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戏剧”、“伟人三传”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早期的文学活动集中在戏剧创作上。他针对十九世纪末法国剧坛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和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因为失败而民族情绪低落的状态,提出了“人民戏剧”的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反对颓废的、脱离现实的娱乐性戏剧,要用戏剧反映人民的生活,以重塑健康向上的国民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真正而强有力的人民生活和能使民族复兴的艺术来对抗巴黎的那些寻求娱乐的商人”。

在“人民戏剧”思想的指导下,他写了二十多部戏剧,发表了十五个,结集出版十二个,这十二部戏剧分属两组。一组他称为“革命戏剧”, 包括《群狼》(1895)、《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 等八个戏剧,都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剧。他写这些历史剧的具体意图,一是重新评价和肯定大革命,二是想用十八世纪昂扬奋发的法兰西精神来影响“世纪末”情绪浓重的国人。另一组是“信仰悲剧”, 包括《圣路易》(1893)、《阿埃尔》(1898)等四个悲剧。这组戏剧的主人公是罗兰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不屈不挠地追求崇高理想。罗兰试图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将宗教感情和民族意识熔于一体的情操,用这样的形象去教化民众。

受自己的“人民戏剧”思想的鼓舞,罗兰在戏剧创作上雄心勃勃, 期望很高。但是由于文化官员的刁难,上演经费难以筹措,加之与观众已习惯接受的形式、内容不相投合,罗兰的戏剧创作失败了,写出的剧本正式上演的只有六个,而且反响甚微。于是他改弦更张,从二十世纪初起,转向了名人传记的创作。

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记”,目的仍然与“人民戏剧”相通,在于安慰和鼓励“世上不幸的人们”,使他们在苦难中振作起来,跟不幸的命运作斗争,“呼吸英雄的气息”,努力做一个“无愧于‘人’的称号的人。”因此,他称自己的名人传记为“英雄传记”。他在这方面的写作计划也很庞大,拟出了自己热爱的又能振奋国民的几十个对象,后来完成了十多种。其中最有名的是《贝多芬》(1903)、《米开朗其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史称罗兰的“伟人三传”。如果说,他的戏剧创作影响甚微,使他失望的话,那么,他的英雄传记则产生了轰动效应,使他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是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副产品。他为了写克利斯朵夫的童年生活,特地到贝多芬的故乡去考察,获得很多关于贝多芬的珍贵材料,他本来就崇拜贝多芬,自己又精通音乐艺术史, 因此,在创作宠篇巨制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同时,游刃有余地写了这部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全著尚未峻事,《贝多芬传》就问世了。它是典型的罗曼·罗兰式“英雄传记”。它打破了一般传记力求忠于“传主”而尽量隐藏作者,片面强调史学价值的传统格局,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大量熔铸其中,后者给人的感受甚至更强烈,同时还交织了很多关于音乐、艺术的精辟见解。这使《贝多芬传》洋溢着斗争

反抗的激情和对西方拜物主义的轻蔑,有委婉抒情的笔调、刚健清新的风格和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慨。它在 1903 年发表后,赢得西方知识界的热烈赞赏,它使罗曼·罗兰成为法国和欧洲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作家。这以后的大约十年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各卷和其他名人传记不断问世,罗曼·罗兰的声誉也越来越高。

后期,罗曼·罗兰在写了中篇小说《奇拉·布勒尼翁》之后,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多卷本长篇《欣悦的灵魂》(1922——1933)。这是一个四部曲,包括《阿耐蒂和西勒维》、《夏天》、《母与子》、《女预言者》等四部小说。这个四部曲以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初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耐蒂、马克和阿西娅的思想发展和情感变化,反映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探索光明,要求进步,倾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这也是罗曼·罗兰自身道路的写照。高尔基给《欣悦的灵魂》以高度评价,说它宣告了旧世界的死亡,预示了新社会的成长。

《欣悦的灵魂》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法国的早期代表作。罗曼·罗兰创作的最大特点是能把激扬人的古典艺术精神与时代的

需要,把人道主义与社会的进步,把浪漫主义的英雄颂与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结合在一起。这贯穿于他的全部作品,而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最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