姑射的山上,居住有吸风饮露,乘云御龙的神人,不食五谷,但却长生不死。
到了战国时期,长生不死的信仰广泛流传于社会,并且出现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他们的思想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被称为神仙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一直热衷于寻找神仙和不死药,多次派人出海求仙,他还三番五次地亲自出巡,最后死在访求不死药的路上。在秦始皇的影响下,神仙学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
到了汉代,汉武帝也非常渴望得到不死之药和方士的修炼方法。他曾经邀请专以求仙为务的方仙道士们频频出入宫廷。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则招纳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专门从事神仙方术的研究。由于方士们的频繁活动和上层人物对求仙的狂热,因而扩大了神仙之说在社会上的影响。
由于当时神仙信仰的盛行,一些女子也开始求仙学道,其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仙叫麻姑。传说她修炼得道升天,因此被道教奉为元君、女真,她的事迹也被道教信徒门改编成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在民间。
传说,在东汉时,有个叫麻秋的官吏,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从江水中垂钓上来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来,妻子生下了一女孩,麻秋便给她取名叫麻姑。
麻姑天生长得美丽可爱,三天后便能说话,一个多月后便能跟父母学读诗文,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一把米从她手里抛撒到地上,便成了无数色彩绚丽的宝珠。
麻姑不仅聪明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麻秋却是性情暴虐,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麻姑的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她自己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怀里,拿回家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匆匆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围着一群人,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位衣衫破旧的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麻姑赶紧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一点一点地喂老婆婆。
老婆婆吃了桃子后,很快就苏醒过来,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你还能不能给我点吃的?”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东西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极为珍贵。但是,麻姑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说:“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麻姑帮助老婆婆的事被她父亲麻秋知道了,他非常生气,于是,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她趁着父亲睡着的时候,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来到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但却再也没有看到老婆婆。月光下,只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
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走回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而且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很好。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完,就飘然而去。
第二天早上,麻姑起床后,就把那颗桃核种在院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
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大功,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建新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就命令老百姓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的时候,老百姓才能停歇一会儿。
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上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
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十分的恼怒,便想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离开家往山上逃去了。
麻秋怒上加怒,率兵随后追赶,追到一个深谷边。就在麻姑走投无路,正想投谷之时,天上的神仙王母娘娘正好路过这里,她就是麻姑曾经救过的那个老婆婆。王母娘娘见她要受到灾难,立刻在祥云中拔下玉簪扔下去,玉簪化作一道玉桥,让麻姑过了深谷。
后来,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点下,乘清风白云走了九天九夜,来到海上一座仙山。这里云缭雾绕,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过坚石巨岩,潺潺声似箫音笙韵。于是,麻姑在此仙山净土处潜心修炼,并精心培育仙果。
几年后,麻姑修炼成仙。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之日,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4位花仙前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麻姑欣然同往。4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则带了自己种的仙桃为王母娘娘祝寿。
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说王母娘娘有口福,麻姑因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从此,麻姑在民间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
从魏晋以来,道教就开始不断地把适合修炼的名山洞府以麻姑来命名,在江西、安徽、山东、四川、湖南等地都有麻姑的遗迹。江西南城麻姑山和安徽宣城麻姑山,都因相传麻姑在山中修道而得名,两地都存有仙坛、丹灶等遗迹。
尤其是在江西南城的麻姑山,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神仙传》、《抱扑子》等史料均有关于麻姑的记载。
后来,道教为麻姑建坛立庙,崇奉有加。自唐代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在麻姑山延续千年,经久不衰。
据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还写了《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不仅记载麻姑事迹与麻姑仙坛的建设经过,而且着重描绘了当地道教祀典盛况。
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在河北冀东一带,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俗,被称为“麻姑节”。
还有“掷米成丹”、“沧海桑田”等传说,更是在民间口耳相传。而“麻姑献寿”也成为民俗画中的重要内容。麻姑形象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或佛手等物。过去给女性长辈祝寿,常送《麻姑献寿图》。
千百年来,与麻姑有关的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在广大人们中广泛流传,并形成了麻姑信仰、麻姑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文艺、宗教、民俗诸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旁注]
东汉 (25年~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前后经历12位皇帝,共195年。东汉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东汉前期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孝顺 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古人认为,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而不是一味的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
皇帝 我国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便自称“皇帝”,从此以后,“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箫 又名洞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用竹子制作。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箫的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抱朴子》 东晋道教理论著作,葛洪著。“内篇”共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内容属道教;“外篇”共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内容属儒家。“外篇”中的《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还有论述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阅读链接]
相传,在东汉桓帝时,有一年的七月七日中午,江苏吴县一个名叫蔡经的家里正在迎接神仙王远的降临。只听天上响起了一阵仙乐,王远头戴华冠,身穿红衣,腰里系着五彩色带,乘坐羽车从天而下。王远见过蔡经后,又派遣使者请仙女麻姑也来赴宴。不久,随着一阵仙乐,一个光彩夺目的美丽的姑娘下凡了。
麻姑和王远等寒暄过后,说道:“自从上次和你见面以后,我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莱,这里的水,比以前召开群仙大会时少了一半,我想,不久也会变成陆地吧!”王远也很感叹。宴会完毕后,王远和麻姑随着仙乐升上了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