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慈悲普度众生

传说在我国唐代,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3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

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5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大公主、二公主先后出嫁了,妙庄严王决心要为三公主寻找一个最理想的郎君。可是做父亲的没有去问问女儿的意愿,没有去了解女儿的心思,只是用自己的眼光,物色了一位乘龙快婿。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妙英,要马上为她办婚事。谁知平时最听话的三公主,这时默默地摇摇头,表示不同意。

父王以为女孩子家害羞,便笑着对她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为你找的是一个聪明英俊的小伙子,你们是十分相配的一对,你一定会满意的。”

不料妙英公主坚决地说:“父王,谢谢您为我操心,但我不想嫁人。”

妙庄严王还是耐心地劝说:“结婚是终身大事,不可任性地一口回绝。你要听父王的话。”

可是妙英公主一点不肯让步,神色凝重地说:“父王,孩儿别的都听您的,但结婚之事万难从命。我决心皈依佛门,今生今世不想嫁人!”

妙庄严王既失望,又生气,吹胡子瞪眼睛地说:“好吧,那你就去当尼姑吧!”一气之下,就把三公主逐出了宫门。

可怜妙英孤苦伶仃,浪迹天涯,来到一座荒山,结庐拜佛,面壁苦修,终成菩萨。

这尊菩萨由于自己曾受尽人生的苦难,所以最能体察世间的各种烦恼。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在佛教中,观世音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是慈悲的代表。观世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三界火宅,众生心中充满热恼。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的苦痛,时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即渴求菩萨的甘露水,驱除内心的烦恼。佛教劝诫说,观世音菩萨确有令众生清凉的甘露水,如时时虔诚礼念观音,能得菩萨的悲心救护。

在我国,浙江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传说,一个日本和尚欲带观音像回国,途经南海,遭风暴而无法成行,遂于普陀山建观音道场。后来,普陀山仍有“不肯去观音院”。

据大乘佛教初期经典《妙法莲华经》记载,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大难。她主张“随类化度”,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她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解脱。

“慈悲、智慧、无畏”是观世音菩萨精神之总和,在大乘所发的菩提心中,就是以“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为悲心发动,而落实在每一位众生,实行人间的救济、慈悲的伦理,更能时时反闻闻自性,誓成无上道。

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性,慈悲也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所以,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永远的信仰和希望。

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我国人们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我国民间的深远影响。

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直到后来,观音菩萨依然深受广大人们的虔信和膜拜,继续展示其神奇的魅力。

[旁注]

佛法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均称佛法。

《妙法莲华经》 即妙法莲华经。“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是作比喻,形象地讲“妙”在什么地方,他的殊胜处,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它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

[阅读链接]

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象越来越趋向女性化。佛教所说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种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现为日常行为中即是爱,但是佛教认为:世间的爱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爱的无我扩大。这是观世音菩萨被塑造为女性的重要原因。

观世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应现女身,扩大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