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法真传的拈花寺
北京地区以拈花寺命名的寺庙有崇文区拈花寺、西城区拈花寺。崇文区拈花寺建于明代,新中国成立后属崇文区板桥小学。西城区拈花寺位于北京西城大石桥胡同,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城区拈花寺建于明代,但最初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明万历年间的1581年,司礼监太监冯保奉孝定太后之命,为西蜀僧徧融创建寺庙。因在寺内千佛阁内供奉铜制“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千佛大小一样,高4寸左右,故名“护国报恩千佛寺”。
朱亨嘉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任靖江王,他去世后,4岁的小王子朱若极被贴身侍卫官阳正道抱出王府,逃到全州湘山寺,落发为僧,法号石涛。
后来,清兵破了靖江,阳正道带着小王子一路出逃,最后索性潜入了北京城,在护国报恩千佛寺安顿下来。
护国报恩千佛寺周边是连片低矮的民宅,这座古庙本来有高阁重檐,雕梁画栋,但当时却荒草丛生,破败不堪。庙里只有一个叫智吉的老僧。石涛进入寺后,智吉担负起了教导他佛学的责任,阳正道也皈依为居士,日夜苦读佛经,为石涛传授佛学。
石涛长大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为自己取了个法号叫“苦瓜”。每到父王忌辰当夜,石涛便捧出祖宗牌位,垂泪祭拜。
石涛后来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他画花卉也别有生趣,并著有《画语录》,成为清初山水画大家,“四大画僧”之一。
1734年,清雍正皇帝敕令重修护国报恩千佛寺,并取世尊拈花示众之意,赐名“拈花寺”。这个寺名取自一个“拈花一笑”的禅宗故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摩诃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我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至清末,拈花寺仍为京城名刹,为“八刹三山”之一。
拈花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432平方米,房屋184间,分三路,各五进院落。中路建筑自南至北有:影壁,长24.5米,厚1米,石砌;山门3间,檐下有斗拱,石雕石券拱门,额书“敕建拈花寺”,门两侧为八字墙,门内左右为钟、鼓楼,后世已被拆除。
正面有天王殿3间,檐下有斗拱;大雄宝殿面阔5间,后也已拆除,殿前有月台,台下立有两座1581年的明代石碑。一为长沙杨守鲁撰《新建护国报恩千佛禅寺碑记》,另一座明碑为安阳乔应春撰《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记》碑。两座明碑均为镇阳林潮书丹。此外,还有一座1734年的清世宗雍正《御制拈花寺》碑。
大雄宝殿内供有朝鲜国王贡献的古铜罗汉像18座和二十四诸天像,光泽如漆。其中二十四诸天像肃穆威猛,由于所持法器在运输途中渡海时不慎失落了,虽后经修补,但工艺却较原作逊色了。大雄宝殿外额曰“觉岸慈航”,殿内额曰“普明宝镜”,均由雍正帝御书。
另外,拈花寺东西配殿各5间;伽蓝殿5间,两侧接引殿各16间;藏经楼5间,两侧为过垄脊灰筒瓦合角短廊,东西配楼各3间。
东路有六层殿:一层殿3间;二层殿5间;三层殿9间,坎墙内镶石刻;四层殿5间;五层殿5间,两侧有厢房;六层殿5间,两侧厢房各5间,东厢房两次间的后山墙上镶有石刻。
西路有四层殿:一层殿3间,垂花门1座;二层殿5间;三层殿5间;四层祖堂,为“凹”形建筑,共17间,祖堂前原有一座四角攒尖方亭,名“素心亭”,后被拆除。
[旁注]
居士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或出家人对在家人的泛称。在我国佛教中,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
月台 在古时建筑上,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月台是该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它的组成部分。由于此类平台宽敞而通透,一般前无遮拦,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赏月之台。现代的月台通常指进入火车站后方便旅客上火车的一段与铁轨平行的平台。
法器 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阅读链接]
佛祖“拈花一笑”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槃”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灵鹫山法会上摩诃迦叶对佛祖拈花微微一笑,意蕴颇深。正是因为摩诃迦叶领悟到了佛祖所提倡的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