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品清供的广济寺
北京广济寺始建于南宋时期,原名西刘村寺。金、元两代,西刘村寺一直由民间香火供奉。元代时将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末毁于战火。
明清时期的史书中,有关上关于广济寺缘起的记载。据明代大学士万安所撰《弘慈广济寺碑铭》记载:
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
清初学者余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
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
明代景泰年间,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
1457年至1464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
廖屏还将此事奏闻明宪宗皇帝,请赐寺名,明宪宗于1466年下诏赐名为“弘慈广济寺”。
在此之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直到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
清代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1648年起,礼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戒。
1656年,清世祖顺治皇帝曾游历广济寺。此后历代皇帝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时重修的布局。
清代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
当时,广济寺在京城还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广济寺建寺以来,薪火相传,高僧辈出,如普慧、恒明、玉光、现明等成为一代宗师和禅门慧炬。
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弥勒殿或称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或观音殿和多宝殿。东西两侧除钟楼、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整体布局是个“川”字形。
我国汉地建筑,基本受于周代制度。《考工记》云:
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
“川”字形布局,象征河流百川,又有佛教“芥子纳须弥”的含义,寺院就是大千世界,故“川”字形建筑里突出主次的关系,这只是佛菩萨在成就上的差异,丝毫没有伦理上的差别。
以多座建筑组成的庙宇,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布局,其所注目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
山门、殿堂、楼阁等不同类型建筑合成庭院。把建筑分解成最小的基本单元“间”,间与前面的空间“院”,组合成“院、间”的建筑模式,这虚实的空间有水墨画计白当黑的审美理念,而在佛教中体现了“空与无”的思想内涵。寺中重要的殿堂一般都排列在中轴线上。
进入广济寺,第一眼让人注目的是天王殿。这里有明代仿唐三彩的四大天王,象征着“风调雨顺”。
中间为明代铜弥勒像。只见他半盘半坐于莲花座上,法相庄严,这和我国大多数佛寺中供奉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布袋和尚像不同。布袋和尚只是传说中弥勒佛的化身形象,广济寺天王殿中所供奉的是天冠弥勒,其实这才是弥勒佛原本的形象。
广济寺最大的殿堂是大雄殿。此殿着黄琉璃瓦,殿脊有香水海,又名华藏世界海,整体呈“山”形,由水、莲花和一个梵字构成,寓意永恒世界、不生不死。此种殿脊在北京地区独此一家。
在大雄殿前,有明代成化、万历,清代康熙、乾隆石碑5块,表示该寺与当时皇室的关系。其中清康熙皇帝所赐的文字碑与无字碑相对屹立殿前,成为“空有碑”,这表示佛法的真空妙有,极具深意。
大雄殿中最早供奉的三世佛,为康熙年间所塑,后世多有重塑。三世佛即西侧过去世迦叶佛,中间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东侧是未来世的弥勒佛。这样的组合供奉方式与常见寺院所供奉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世界药师佛组合完全不同。
佛是智慧之身,法性平等,所表达的合掌皈依仰慈悲,举头见佛生欢喜的精神完全相同。
在大雄宝殿,有一个乾隆时铸造的青铜宝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
在三世佛前,供奉有香、灯、瓶、炉等供具。这里堪称国宝的是在释迦牟尼佛像前两侧,有两支分别高4米和3米的明代长明烛,这是由整根檀香木雕刻而成的艺术珍品,上面通体盘刻着明代所雕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
三世佛龛之背板上,裱贴有一幅高5米,横长10米的纸本《胜果妙音图》。这是清代画家傅雯受乾隆皇帝谕旨为皇太后祝寿所绘所作的指头画,被称为“指画之最”,堪称国宝。
这幅描绘了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巨幅图画,画面的中央是本师释迦佛,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佛的左右分别为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另外有四大天王和众多的菩萨、罗汉等。
在佛莲花座前还有善财童子以及大鹏、迦陵频伽鸟鸣和雅音,欢喜谛听佛说,随喜奉持佛陀所说真理。
在周围,还有100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我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这也符合我国当时“三教合一”的实情。
这幅作品原设于大内,后赐予宣南慈仁寺,后来流落民间,被广济寺购回,藏于寺内。
三世佛两侧,则陈列有明代铜铸十八罗汉。
大雄殿后为圆通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因观音菩萨广大圆满,闻声救苦、救难,耳根圆通,故曰“圆通”。
殿中正座是大悲圣观音菩萨像。西侧一尊是元代铜观自在菩萨;东边一尊是明代多罗菩萨,即藏传佛教所称的度母。
圆通殿东边墙上有延生普佛红色牌位,为信众消灾解厄、普佛祈求;西边墙上有黄色往生牌位,是专为亡故之人超度往生设立。
第三进院落就是藏经楼,因为曾经从北京灵光寺出土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暂存广济寺藏经楼,故又称“舍利阁”。
阁下是多宝殿,多宝殿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殿正中供奉着3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日本、印尼、越南、美国等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寺院的最后一进院落,里面庭院的正中汉白玉石座上安放着古铜色、也称鳝鱼青色的方缸,据说这是北京城内唯一一座明代方缸。方缸内盛满黄土,夏天时会有莲花盛开。
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1678年的殿,内有汉白玉砌成的戒坛,戒坛高3层,是广济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北京城区唯一一座清代汉白玉戒台。戒台是传授比丘戒的地方,有承担薪火相传续佛慧命的作用。
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是研究我国佛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内还有1721年至1753年甘肃临潭县卓尼寺能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中的珍贵文本。
[旁注]
云游 出家人要去到外面交流和学习,以及觉悟和参透佛的博大精深。按照寺院的规矩,成为比丘僧以后就可以开示苦行,有所得者,回寺后可再受菩萨戒,受香疤于顶。受戒完毕,在监院领取身份的证件度牒,有了度牒意味着可以四处云游募化了。
伽蓝殿 寺院道场的通称,佛教伽蓝神的代表形象。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我国后世以三国关羽的形象作为伽蓝神。
芥子纳须弥 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须弥山”比喻巨大,以此劝世人不要执著于眼前的名利,事物是会转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此句妙理深远,至诚恳切,以对佛法的理解,劝人回复到自然本原的境地,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善财童子 为文殊菩萨曾住过的福城中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时,家中自然涌现许多珍奇财宝,因而取名为“善财”。但善财童子却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就道业。他在普陀洛迦山拜谒观世音菩萨,得到指点教化后亦示现成为菩萨。
指画 又称指头画、手指画、指墨画等,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指以手代笔,蘸墨作画。关于指画的起源,一说指画起于唐代张璪,继于明代吴伟,成于清代高其佩。傅雯即师承于高其佩。
大藏经 佛教典籍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律、论。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圆寂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卷帙浩繁。
[阅读链接]
广济寺曾经不慎失火,将正殿、后殿烧去大半,被视为镇寺之宝的不少稀世珍品被焚毁,如明代《法华经》百余部、国外进贡的白檀木释迦牟尼佛立像、清圣祖康熙御封的“铁树”、号称“饱参佛定”“熟闻世道”的紫桐树等,还有鲜为外界所知的明代陶制方缸、火成岩铁井和七叶槐等3件镇寺之宝也因大殿烧毁坍塌时被损毁。
后来,清代住持现明法师按明时的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使古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圆瑛、喜饶嘉措、赵朴初、巨赞、法尊、正果、明旸大师等法门泰斗、佛学巨匠,先后驻锡于此弘法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