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1840——1897)
都德是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他出生在法国南部早在中世纪就以骑士抒情诗而著称的普罗旺斯地区。在这种传统的熏染下,他形成了“含泪的微笑”风格。他的作品对现实的批判比较委婉,是一种柔和、幽默、以情动人的批判。因此,他被称为“法国的狄更斯”。
都德同莫泊桑一样,擅长于短篇小说,共写有一百余篇,结成四个集子出版。第一个集子《磨房文札》(1866)使他建立起文坛声誉。这是一个“乡土小说”集,写他故乡普罗旺斯风先旖旎的田园生活。其中有纯洁的牧童初恋时的柔情,有作者自己深深的乡土之恋,也有小生产者被资本主义大生产挤压的叹息。优美的自然风光、微笑温和的批判、幽默风趣中略带悲悯的调子、散文诗般的艺术魅力浑融于一炉,形成了这个小说集的特色。他以后的三个集子,《月曜故事集》(1873)、《故事选》(1879)、和《冬天的故事》(1896),都以这种特色为基调。就单篇而言,都德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是《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后
一课》和《柏林之围》。特别是《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边界两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把沦为异族奴隶时的痛苦这个巨大的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小学最后一堂法兰西民族语文课的场景里,使这一场景典型化为向祖国告别的悲壮仪式,从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从各自的代表作来看,如果说莫泊桑的短篇是以构思奇巧、独具
匠心取胜,那么都德就是以情感深挚、朴素动人而见称。
都德还写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如带有自传性的、写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陌生关系的《小东西》(1868),表现第二帝国时期资本家之间互相倾轧和斗争的《富豪》(1877),讽刺官方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士院的
《不朽者》(1888)等。总的说来,都德的长篇小说批判性要比他的短篇来得强烈,但个人的风格特色却不似短篇那般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