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革新的商鞅

商鞅(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又称卫鞅、公孙鞅。生于战国时期的卫国,即今河南省安阳市黄梁庄镇一带。战国时期政治家和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加强,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是卫国王室中人,年轻时就喜欢钻研以法治国的学问,但因为是庶出身份,一直未得到重用。

后来,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后,宣布了一道命令: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大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就到了秦国,并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孝公还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就全由左庶长来决定。”

公元前356年,商鞅实行了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颁布法律,制订连坐法。

商鞅把李悝制订的《法经》带到秦国,加以公布实行。并把“法”改为“律”,增加了连坐法,从而把秦献公时实行的什伍制变成相互监督纠发的连坐制。

二是奖励军功。

商鞅规定国家的爵位按将士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计算。斩得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如升至第十级“五大夫”时,赏赐给300户人家的税地。爵位在五大夫以上,除享有600户人家的租税供他食用外,还有权收养宾客。

同时规定,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即不能靠出身就获得爵位,享受特权。这就严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三是发展农业生产。

商鞅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就要出加倍的赋税和劳役,以巩固和发展封建生产关系。把大家庭分割成小家庭,成为户头的成年男子就不能再在大家庭的掩护下,游手好闲。

另外,商鞅招徕地少人多的韩、赵、魏三国百姓来秦国垦荒,为此他制订优待“徕民”的政策。

四是建立郡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以加强中央集权。商鞅的第一次变法,使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由于第一次变法的成功,商鞅由左庶长升为大良造。

公元前350年,商鞅实行了第二次改革。这次变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废井田,开阡陌。

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是建立县的组织。

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是迁都咸阳。

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秦国通过商鞅的两次变法,变得越来越富强了。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商鞅不仅有突出的政治才干,还在军事上进行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严肃军纪,实行什伍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的响应。通过变法,不仅培养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还用法律的形式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变法措施,对后来秦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策影响深远。

[旁注]

庶出: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姬妾或者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无论表现在家族、社会还是死后的待遇上,姬妾的地位与正妻、平妻、侧妻有云泥之隔。清朝以后该制度渐渐不复存在。

左庶长:爵位名。秦、汉20等爵的第十级。左庶长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实权也是最重要的军政大臣。在秦国的两个庶长中,左庶长为首,右庶长次之。商鞅曾担任左庶长职务。

大良造:又称大上造。秦孝公时为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秦惠周文王之后为爵名,位列20等军功爵制第十六位。秦国一些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获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

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嬴姓,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秦国国君。在位23年。谥号“孝”。在位期间,重用商鞅实行变法,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李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也称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魏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阅读链接]

商鞅在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就先在城门竖了一根3丈高的木头,说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者就赏给10两金子。

大伙儿你互相瞧瞧,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把赏金提到50两,仍旧没人敢去扛。

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下了决心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黄金,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来,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