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湾郑氏的降附

一六七七年冬,郑经退守厦门。次年又连续出兵攻占沿海十余城堡。一六七九年又派部将刘国轩等人分路进军,六月攻占海澄,消灭清军三万余人, 并占领长泰、同安、惠安、平和等县。刘国轩领兵围漳州,遣别部围泉州, 与清军相持。一六八○年三月,清军聚水师来攻,刘国轩退走厦门。清军攻下厦门,郑经率师退回台湾。次年正月,在台湾病死,年三十九岁。郑经继承父志,奉南明永历年号,是南明将领中坚持抗清的最后一人。郑经死后, 后嗣又起纠纷。长子郑克■被侍卫冯锡范等杀死,立次子克塽袭延平王。清朝得郑经死讯,六月间即分派绿旗舟师,规取澎湖、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与内阁学士李光地奏请起用施琅,攻取台湾。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将,于一六五一年(顺治八年)降清,官至福建水师提督。一六六七年调京师任内大臣。康熙帝对施琅进行了长期的考察,一六八一年十月,再次起用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协同进取。一六八二年,户部尚书梁清标疏请缓征台湾。施琅奏称:“臣于水师营中,简选精兵二万余,战船三百艘,已足破灭海寇。请令督抚趣办粮饷给臣军,而独任臣以讨贼”(《圣祖实录》卷一○五)。台湾刘国轩率二万人踞守澎湖,沿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一六八三年六月,施琅率领战船出征,百船分列东西,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进兵。经过海上激战,全歼郑氏水师,占领澎湖,刘国轩败走台湾。七月,康熙帝下令招抚台湾军民,如能投诚,既往不咎,“仍从优议叙,加恩安插,务令得所。”(《圣祖实录》卷一一一)台湾掌握兵权的刘国轩“率先”倡议降清,得到冯锡范等人附议,于是遣使议降。郑克■在降表中说:“昔也威未见德,无怪鸟骇于虞机;今者误已知迷,敢后麟游于仁圃。”(江日昇《台湾外记》卷十)八月,施琅统兵入鹿耳门,进驻台湾。郑克■剃发出迎,交出延平王金印。郑克■等往北京朝见,受封为公爵,刘国轩、冯锡范为伯爵, 俱隶上三旗。

一六八三年底,康熙帝遣侍郎苏拜等至福建,与督抚议善后事宜。有人主张迁其人,弃其地。施琅上疏反对说:“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

(江、浙、闽、粤)之要害”。“断断乎其不可弃。”倘若外国乘机占据, “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施琅《靖海纪事》下卷《恭陈台湾弃留疏》) 康熙帝与议政王大臣等反复商议,决定在台湾设府,由福建省管辖。台湾府下设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派兵驻守。郑成功父子在台湾经营二十二年, 开发农田,开展海外贸易,台湾经济得到发展。此后,台湾府归于清朝统治, 直属于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