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激流与漩涡中浮沉跌宕

斯丹达尔(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出生在法国东南部格勒诺布尔城一个著名律师的家庭。他的童年在法国大革命的火热岁月中度过,六岁那年就挥舞三角旗,喊着“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欢呼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的胜利。16 岁中学毕业,他投笔从戎,穿上了拿破仑部队的军服。从此他跟随拿破仑大军转战于整个欧洲。波旁王朝复辟以后,他因追随过拿破仑而被“扫地出门”,流落到意大利。在意大利,他一面从事写作,陆续发表了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泰斯的生平》(1815),美术评论《意大利绘画史》(1817),旅行游记

《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1817)和一批为浪漫主义而呐喊的文艺论争文章;一面密切关注法国国内的形势和变化,拿破仑东山再起时, 他激动,又失败时,他痛惋不已;此间他还结识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英国浪漫主义诗魂拜伦,象拜伦一样同情和声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活动。烧炭党人起义失败以后,他被迫回到巴黎,在复辟王朝后期的黑暗统治下和极为清贫的生活中,写下他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27) 和最重要的作品《红与黑》(1830),以及很多关于政治、文艺的评论文章。1830 年,波旁王朝崩溃,他的境遇随之改观,被任命为驻外领事, 担任该职直到去世。其间,仍辛勤笔耕,写作了回忆录《回忆拿破仑》,

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另一部最重要的小说《巴玛修道院》

(1838),两部自传性作品《自我崇拜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尔的一生》,还有一些旅行随笔和多部没有完成的小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吕西安·娄万》。

斯丹达尔一生命运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回旋和拿破仑的浮沉起落息息相关。因此,他的作品最真实、最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