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喜剧》的构思、规模与体系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 1829——1848 年创作的几乎全部作品的总称。他在三十年代初就计划把自己已经完成和将会写出的作品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开始命名为《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后改称《社会研究》, 最后定为《人间喜剧》。所谓“人间”,即作者所处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所谓“喜剧”即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世态人生,含有讽刺批判的意味。

根据巴尔扎克 1845 年拟定的“《人间喜剧》总目”,他原计划要写

出篇幅不一的 137 部小说。由于过早逝世,实际完成 90 多部,其中六部写于最后几年,原未在总目中开列。

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中的全部小说作了“分类整理”,分成三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

第一类“风俗研究”是《人间喜剧》中的主体,“重头戏”。其中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乡村生活”等六个场景。巴尔扎克说,每个场景都“有它的意义,有它的旨趣,申述人生的一个时代”。“私人生活场景”着重描写人们在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由于感情冲动或经验不足而酿成的过失与灾难,代表作有《苏城舞会》(1830)、《高利贷者》、《夏倍上校》、

《高老头》、《无神论者做弥撒》(1836)等;“外省生活场景”着重

描写人们在童年、少年时代的行为,处于良心、道德和利欲、野心而引起的冲突之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古物陈列室》、《搅水女人》(1841——1842)、《幻灭》等;“巴黎生活场景”着重描写大都会的风俗,汇合了“大善与大恶,朴素的情感与肆无忌惮的欲念, 代表作有《法西诺·卡纳》(1836)、《赛查·皮罗多盛衰记》(1837)、

《纽沁根银行》、《邦斯舅舅》(1847)等;“政治生活场景”着重描写人与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代表作有《恐怖时代的一个插曲》、《阿尔西的议员》(1847)等;“军旅生活场景”着重描写动荡社会中征服与防御之间的矛盾,代表作有《朱安党人》、《沙漠里的爱情》(1832)等;“乡村生活场景”描写乡村各阶层的矛盾,代表作有

《幽谷百合》(1835)、《乡村本堂神甫》(1838——1839)、《农民》等。

第二类“哲学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种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 追索其隐蔽着的重大意义,代表作有《长寿药酒》(1839)、《驴皮记》

(1831)、《不可知的杰作》(1831)、《绝对之探求》、《改邪归正的梅莫特》(1835)等。

第三类“分析研究”的作品完成很少,仅有《婚姻生理学》(1829)、

《夫妇纠纷》(1846)两部。这一类作品的意图是根据人道主义原则和所谓“自然法则”,分析社会存在中的乖戾现象。

为了加强《人间喜剧》中各部作品之间的有机联系,巴尔扎克还创造了“人物再现”法,即同一人物出现在很多部小说中,每一部小说描写这个人物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侧面,几部作品联系起来就反映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命运遭遇的全过程。有人统计,《人间喜剧》写了 2400

多个人物,其中有 400 多个一再出现,有些重要人物甚至出现过二、三十次;在九十多部小说中,有七十五部出现了再现人物,《交际花盛衰记》里的再现人物竟达 155 个。

由于以“分类整理”为纬,“人物再现”为经,《人间喜剧》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秩序井然,又能分能合的“小说网”。这种宏伟的规模、庞大的体系和巧妙的构思引起后来很多大作家的赞叹和模仿。当代美国著名女作家欧茨就宣称,自己有个“巴尔扎克式的野心,想把整个世界装在一部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