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史称管子。生于春秋时期的颍上,即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周穆王之后代,谥号“敬仲”,故又称管敬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凭借自己的才能,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

齐襄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国内矛盾非常尖锐。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发生变乱。于是,他和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拥戴公子小白登上了国君之位。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做了国君后,任用管仲为相,并经常向管仲请教国家大事。管仲决心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齐桓公向管仲请教富国、足民、强兵的策略。

管仲回答说:“要想使国家安定富强,必须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为国家出力。”

齐桓公问道:“百姓富足了,兵甲不足怎么办?”

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士兵的战斗力强,就能以一当十。”

桓公又问:“兵强了,财力不足怎么办?”

管仲说:“开发盐业、发展渔业、发展商业以此增加财源,从中收税。这样,军队的费用也可以解决了。”

桓公听了非常兴奋,又问:“兵强、民足、国富,是否就可以争霸天下了?”

管仲严肃地说:“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大事,要制订具体的计划。目前是让百姓休养,让国家富强安定,否则难以实现称霸目的。”

齐桓公对管仲的一套富国强兵、治国称霸的道理十分欣赏。

管仲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他改革的重点在经济方面。首先调整分配关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他提出按照土地的肥瘠、产量的多寡征税。这种办法使赋税征收很合理,农民也易于接受,也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

管仲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工商业,使两者并举。他利用齐国处在东海之滨的便利条件,发展渔业、盐业,开发山川、林泽,鼓励老百姓放手生产。这些措施使齐国经济繁荣起来。

经过管仲的大力改革,齐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繁荣安定的局面,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齐国国力增强的时候,当时的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兵在中原与各诸侯混战,周朝的北方边境也遭到外族袭扰,原本安定的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管仲和齐桓公根据这一形势,一是决定打出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这面旗帜,以号召其他诸侯国;二是主张抵御周朝边境的夷狄入侵,阻止周边各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进攻,以博得中原各国的拥护。

这两项措施,使得齐国动用武力出师征讨,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公元前684年冬,齐国首先灭掉西邻的小国郯。其后不久,在管仲建议下,齐国又与宋、陈、蔡、邾等国在北杏会盟,商纣平定宋国的内乱。

齐国的武力征讨和会盟大见成效。其他各个诸侯国看到齐国逐渐强大,纷纷表示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向齐国屈服。

公元前667年冬,齐桓公又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国君在宋国的豳地会盟,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进了这次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召伯参加,并赐齐桓公以侯爵。至此,齐桓公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此后,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又多次大会诸侯。据史料记载,齐桓公前后会盟诸侯达11次之多,人们常说“九合诸侯”,只不过是说会盟次数多。由此可见齐国在当时是多么强大。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中原华夏族免于南蛮、北狄的侵扰,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家才能。

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霸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以后事:“众臣中谁可以任丞相呢?”

管仲说:“了解大臣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国君。”

桓公问:“易牙怎么样?”

管仲说:“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去迎合国君,不可以任相职。”

桓公问:“开方怎么样?”

管仲说:“开方背叛自己的亲人迎合国君,难以亲近。”

桓公又问:“竖刁怎么样?”

管仲说:“竖刁阉割自己迎合国君,难以亲信。”

但在管仲死后,齐桓公把管仲的忠告置于脑后,最终重用了这几个人。果然就像管仲说的那样,这三人总揽齐国大权,相互勾结,两年后齐桓公也被他们害死。齐桓公和管仲一死,齐国的霸业也就骤然衰落了。

管仲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他又是一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留传于世的《管子》,就是后人根据管仲的思想、言论总结出来的。他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有些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旁注]

赋税: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我国古代最初的赋税是统治者向下属征取土产、劳役和其他实物。稍后渐变为按丁口征收军役及军需品,称为“赋”;按土地及工商经营征收财物称为“税”。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古代常用来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泛指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南蛮: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先秦时期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

齐桓公(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4年),姒姓,鲍氏,也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颍上人,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推荐管仲做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阅读链接]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时,每次赚了钱,鲍叔牙总是少分给自己,多分给管仲。管仲3次参加战斗都没有打过胜仗,鲍叔牙就向讥笑管仲的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但鲍叔牙认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管仲晚年曾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