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真宗的圆广寺

圆广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外,元代时阜成门称为平则门。据明万历年间的《敕赐重修圆广寺》记载,圆广寺应该建于元代,文中说:

隆庆五年,特允先任司礼监太监孟公冲之奏于京都阜成门外西去三里许係顺天府宛平县,原有敕赐圆广寺一区,乃先朝古刹。

这里的“先朝”应该是元代。碑文还记载了圆广寺由于岁久荒废,仅存基址,于是在明正统年间的1441年重修过。

1571年,明穆宗朱载垕发内帑,命孟冲重新修建圆广寺,但还没开始建造,孟冲就辞职离任了。于是明穆宗和皇太后颁御前银2000两,命司礼监监事冯公负责此事。

建成后的圆广寺规制坐北向南,前起山门、中门、金刚殿、钟鼓楼、正殿、左右配殿、后殿、方丈、厨库等悉数具备。

冯公用尽御前银后,又捐了900两奉银,用300两购买了圆广寺附近的1038畦土地,以供寺庙常住之用。同时延请伏牛山僧人慧朝担任住持。后来,由于经营不善,这一千多畦土地为棍徒骗卖,以致寺院荒凉。

到了明万历年间,宣府巡抚、辽东巡抚、鸿胪寺左少卿等人不忍寺庙凋敝,于1613年各捐奉银80两,把原来属于圆广寺的土地赎回并交与住持祖印管理,又恐重蹈覆辙,遂立碑规定“如有盗卖盗典等情,许诸人揭告惩治。”

明清时期,圆广寺由于处于京师,与皇室一直保持着联系。尤其是清同治时,1862年,圆广寺主持庆然和尚结交朝廷的王公大臣,不久又通过结识下斜街魁宅而接近了慈禧太后。

每逢庆然奉召进宫,都会受到慈禧太后的特殊礼遇,因当时宫里太监都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故庆然和尚也被称为庆佛爷。

庆然和尚由于慈禧太后的恩遇,受到王公大臣们的推崇,四方布施源源而来,遂把圆广寺原本颓废不堪的古刹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寺院附近,置有大面积的土地和菜园。对外应酬佛事,寺内为事主停放灵柩。庆然和尚圆寂后,由慈慧和尚接任主持。

清代圆广寺坐北朝南,山门3间,硬山箍头脊筒瓦顶,石砌券门,通面阔7.40米,通进深7.90米。大殿3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排山勾滴。一斗三升斗拱。通面阔15.40米。通进深13.20米。原寺规模较大,当时有殿宇上百间。

据《北平寺庙》记载:

圆广寺坐落西郊第一分署阜成门外南营房一百二十号,明万历年募建。本庙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房屋一百二十间……庙内法物有泥金刚像两尊,木弥勒菩萨一尊,泥四大天王四尊,木韦驮像一尊,木释迦佛一尊,泥阿难迦叶二尊,泥罗汉十八尊,泥观音、普贤、文殊菩萨三尊,木阿弥陀佛一尊,木大悲菩萨一尊……另有石碑三座,槐树四株,楸树四株。

根据《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记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于1885年曾在圆广寺挂单,并自1891年从北京龙泉寺到圆广寺暂住,直到1893年去普陀山法雨寺,在圆广寺住了两年之久。

印光大师在《印光法师文钞》的《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中,说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1885年的一天,印光大师同一僧从西直门外向圆广寺走。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乞儿,看不出有饥饿的样子,只跟在两位出家人后面要钱。印光法师几次同他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给一文钱,但乞儿终是不肯念,以至于最后哇哇大哭起来。无奈之下,印光法师给他一文钱而去。

印光法师在文中说:“这乞儿实在是没有善根,即便是为了骗钱也不肯念。如果能发善心念,即能得大利益;即使为了骗钱念佛,也是为将来种下善根。”

大殿前面,当年也曾有4棵古树,还有乌龟驮着的好几块石碑,后来古树被砍了,石碑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圆广寺在清末曾经广开戒坛,对外应酬佛事,成为停灵暂厝的寺庙之一。有一年冬天,圆广寺从农历十月十五至腊月初八,连续举行了历时53天的开坛传授三坛大戒活动,由圆广寺住持明远主持。这次传戒活动,分为沙弥戒的戒期为18天,比丘戒、菩萨戒的戒期各为17天。

求戒者需先由其出家寺庙派人去圆广寺“送戒”,并自备衣钵费及香灯银10元。圆广寺亦张贴文告,以化众缘。信众供养受戒者全部吃喝用度的称为“斋衬”,供养菜食的称为“菜斋”,供养糖水、鲜姜的名为“水斋”。求戒者于半月前来至寺院报到,因还未传戒,故住于“新戒外堂”,就是在寺院外搭设之席棚,并由“外堂引礼”负责管理。

每年10月15日戒期开始,圆广寺外堂引礼带领求戒者鱼贯而入内堂,并由内堂僧人接管。总负责者有正副两位,正者称为“头单开堂和尚”、副者称为“二单开堂和尚”。此外,请其他寺院僧人担任的职务还有:羯磨、教授、尊证、授经、西堂、座元、正训等。本寺住持、督监、代传、监院、纠察、维那等亦担任相应执事。

圆广寺后世仅存一座大殿,是面阔3间的歇山式殿堂。大殿前后尚存有历史久远的几棵古槐树和楸树,仿佛证明着圆广寺曾经拥有过的盛衰荣辱。

其中一棵槐树巨大,树龄在500年以上,树干很粗,树冠茂盛,槐树顶端的树梢比三层楼房还要高,树干周长约3.9米,两人不能合抱。临近街道这面的树干早已没有了树皮,显露着斑驳的树骨,远望如老寿星袒露在胸腹前飘拂的银髯一般,背向街道那面的树干上有一人高的空洞。

这棵古槐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圆广寺的沧桑巨变,虽然老态龙钟,却仍然枝繁叶茂,新芽层出不穷。遥想早年间,曾有多少代古人在树下吟诗作词,在树下谈古论今,在树下乘凉避暑。

[旁注]

司礼监 官署名。明置,是明代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二十四衙门”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自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

住持 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据说佛教传入我国后的几百年间只有师徒之间以佛法相授受,并无住持一职,直到唐代,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

印光法师(1861年~1940年)法讳圣量,自署常惭愧僧,俗姓赵。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为我国佛教复兴做出显著贡献,常被尊称为印光大师。他与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在后世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沙弥戒 沙弥接受修持的仪式。这是简单的戒律,主要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有八条、十条、比丘二百五十条、比丘尼三百二十条,要严格遵守戒律。在寺院生活中,沙弥戒的等级小。

[阅读链接]

明清时期,圆广寺求戒者住在圆广寺云水堂,住不下者,分住于鼓楼及临时所搭的席棚。女众“安单”不住席棚,住于寺内群房。居士则随其意愿,可不住于寺内。在传戒期间,求戒者只留一条被子,其余衣物交库房收管,期满离寺时再领回。

沙弥戒戒期18天,比丘戒、菩萨戒戒期各17天。在沙弥戒戒期中,求戒者每天学背沙弥十戒,学习“过斋堂”等佛事科目。若遇违犯,则会受到引礼、纠察之责罚。最后一日,全体求戒者到“塔院”扫塔,后回戒堂听开堂和尚训话,随即“散戒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