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两代周王的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周公旦,也称叔旦,谥“文公”。他是周代周文王的儿子,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他制订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周公自幼为人诚实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艺。在周文王之时,周族在岐山附近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继承父位,继续进行消灭商汤的事业。

周族与商朝军队经过“牧野之战”,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周武王褒封了一些功臣,使天下逐渐得以稳固。

在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和灭商之后,周公一直是周武王的得力助手。由于他过度劳累,周武王在消灭商朝后的第二年便生了病。

有一次,周武王忧虑天下尚未安定,结果一夜没有睡。周公得知后,急忙赶到周武王那里。周武王觉得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便托付后事,将一些想法告诉了周公。

周朝当时还未完成统一,周武王想让自己的子嗣完成统一大业,但是他的儿子姬诵还很年少,不能担负起这个重任。所以在两人交谈时,周武王希望让周公在自己去世后继承王位。

周公听说要让自己继承王位,他非常惊恐,就哭着作揖,既感激又害怕,连忙说自己不能这么做。

周公认为,由于周朝刚创下基业,政局还不稳定,姬诵年幼无知,还没有治理国家能力,如果想巩固新生政权,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君主。所以周公只想暂时代替姬诵打理国事等,姬诵长大再主动交出权位。

就这样,周武王的儿子姬诵被立为了太子,由周公负责培养和教育。在周武王去世的当年秋天,周公为年仅13岁的姬诵举行了加冠礼,以示姬诵已经长大成人,让他登基,被称为周成王。

此时周公领导百官,担负起了安定天下和巩固周朝统治的重任。周公辅佐周成王,处理政事,这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对于稳定人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尽管周公兢兢业业地辅佐周成王,却有人怀疑周公的动机不纯。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等人制造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时隔不久,管叔和蔡叔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叛乱,阴谋夺取政权。周成王便命周公率兵镇压叛乱。周公领兵很快就讨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发动的反叛。

周成王迁都洛邑后,周公就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著名的“制礼作乐”。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公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从其中可以看出周公全面总结了夏朝和商朝的统治经验,才详细制订了适合周朝的各种政策。周公曾先后发布了《康诰》、《酒诰》、《梓材》文告。

《康诰》的目的是安定原商朝的人民,其内容主要是“明德慎罚”。周文王因为“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才有了天下。

“明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罚”就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商朝法制的合理成分。

《康诰》规定,刑罚不可滥用,有的案情要考虑五六天,或者10多天才能够判定。至于杀人越货或“不孝不友”的要“刑兹无赦”。

文告中反复强调“康民”、“保民”、“裕民”和“庶民”等。文告反复告诫为官者要勤勉从事,不可贪图安逸。并说“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明德慎罚”才有天命。还说“明德慎罚”也不是一切照旧,而是参酌商法,推行周法,使原商朝的人“做新民”。

《酒诰》是针对原商朝人们饮酒成风而发布的。酿酒要用去大量粮食,这种饮酒风习在以农业为主的周朝看来简直无法容忍。

周公并非完全禁酒,他规定在有祭祀庆典的时候还是可以喝一点的。但是群饮是不行的,不可放过,要全部捉来“以归于周”,或“予其杀”。

“予其杀”是将要被杀,但是未必杀;“归于周”是指不要给原商朝人们有滥杀的印象。这其实同“保民”或“安民”是一致的。

文告强调要引导原商朝人民去多种庄稼,也可以从事养殖或经商。

《梓材》规定人们之间不要相互残害或相互虐待,要敬重鳏寡孤独,社会自然就会出现安定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要像农民那样勤除草和勤整地,在贵在坚持。总之,勤用明德和保民,才能“万年惟王”。

三篇文告贯穿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安定原商朝的人民,不给他们滥杀或虐待的形象。同时反复强调处罚要慎重,要依法从事。至于改造酗酒陋习,也要求一是限制;二是引导;三是区别对待。

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还制订了礼乐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等。

在商朝的时候,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很不固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

周公还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以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礼乐制度”。

周公制礼作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周朝的统治完全走向了正轨,而且对周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和“勤政尚贤”等思想,成为了后来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

周公辅政7年后,周王朝的统治已经稳固下来。此时,周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完全可以独立处理政务了。周公担心成王年轻气盛,治国时难免犯错误,于是写文章以劝谏成王。

后来,周公在恰当的时候还政于成王了。周成王继位第七年,也就是周公归政之年的岁末,周成王在洛邑举行了分封周公后代的仪式。将周公的儿子伯禽封到泰山旁边,建立了鲁国,周公也就成了鲁国的开国君主。

周公归政成王之后,他依然极受尊敬,周成王经常去泰山看望周公。

周公大约60岁时在封地去世。在周公病危时,他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周朝的都城,以表示不愿离开成王。周公去世后,周成王很伤心,特许鲁国在祭祀周公时演奏周朝的“天子礼乐”,以示对周公的最大尊敬。

周公不仅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此外对《易经》创作也有巨大贡献。他还受后来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后来儒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后世儒家将周公与孔子并称。

[旁注]

牧野之战:又称“周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子嗣:可以叫做“第一皇位继承人”,因为我国在古代社会只有男子继承皇位,如果皇帝没有子嗣,则从近亲皇族中选拔直系近亲的子女过继,则视为子嗣。

加冠礼:也称弱冠礼。古代男子到了20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贵宾为青年加冠3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一个与德行相当的“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畿服:周代人将王都以外的地区,按其与王朝的关系以及离王都的远近划分为几个大区域的一种制度。周代称王朝职官为内服,诸侯等为外服。服即服侍于王之意。

嫡长子:特指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长子。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

庶子:古称妾所生之子。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庶子的地位,较嫡子为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卿大夫: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国君进行统治,并对国君有纳贡、赋予服役的义务。

洛邑:在河南省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的国都,也称成周。周武王灭商后,在营建镐京的同时,在河南营建洛邑,历史上称为宗周和成周。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春秋时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对我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的重大意识形态,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姓姬名昌,又称周侯、西伯。生于西岐。他在位期间,经济发展,社会昌明,为后来周武王灭商打下了基础。

周武王(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姓姬名发。周文王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伯禽 周公长子,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也称禽父,是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伯禽坚持以周礼治国,在位46年,鲁国的政治经济都出现了新局面,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被后世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阅读链接]

周武王消灭商朝后,有人主张将商朝连人带物都毁掉。周武王问周公。

周公说:“让商朝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商朝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

周公这种给商朝人以生路和就地安置与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周武王的赞许。周武王就命令释放被囚禁的商朝贵族与官员。还修整商王室的故居,并且设立标志。

这一切措施都表明周武王反商纣之道而行之,还给受商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就大力争取了原商朝的人,使得周朝很快就安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