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真源的法源寺
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高丽,将幽州作为兵马粮草的集结地。这年冬天,唐太宗自高丽战场返回幽州后,有感于随军战士为国效力,于是下令在幽州城内为阵亡将士修造一座寺庙,命名为悯忠寺。
675年,唐高宗再次下诏建寺。武则天登基后第三次下诏建寺,至696年佛寺建成。建成后的悯忠寺,就是法源寺前身。悯忠寺一度成为幽州地面上唯一的佛寺。
在寺庙下的廊道墙壁上有几块板子,其中一块上面有一首唐代德诚禅师的诗: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悯忠寺 自唐代建寺以来,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宏大的建筑规模,与历代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末景福年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修悯忠寺,并增建了一座面阔7间,上下3层的悯忠阁,成了幽州城里的标志性建筑。并留下了“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谚语。可见这座阁楼的雄伟壮观。后世法源寺中的悯忠台,就有当年悯忠阁的风范。
辽代时,幽州升为南京,又称燕京,悯忠寺成为南京城内最重要的寺院,备受皇家重视。辽代皇帝多次在悯忠寺内斋僧建道场,北宋使者到南京,也往往住在悯忠寺,这里已成为皇家重要的行馆。这样一来,悯忠寺地位也随之提升,规模更为宏大。
1057年,幽州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悯忠寺被毁,辽朝皇帝在1070年奉诏修复,历时14年完工,形成了后世的规模和格局。
金代时,悯忠寺为燕京名刹,曾是女真人进士的考场。后在元末明初时寺院不幸毁于战火。
到了明代,悯忠寺经历4次修缮。明正统间年,寺僧相王容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这一次奠定了后世法源寺的基础。修复后,明英宗改额,敕赐“崇福禅寺”。
在民间,明代法源寺流传最广的是“刘伯温法源寺画竹”的传说:
在当时,崇福禅寺的方丈了空和尚很有才气,他的诗书画,当时被誉为“三绝”,了空因此也号称“三绝和尚。”了空和尚名气很大,也就有点才高气傲,他尤其喜欢捉弄那些有钱有势,道貌岸然的达官显贵。
这一年,刘伯温奉旨来京,负责修建北京城。这件事人人皆知。了空早就听说刘伯温是皇上身边数得着的文人,素有“江南才子”的美称,于是他想亲自试试刘伯温的才学。要是刘伯温确有真才实学,那他们就交个朋友;不然,就当面羞辱他一番,给他点颜色看看。
正当春末夏初,了空看着寺院里那片翠竹,忽然心生一计,立刻写了一纸便笺,差一个小和尚送到刘伯温的府上,请他来寺中饮酒赏竹。
刘伯温来到北京以后虽然很忙碌,但还是挺注意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对了空和尚的才学和为人也早就有所耳闻。他看了便笺,很愿意会会这位恃才傲物的“三绝和尚”,于是就坐上轿子直奔禅寺而来。
了空和尚听说刘伯温到了,立即带领寺内众僧出来迎接。但是了空和尚那身儿打扮,实在出乎刘伯温的预料:堂堂大寺的方丈,却穿了一件已经分不清颜色的破僧衣,上边补了许多补丁;脚上趿拉着一双只剩下半拉帮子的破麻鞋,天气并不热,他手里却呼嗒着把破芭蕉扇。刘伯温心里说:这位真像个活济公!
了空和尚把刘伯温让进一座小亭子里坐下。这亭子面朝碧绿的竹园,背靠荷叶茂盛的小塘,地方不大,却也非常清静幽雅。小和尚很快摆上了一壶素酒、几盘素菜。
了空和尚双手合十说:“贫僧早闻刘大人为官清正,才学过人,特备薄酒,请大人光临敝寺叙谈叙谈。贫僧若亲聆教诲,实乃三生有幸,望大人不吝赐教。”
刘伯温听罢,忙拱手说:“伯温本是个平庸之辈,禅师过奖了。”
酒过三巡,了空说:“刘大人,如今正是春夏之交,篁竹茂盛,莲荷亭亭,你我何不趁着酒兴各画一幅竹莲图,以志此次幸会?”
刘伯温明白,了空定是要试试自己的才学。他早就听人说过,画竹是了空的拿手戏,很想一睹为快,就说:“禅师所言极是,那就请先命笔吧!”
小和尚早已把笔墨纸砚准备停当。了空和尚也不推辞。但见他展纸挥毫,龙飞凤舞,一气呵成一幅《雨打竹荷图》。
刘伯温一看,画得确实非同一般:画上虽没有直接画风,但看那竹子和荷叶的俯仰摇动,就像看到了一场滂沱大雨之后,又有一阵细雨微风。刘伯温不禁赞叹:“禅师神笔,名不虚传。”
了空哈哈一笑,“雕虫小技,不值一谈。还是看大人的吧!”
刘伯温淡淡一笑,提笔就在纸上涂抹起来。一会儿工夫,一幅《风吹竹荷图》就画完了。仔细看来,翠竹随风摇动,荷叶翻卷,还有吹动竹叶的风声。
了空和尚心中暗暗叫好,但嘴上却不肯说。心想:这幅画好是好,但也只能和自己画的那幅打个平手,并不见得比我高哪。我要是一叫好,岂不就抬高了这位朝廷命官的身价?
不过,了空和尚又总觉得刘伯温的这幅画在运笔和构图上跟一般人不一样,仔细品味了一会儿,他终于看出了门道:原来那互相交错的竹叶,竟是一个个苍劲古朴的字,把字连起来一读,竟是两句唐人的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情画意,珠联璧合,真是千古难寻的佳作珍品。
了空和尚不禁高声叫起绝来,连声说,“刘大人诗书画精妙绝伦,真是奇才!贫僧自愧弗如。”
刘伯温见状谦恭地说:“禅师过奖了。禅师诗书绘画独步京师,名闻遐迩,日后还请多多指教。”
从此以后,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书画,成了好朋友。当时刘伯温官拜御史中丞,因为他的诗、书、画誉满京城,有“三绝刘御史”之称。
1734年,崇福禅寺进行大修,并钦定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正式改崇福禅寺为“法源寺”。还请来江南宝华山永海福聚律师住持法源寺,从此法源寺成为北方佛教律宗传播的中心,长盛不衰。
1778年,法源寺奉乾隆皇帝下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悬挂在大雄宝殿之上。据说乾隆皇帝亲自到此进香,他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历史,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历经千年的法源寺,不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还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传奇故事。比如毗卢殿的大玉海和底座就很传奇。
有一年,大玉海和底座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后成了道士的腌菜缸。清乾隆帝发现后,以千金易之,放在北海团城,并配一个底座,而原来的底座却仍在真武庙,乾隆发现后又命人给底座配了个玉海。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钟鼓楼和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广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走进山门,左右两侧分别耸立着钟楼和鼓楼。前边是雄伟的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的样子。
弥勒佛的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米。两侧是明代铜铸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米。
大雄宝殿为1778年重修,雄伟庄严,气势非凡。面阔5间,前出抱厦3间,是寺内最主要的建筑,檐下绘制了金龙和玺彩画,抱厦梁架上悬挂着乾隆帝御书的“法海真源”匾额。殿前有明清石碑6通,其中1734年刻的《法源寺碑》是法源寺的一篇庙史,记述了修寺的历史经过。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加上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毗卢遮那佛两旁,像高2.14米。这3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木质佛像保存如此完好的,在北京古寺中可谓凤毛麟角了。
与“华严三圣”平行的,左侧供药上菩萨、无尽意菩萨、药王菩萨像,右侧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像。它们与文殊、普贤一起,又合称为“八大菩萨”,但与常规不同的是这六尊菩萨手印各异,而且都端坐在麒麟或大象驮着的莲花宝座之上。
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
大殿中迤丽两表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也许就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其石质也不是一般北京附近所产的白石。
法源寺中最为珍贵的宝贝,当属大雄宝殿之后的悯忠台。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悯忠台周围护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台基高1米多,殿堂的外墙以12柱为架,室内再以12柱支撑,构造独特,别致美观。而样式则与故宫御花园中的万春亭相同,后者正是仿照悯忠台而建。
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荐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
其中《悯忠寺重修舍利记》中有“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一句,后世正是据此才推断出当年幽州城的规模和大致的格局。
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钢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清乾隆皇帝抄写的《心经》、1806年诗人余集等人分别题写的《法源八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悯忠台院中还有一具石雕香炉,雕镂精致,刀法细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悯忠台后面的殿堂叫净业堂。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着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可与元代的“渎山大玉海”媲美。
净业堂内供奉着总高5.65米的明代铜质五方佛像,极为罕见。造像实高4.58米,其上层为安坐在须弥座上的毗卢佛;中层为东西南北四方佛;下层为千瓣莲花宝座,每瓣上雕一小佛,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景象,表示佛之诸多化身都围绕依附佛的法身。
铜像安置在高1.1米的石质须弥座上,座的四周镂刻着力士以及升龙浮云,自然古朴。这组佛像原在西四报子胡同的隆长寺内供奉,寺毁后被移至此。
该殿原本还珍藏了唐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玄奘法师的头骨舍利是988年由金陵长干大师于终南山的紫阁寺内发现的,一起收藏于长干寺。清咸丰年间寺及舍利塔皆毁,后因建筑施工而发现了石函,移置于法源寺供奉,但可惜不久后即被盗,此后舍利杳无音讯。
第五进院落大悲坛又称观音殿,面阔5间,殿后接抱厦1间。殿前对联为乾隆皇帝撰文手书,题为“华雨静飘空色外,心珠常印摩尼中”。
该殿供奉的都是观音像,形态各异,共有7尊。殿正中是3尊明代的木胎干漆制的大士像,中间为圣观音,左为十八臂的准提观音,右为自在观音。在殿的左右两侧还各有两尊,左侧是送子观音与众宝观音,右侧是绿度母与千手千眼观音。
就陈设观音的数量上看,与常说的七观音相吻合,但无论是密宗六观音,还是天台宗的六观音,均与之不符,可见这些塑像可能并非一组,而是后世组合在一起的,既有六观音中形象,又有三十三观音中的形象,还有藏传佛教的绿度母形象,构成复杂。
殿内陈列着唐代至清代的各种佛经善本,并有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藏文和傣文的佛经。在大悲坛内还陈列着清乾隆年间制作的3座珐琅塔,高2.4米,精美细致。
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我国最早的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齐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木雕罗汉、元钢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珍贵文物。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
最后的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阁内珍藏着是、清时期所刻藏经。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到我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7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藏经阁内藏有一尊北京内城最大的卧佛像,长7.4米,是原先卧佛寺中供奉的佛像,后辗转到此。
在法源寺内,除了建筑,就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清代的法源寺就以其花木见胜,誉满京都。寺内种植的牡丹达百余种,每当花开时,万紫千红,十分艳丽。
丁香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暴马丁香是我国西部的佛教圣树,被称为“西海菩提树”。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但我国西部的气候不适于菩提树生长,因此,西部的佛教信徒就把形似菩提的暴马丁香作为菩提树。
法源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这里的丁香号称“香雪海”。每到春末夏初,丁香盛开,芬芳浓郁,极负盛名。曾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另据记载,位于藏经楼前的两株西府海棠为乾隆皇帝亲手所植。韦驮殿边的那株粗大的白皮松据说为唐代种植,又称“唐松”,其后虽有枯萎,至宋代又发新枝,一直守卫着古刹,见证着世事的无常,佛法的兴衰。
每岁春季花开,寺僧必备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渐渐形成了“丁香诗会”。诗会始于明代,至清代极盛,清代大儒纪晓岚、洪亮吉、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法源寺留下过诗句。
法源寺历经千年,一直香火鼎盛,每逢佛教节日和初一、十五都会举行佛事活动,或应施主要求举办放生法会等,法会均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进行,多为放生鸟雀和鱼龟,并有功德刊印的佛教书籍免费奉赠结缘之人,法源寺确确实实堪为崇佛之人所敬仰之地、法海之源。
[旁注]
幽州 又称燕州,我国历史古地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部的一些地域。其南面是冀州在河北省南部,西面是并州在山西省东部、北部,北面和东面则是长城以外,如辽东、平州和营州。
道场 原指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处,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我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的道场。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
刘伯温(1311年~1375年)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王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
济公(1148年~1209)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赏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律宗 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因着重研习毗奈耶及传持佛教戒律、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为唐朝高僧道宣所创,因其理论依据《四分律》,也称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后在终南山修行,律宗也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布袋和尚 传说中,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原型是五代时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他身材矮胖、满脸欢喜,常持一布袋乞食,并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文殊菩萨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
普贤菩萨 曾译遍吉菩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许多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
翁方钢(1733年~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人,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考证,善鉴定碑帖。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学欧阳询,隶书取法《史晨》、《韩仁》诸碑,为清代“翁刘梁王”四大书法家之一。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唐代高僧,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曾到达印度,带回经书657部,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20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魂瓶 又称“谷仓罐”、“堆塑罐”。它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魂瓶是一种“冥器”。在摈弃魂瓶等冥器中的迷信思想同时,也要发觉他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罗汉 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汉传佛教部派沙门四果的第四果,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八正道,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
[阅读链接]
《北京法源寺》,是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志士为我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作者宣称此作品被提名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法源寺》于2000年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噪,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由此,北京法源寺声名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