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红与黑》

《红与黑》代表了斯丹达尔的创作高峰,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经典作品之一。甚至有人认为,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就全部创作而言,巴尔扎克是无与伦比的, 而如果从单独一部作品所达到的成就来看,则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更有资格摘取桂冠。尽管这部小说在 1830 年问世之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的作者深信:它的价值必将在二十年以后被发现。天才的预言得到了应验:当“现实主义”在五十年代不但名正言顺而且独步风流的时候,正是由于《红与黑》,已经逝去的斯丹达尔被当作这个流派的鼻

祖宗师而受到热烈推崇。它对时代作出的及时、敏锐、准确的反映,它的卓越的艺术表现,它的主人公于连的典型意义,在时光的磨砺下,日益显出了诱人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价值。

《红与黑》的创作契机是由一桩真实的案件触发的。1827 年,法国某地的《司法公报》上报道了一起罕见的情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家庭教师出于绝望和冲动枪杀了同自己秘密相爱的女主人。斯丹达尔利用这个富有开掘潜力的素材,结合自己对拿破仑时期和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尤其是对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充分理解,写下了《红与黑》。

《红与黑》围绕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的命运展开情节。小说在 1828 年动手写作之初就是命名《于连》,1830 年出版时才易名《红与黑》,并加副标题“1830 年纪事”。对此,斯丹达尔自己解释说:“作者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风气。”点明了小说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义。它们集中表现在于连的命运、历程、性格发展和悲剧结局上。

于连是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聪明过人,但不会干锯木厂的体力活,因此常遭父兄斥骂,从小养成敏感多疑,倔强好胜,孤傲虚荣的性格。他爱读书,思想活跃,既能背诵《圣经》,也被卢梭的《忏悔录》、拿破仑的《回忆录》所深深吸引。他少年时代崇拜拿破仑,朝思暮想能穿上“红”色的军装,在戎马倥偬中干一番出人头地的事业。但他生不逢辰,及至成年,已是拿破仑垮台而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红”道已经阻塞不通,于是又羡慕重新得势的穿“黑”袍的教会人员,决定另谋出人头地的道路。依靠西朗神父的帮助,他在重新设计的“黑”道上作了三次大拼斗。首先是经西朗神父的介绍,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当家庭教师;由于市长傲慢无礼,出于一种报复和征服心理,他与比他大得多的德·瑞那夫人发生暧昧关系。事情败露以后,他无法再在维立叶尔市存身,又经西朗神父的推荐,进了省城贝尚松神学院。在这里, 他博得了院长的赏识,被连连擢升。但不久以后,由于神学院内教派斗争激烈,院长在斗争中失势,被迫辞职。于连又无法再在神学院立足, 经院长介绍,他来到巴黎,当了保王派头子木尔侯爵的秘书。在侯爵府内,于连十分卖力,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几次挫折中获取的经验,他左右逢源,既受到侯爵的重用,又博得侯爵的女儿玛特儿小姐的垂青。可正当他春风得意,即将成为侯爵的乘龙快婿而飞黄腾达之际,他在教会内的宿敌策划了一封德·瑞夫人写的“揭发信”,毁了他的锦绣前程。气忿之下,他寻机开枪击伤了德·瑞那夫人,被法庭判处死刑。

小说通过于连在三大环境中的活动和经历,艺术地再现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政治面貌。三大环境实际耸立在于连面前的三堵“高墙”:财势双全的保王党人德·瑞那市长的“高墙”;貌似神圣却黑暗龌龊的神学院的“高墙”;权位显赫的木尔侯爵的“高墙”。平民青年于连竟试图跨越这三堵“高墙”,打入特权阶层的行列,这是高墙内的社会决不能容许的,于是招致了严厉的报复。他被复辟政权的法庭处死,从根本上说,不是因为他胆敢持枪杀人,而是因为他胆敢混迹于上流社会,非分攫取平民青年不可能享有的特权。对此,于连的认识非常清醒。他在法庭上一针见血地慷慨陈辞:“我不属于你们那个阶级。

你们可以看到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我不向你们祈求任何的恩惠,我一点也不幻想,死亡正等待着我⋯⋯即使我的罪没有这样重大”。于连是新旧两个时代剧烈冲突中的幻想者、奋斗者和牺牲者。他的奋斗,利己色彩很浓,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但他的命运和结局却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揭示了小说反封建反复辟的主题。此外,小说还通过广阔的画面,描绘出王政复辟时期官僚的专横腐败、贵族的贪婪残暴和教会僧侣的虚伪险恶,揭露了复辟派对共和派和人民革命浪潮的恐惧仇视。因此,小说标题《红与黑》的另一层含义,也即用“红”与“黑”的鲜明对比,来象征两个时代、两个世界的激烈冲突。正因为如此,斯丹达尔把《红与黑》称为政治小说。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红与黑》除了思想内容深刻以外,

也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它的结构严谨,情节引人入胜。全著以于连及其周围人物的政治活动为“经”,以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玛特儿小姐的爱情波折为“纬”,经纬交织,条理分明。第二,它注重刻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历史裂变的大背景上,紧扣住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市、勾心斗角的贝尚权神学院和充满阴谋邪恶的巴黎侯爵府来表现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他身上的双重人格——平民青年带有集团意识和政治色彩的反抗情绪与利己主义者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个人“野心”

——正是这种时代这种环境的产物。第三,它的心理描写也很出色。比如于连去当家庭教师时,他父亲注意的是报酬是否丰厚,他自己关心的却是能不能与主人同桌进餐;于连之追求高贵的市长夫人,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报复趾高气扬的市长,以这种方式求得平等;玛特儿小姐之爱出身低贱的于连却是想表现自己不同凡俗,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因此,有人评论,《红与黑》进行了“心理学的深刻研究”。斯丹达尔既是描写社会的巨匠,也是刻画心理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