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自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便跨进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看,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它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给后人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前半段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纠正冒进及“大跃进”以来的“左”的错误,是下大力气搞经济建设,抓国民经济调整的时期;而后半段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左”的错误再次不断膨胀,进入了以“文化大革命”为名的全面内乱时期。历史的复杂性,给人留下了许多疑惑。
然而,历史的演变,并不是全然无章可循的,它的每一个时期或阶段,都有其自身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
当我深入、细致地去研读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历史时,目光一下子被锁定在它的前半段——1961年至1965年,在当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称它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它既处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殊阶段。这段特殊的时期,既高奏凯歌又充满艰辛,给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群众提供的,都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舞台。
梳理这个舞台上唱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头戏”的人物,周恩来,显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
让我们翻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来看看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部分结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们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同志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
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
《历史决议》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是一条顺境与逆境并存、成就与挫折同在、主线与副线纠缠、清醒与困惑交织的不平坦的道路。
对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而言,在这条不平坦的道路上,他勇于担当、披荆斩棘、鞠躬尽瘁,坚定地践行着早年立下的“为了中华之崛起”的誓言;在这条曲折发展的道路上,他疲于奔忙、殚精竭虑、化险为夷,与其他领导人一起充满信心地引领党和国家走出困境。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决议》的上述结论、进入这段历史,也进入周恩来的世界,让我们首先从倾听它的“前奏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