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谋士范文程

范文程(1597~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生于辽东沈阳卫,即今辽宁沈阳。隶属满洲镶黄旗。谥号“文肃”。清朝开国宰辅之一,是有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他一生侍奉清朝4代皇帝,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

范文程出身名门,自小喜欢读书,才思敏捷,擅长谋略。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时,他自愿投效,但未受重用。皇太极继位后,发现他的才智并委以重任,使之成为其主要谋士之一。从此,范文程开始了他辅佐清朝4代皇帝的谋略生涯。

1629年冬,皇太极亲率大军,由龙井关、洪山口越过长城,直通北京,遭到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的坚决抵抗,双方激战至北京城郊,相持不下。清军久攻不下,伤亡越来越多,粮秣补给日益困难,一筹莫展。

此刻,范文程向皇太极献反间计。当时后金军俘获两个明朝太监,皇太极先密令部将故意议论与袁崇焕有密约,使被关押的太监得以偷听;然后又令后金军放走一个太监,使其返回明廷报告崇祯皇帝。

一向猜忌而多疑的崇祯帝果真误信袁崇焕与清军有密约,随将袁崇焕从前方召回逮捕下狱,不久即处死。

祖大寿闻之大为惊骇,顾不上当面清军,慌忙带自己手下兵将逃归锦州。

就这样,范文程的一条反间计,不仅为皇太极除掉了一个战场不能战胜的宿敌,反而使明军自己让开了一条通道,使清军得以从容退出关外。由此,明清的军事对抗,骤间产生了不利于明朝的转化。

1632年,皇太极率满洲八旗和蒙古各部兵马穿越兴安岭,远征察哈尔。不料,林丹汗得知情报后,采取坚壁清野,驱富民及牲畜,渡过黄河,丢下一座空城。

待皇太极率数万大军疲惫不堪赶到归化,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时,已是人走城空,无吃无喝,一片狼烟。早已人疲马困、粮秣告罄的清军每日都有士卒饥渴而死。数万人马只得靠猎取黄羊为食。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若从原路返回,因沿途地薄民穷,将士无所得,部队无所食,千里兴师,徒劳而返,必将名利俱失。但若兵马深入明境,抢劫一番,却又苦于师出无名,不敢贸然行事,真是计无所出。

于是皇太极让范文程等献计。

范文程认为,唯有深入,方为上策,但必须以“议和”来当幌子。他进而解释道:“可先写信与明朝近边地方官员,要求议和,并限住日期,立候结局,谅南朝皇帝,人多嘴多,近边官员也不敢担当,届时便可借为口实,为所欲为。”

皇太极如茅塞顿开,立即采纳了他的计谋。一方面致书明大同、阳和、宣府等地官员,要求议和,并以10日为限;另一方面挥师直奔宣府、张家口,沿路纵兵掠民,满载而返。

结果,正如范文程所预料的那样,直至清军劫掠而去,“议和”的协定尚未及回复上报。

1642年,明朝大将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皇太极爱才,欲招降为其效力。派诸多人前去劝降,但洪承畴誓死不降,骂不绝口,令众人无可奈何。

于是,皇太极又派范文程前去试试。

范文程见到洪承畴,一句不提投降之事,只与洪承畴天南海北、谈古道今地闲聊。其间,房梁上有积尘溅落在洪承畴的衣襟上,洪承畴好几次用手轻轻弹掉。

这个下意识的小动作,一般人谁也不会留意的,但范文程敏锐地观察到后,露出了宽慰的自信。他向皇太极献计:“洪承畴根本不想死,他对身上穿的破衣服都能爱惜,何况自己的身家性命!”他鼓励皇太极不要灰心,只要耐心地等待和劝说,洪承畴定会被说降的。

果不其然,经过范文程等人耐心而巧妙的游说,一向信誓旦旦,要以死报国的洪承畴终于投降了。

1644年,清王朝拟再度伐明,但对这次出征要达到什么战略目标并不明确,对是否入关也犹豫不决。

正在举棋不定时,范文程提出:“明朝覆亡,已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秦朝的灭亡一样。现在机会难得,稍纵即逝,要当机立断,果敢地挥军入关,挺进中原抢夺明朝天下。”

以往清军也曾数度入关,但主要是为了掠夺。上至将帅,下至兵卒,烧杀掳掠,无所不为。但对此次入关,范文程特别强调,要一改昔日掳杀传统,必须申严纪律、秋毫勿犯,以使中原地区百姓,向风归顺。

同年4月底,清军进军北京。当得知崇祯皇帝已缢的消息后,为了迅速稳定政局,安抚民心,范文程建议采取以下政举和措施:

宣布为崇祯帝发丧3日;起草檄文,自称为“义师”,打出为大明臣民“复君父仇”的旗号,把矛头转向李自成等农民军,这不仅为清军入京找到了堂皇的借口,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明军民的抵抗;各衙门官员俱照录用,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官员同满官一体办事等。

由于范文程采取了恰当的对策,为清政权在北京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越发显出范文程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超乎群雄的显赫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树大招风”。随着范文程地位的上升,声望过隆,引起了清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贵族官员的忌妒和不满。一向好独秉大权的多尔衮也在许多政策及用人等问题上与范文程发生分歧。

1645年8月,多尔衮以国家事务各有专属,范文程素有疾病,不宜过劳等借口,开始限制和削弱他的权力。随后,又因甘肃巡抚黄图安呈请终养问题,范文程被多尔衮以擅自辅政为由,下法司勘问。

虽然这次没有罢他的官,但范文程已深知自己的处境和今后该怎样处理与多尔衮的微妙关系了。他处处小心从事,既不使自己冒尖,更不干出风头、授人以柄之事,免遭不测。

1648年3月,独断专行的多尔衮由于贵族内部权力争斗的需要,并毙了肃清王豪格。

在此前后,多尔衮曾多次命其亲信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删改太祖实录。范文程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处理不好将殃及安危,但他又不能违命不从。遂托词养病,闭门不出,采取软拖的办法,以免遗患未来。

1650年,多尔衮病死。翌年初,多尔衮被指控生前有谋逆行为,依附多尔衮的刚林、祁充格等人,被控犯有“妄改太祖实录”之罪而被杀。范文程虽也参与此事,但因既非多尔衮一党,又未留下把柄,仅被处以革职留任,不久又官复原职。

就这样,范文程不仅机智地避开了一场政治争斗,而且又很快地得到新主福临帝的信任和重用。至1652年,范文程官升至议政大臣,这是此前所有汉人从未得到过的宠遇。

1653年5月,福临为治理好国家,整顿朝纲,特请范文程研究治国安邦之道。范文程坦诚地说:“大凡行善合天者,必君明臣良,交相释回,始克荷天休而济国事。若人主愎谏自用,谁复进言?”

范文程的这番话,实际上是要福临以过去多尔衮重独专朝政而引发内部派斗为教训,要善纳群言,能听进不同意见,使君主的决策能顺乎民心民意,合乎潮流。

在此之后,范文程又提出了兴屯田,招抚流民;举人才,不论满汉新旧,不拘资格大小,不避亲疏恩怨等重要建议,多被采纳并实行。不仅如此,他还对朝中那些敢于直言不苟、秉公不阿的臣僚给以爱护。

1654年8月,范文程进升少保兼太子太保。但他此时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多次上书请求修养。福临不愿失去这样一位杰出谋士和得力助手,命他暂不到任,待病稍愈,立即前来就职。此外,福临还特别加封范文程太傅兼太子太师。

然而,明智而又深谋远虑的范文程,就此谢政隐退,安度晚年。1657年,福临又给范文程加官一级,并将他的画像收藏在皇宫之内。

1666年8月,范文程去世。后来,康熙帝玄烨亲笔书写的祠堂匾额说他有“元辅高风”。

[旁注]

满洲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军队。

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于明,松山之败后降清,既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他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被清政府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福临(1638年~1661年),爱新觉罗氏。满族。皇太极的第九子。在位18年。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的孝陵。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爱新觉罗氏。满族。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

皇太极(1592年~1643年),也称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爱新觉罗氏。满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温宽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他在位17年,其间整顿内政,对外开疆,是清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

崇祯皇帝(1611年~1644年),即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17年。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庙号思宗。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并六下罪己诏,但性格刚愎自用且多疑。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自缢于煤山,即景山。葬于十三陵思陵。

多尔衮(1612年~1650年),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后复睿亲王封号。

康熙帝玄烨(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氏。满族。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阅读链接]

清军进入北京时,多尔衮下令北京城内所有官员都搬出城,好让满洲贵族入住。

当时明朝官员中有个德国科学家叫汤若望,他一听多尔衮让搬出北京,就写了一封信求人转交给多尔衮,阐述了自己的苦衷。

多尔衮却把这封信扔了,结果叫范文程拣到了。范文程是文人,一拿到信就找多尔衮,说汤若望是个人才,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非常高,而大清正需要这种人。正是由于范文程重视人才,保护人才,汤若望才得以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