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加缪

存在主义文学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盛行于大战以后的西方文坛,反映了法国及整个欧美世界的知识分子苦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与丑恶现象而企图寻求某种出路的思想情绪。它没有固定的组织,也没有一致的艺术特征,但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它象“意识流小说”一样,是在一种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流派。它的代表是萨特和加缪。

要了解存在主义文学首先必须了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它的鼻祖是丹麦人基尔凯郭尔(1813

——1855),他的《忧郁观念》一著认为命运是反复无常的,人对它无能为力,因此人生就是一种悲剧性的孤独存在,要想求得有内容有意义的人生,就必须皈依上帝。基尔凯郭尔的思想在后来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雅斯佩尔斯(1883——1969)和法国哲学家马塞尔(1889——1978)的充实阐发下,发展成基督教存在主义。后萨特又集存在主义思想之大成,创立了无神论存在主义。萨特是社会活动家和著名作家,因而他的影响超过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提到存在主义, 通常是指以他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基督教存在主义有三个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上天预先安排的;人的灵魂是别人无法洞悉的;人是互相挤压的。因此人的使命就是忍受孤独和信仰上帝。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也有三个原则:一、“存在先于本质”;二、“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三、“人是生而自由的”,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三原则合成起来的核心思想通俗地说就是,人的品质的优劣善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荒谬痛苦的环境与人生中,通过自已的自由选择表现出来的。它与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一大区别在于,它认为人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世界为人提供了各种可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称自己的哲学为“新人道主义”。它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主观唯心主义,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宣扬个人的绝对自由。但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人应当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反对消极颓废地对待社会、人生。因此,它的社会作用是消极性、积极性并存的。存在主义文学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化表现和主要的表达形式。

它的鲜明特点,一是富于哲理性,大都是借助某种艺术形象阐发上述三原则或其中的某一二项原则;二是强调“环境的确定性”,即为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自由选择提供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艺术表现上,存在主义文学不拘一格,有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有的是现代主义的。其形式大多为小说和戏剧。这些特点都在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萨特和加缪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了。

让——保尔·萨特(1905——1980)十九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专修哲学,受业于现象学哲学大师胡塞尔(1859——1938)门下,胡塞尔对他哲学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1940 年被俘,后来逃到阿尔萨斯参加抵抗运动。这一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很大。他自己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他思想、创作的分水岭。战前,他把自己当作与社会毫无联系的、孤立的个体, 没有明确的政治观点,也不把写作看做一项社会活动。入伍后,他才明

白:“自己是一个社会动物,并“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社会,转向社会主义”。萨特于三十年代开始创作,一生共写了 50 多部著作。其中著名的哲学著作有《想象》(1936)、《存在与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等。重要的戏剧有《苍蝇》(1942)、

《禁闭》(1944)、 死无葬身之地》(1946)、 可尊敬的妓女》(1947)、

《肮脏的手》(1948)等。影响较大的小说有《恶心》(1936)、三部曲《自由之路》(1945——1946)等。萨特获 1964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但他拒领奖,理由是他“谢绝来自官方的一切荣誉”。

萨特的创作,以戏剧的成就为高。他的戏剧被称为“境遇剧”,即总是让人物在特定的境遇中作出自己的自由选择,以表现自己的本质。这种境遇通常是十分严酷的。《肮脏的手》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境遇剧”。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寇占领的东欧某国。主人公雨果是一个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共产党员,由于党内发生派性斗争,一派的领袖路易派他去暗杀另一派的领袖贺德雷。但雨果同贺德雷接触后,发现贺德雷是一个好同志,因而不忍下手。而贺德雷从雨果的妻子那里听到雨果负有暗杀自己的使命时,他深信雨果不会干这种事,因为雨果“怕弄脏自己的手”。但是,当雨果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决定违抗上级命令放弃执行暗杀任务时,却偶然撞见贺德雷同自己的妻子拥抱亲吻,于是在激动中开枪打死了贺德雷。不料贺德雷刚死,该国共产党与莫斯科取得联系,莫斯科指示的新路线恰好是贺德雷曾经提出并因此与路易发生冲突的路线。为了灭口,路易所控制的党组织现在要杀死雨果。雨果的朋友出于挽救他的性命,要他隐瞒派他暗杀的真情,而咬定是情杀。雨果痛恨政治上的实用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宁肯被处死,也不愿隐瞒事实。他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个人意志的自由。这个戏剧全面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三原则:主人公雨果的“本质”是通过他的“行为”(即“存在”) 表现的,不是本质决定行为,而是行为表现本质;雨果的“处境”(即“世界”)是荒谬的,“使命”(即“人生”)是痛苦的,他无论怎样作都得不到“正确”的果实和内心的平静;但即使如此,他仍是自由的, 自由得能操纵别人和自己的生杀大权,并通过其间的自由选择,表现了自己的“本质”。萨特的其他“境遇剧”也是同样的题旨,只是人物、故事不同而已。还应指出,萨特作品中的背景与环境,虽然具体,但既不表现实在的时代政治特点和社会历史意义,也不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而只是为了人物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条件;同样,他笔下的人物, 也是虽有具体身份却无实在的社会政治属性的人。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与萨特齐名的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和剧作家,1957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果说萨特的作品侧重表现了人的“自由选择”和“存在先于本质”这两个原则,那么加缪的则强调了世界的荒缪和人生的痛苦。他的著名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的神话》就借希腊神话中西绪福斯推石上山、永无休止的苦役,来说明世界荒谬、人生痛苦的哲学思想。他的代表作是《局外人》(1942)和《鼠疫》(1947), 都是中篇小说。加缪称自己的思想为“荒谬哲学”,意即“关于荒谬的哲学”。跟萨特一样,加谬也认为文学“从来就是形象的哲学”。所以他的作品也是他的哲学观点的形象化。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小职员,对任何

事情都十分冷漠。母亲病故,他前去奔丧,但一点也不悲哀。马上又与女友幽会,又一点也不激动。公司拟派他继任一个优惠的职位,他一点也不高兴。邻居请他帮忙写骂人的信,他不加思索就照办。被骂者的弟弟来寻衅,他无意中开枪把人家打死。在法庭上他不为自己辩护,反感到“很开心”。临死前,还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还是幸福的”。总之,他对一切,包括自己的生与死都漠然处之。小说通过莫尔索的悲剧表明:世界、人生都是荒谬的,令人痛苦的;人在这个荒谬痛苦的世界孤立无援,唯一的办法就是冷眼旁观,消极对待,任其自然。

《鼠疫》是加缪最好的作品。它的思想意义比《局外人》要积极许多。写奥兰城内发生鼠疫,迅速蔓延,当局立即封闭城门,断绝交通。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各人有各人的心态和行动,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听天由命,有人打算逃跑,有人趁火打劫,有人乞求上帝,也有人力主抵抗。最后人们团结起来,在里厄医生的指挥下,向鼠疫开战,保全了城市。小说中展现的仍是一个荒谬痛苦的世界,而且,尽管人们战胜了鼠疫,小说结尾仍预言:“鼠疫菌永远不会死去,不会绝迹。”但是, 作品中出现了里厄医生这样富于人道主义精神,敢于同恶进行斗争的人物。这种《鼠疫》成为法国现代主义文学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