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经商干才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又叫范少伯、陶朱公、鸱夷子皮。生于春秋时期的宛地,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

他不仅帮助勾践灭吴,还经商成为巨富。可以说是忠以为国,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越王勾践大败。

范蠡就是在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的。

范蠡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的断言,建议勾践放下尊严,亲自为吴王服务,以便慢慢图谋转机。范蠡被勾践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3三年。3年后归国,范蠡开始拟定兴越灭吴的计划。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范蠡首先决定以美女麻痹吴王。他亲自跋山涉水,访到巾帼奇女西施,把她献给吴王,从而完成了灭吴战略的第一步。

范蠡灭吴战略的第二步,是加强越国的军队建设。他的军事宗旨是:

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20余年,苦身戮力,终于灭吴,成就了越王霸业。当上了霸主的越王勾践,拜灭吴功臣范蠡为上将军。

范蠡很了解勾践,知道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人。经过深思熟虑,范蠡还是决定离开。

于是,他给另一个灭吴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

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

留下这封信后,范蠡离开了越国。文种不信范蠡的话,最后终成勾践的剑下之鬼。当然这是题外话。

范蠡离开越国后到了齐国,他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却归还了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他的乡邻,再次隐去。

范蠡来到陶地,看到此地为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万万。

范蠡发了大财,却把金钱看得很淡薄。

有一次,他的次子因杀人被楚国囚禁,他就派长子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前去探视。

尽管他后来得知次子已经被杀,但还是告诉长子把整车黄金分给楚国百姓。他还把钱财都分散给陶地的穷人和朋友。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

范蠡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实业家,他在实践当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认为:

谷物价格太贱则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受损害不努力生产,农田就会荒废。

谷物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

谷价如果低至20就会损害农民,谷价如高至90就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

如能这样平抑物价,关卡、市场都不匮乏,这是治理国家的办法。

范蠡的理财思想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范蠡试图通过调整价格促进生产和流通,这都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范蠡不愧是我国古代治国理财的杰出人物。

[旁注]

上大夫:先秦官名,始于战国时期。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后世遂以大夫作为一般任官职的称谓。

阖闾:(?~公元前496年),姓姬名光。始袓为周文王伯父太伯、仲雍之后裔。吴国国君。阖闾执政时国势日益强盛。后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河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之郢都,逼得楚昭王出逃。

勾践 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生卒年不详。大禹的后代。春秋末越国国君,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夫差(?~公元前473年),又称吴王夫差。阖庐之子。春秋吴国末代国君。曾经打败越国、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夺得霸主地位。后被越国所灭,夫差羞愧难当,自刎而死。

文种(?~公元前472年),也称作文仲,字会、少禽,春秋末期楚之郢,即今湖北江陵附近人。越王勾践的谋臣。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中立下赫赫功劳,但他自觉功高,为勾践所不容,最后受赐剑自刎而死。

[阅读链接]

西施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蠡湖之名,就是民国时无锡人根据范蠡和西施的传说而改名的。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的内湖。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与西施曾在此逗留。

相传范蠡曾在蠡湖泛舟养鱼并著《养鱼经》一书。本书现存共400余字,以问答形式记载了鱼池构以及密养、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是我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