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发展——完善成制

我国印章与碑石篆刻,从秦至唐的约100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文字,为印章与碑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我国古代篆刻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秦代的印章制度及石刻,直接影响了汉代,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以前更为丰富,而鸟虫书入印,使印章的装饰性更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外,碑石篆刻达到了空前高度。隋唐时期不仅形成了与秦汉印迥异的“隋唐体系”,而且在碑刻书法艺术方面,更是达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文学艺术高峰。

秦代的玺印与刻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的文字规范化措施,命丞相李斯等人整理制定一种统一使用的文字。

为了废除不与秦文相合的文字,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以小篆而成,颁布天下。李斯等人进行的文字统一工作,避免了春秋战国文字诡奇繁杂的局面。

小篆体式方中寓圆,形体方正,稳健朴拙。秦印即以小篆作为入印文字,自此以后,至今2000多年一直为治印者沿用下来。

秦王朝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用印制度。官印作为秦王朝行使职权的一种凭证,从中央到地方郡县乡亭的各级官吏,都授予官职印。

在这些官印制作颁发之后,专设有少府属官“符节令丞”掌管玺印事务。印制度非常严格,私刻、盗用官印都是犯罪行为,将受到严厉处罚。

秦代用印制度开始规定,天子的印称“玺”,用玉做成,臣下用印只能称“印”。据《汉旧仪》卷上记载“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说明秦代官印的等级区别是很严格的。

秦代在印章的形制上也有较大的改变。秦代的官印比较统一,一般采用方形,大小一般为2.5厘米左右见方。大多是鼻钮印章的设计。布局为“田”字格,每格一字。官位较低的官员用印,只有“田”字格官印的一半,当时称之为“半通印”,它的布局为“日”字格。可见秦代官印在尺寸大小有严格的规定,也显示了森严的等级。

秦代的私印,大小基本上与“半通印”差不多,也加界格。但私印的表现手法较官印要丰富,形状有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以长方形的“半通印”居多。方形印较小,约在2厘米以内见方;也有椭圆形、圆形等形状。

秦代私印基本为白文凿印,铸印较少。除姓名印外,还有吉语印、肖形印,避邪印用于佩戴也很盛行。

秦代篆刻比先秦时期篆刻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更趋向成熟,具有典雅而灵动、平整而率意的艺术效果,至今依然为众多的篆刻家所模仿。

秦印篆刻艺术不仅表现在文字的规范,章法的整齐划一,而且从中透露出书写的自由性和整体布白的灵活多变,赋予印章艺术新的艺术情趣。

比如秦代官印的苍古威严,整齐而不呆板;私印的苍润秀丽,自然随意。有些印章粗看凿刻草率,蓬头乱服,细品却刀法娴熟,情趣洋溢。

作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代刻石中的小篆文字,在秦代书法乃至我国石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事实上,铭刻文字的主流变为刻石的重要转折,正是起于秦始皇东巡纪功石刻。

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曾有数次东巡,在东巡中为了颂扬其功德并以昭明天下,曾在泰山、绎山、琅琊台、会稽等多处刻石。这些刻石,均以标准而规范的小篆写成,字形之大为秦以前历史上所未有。

比如,公元前219年,李斯在秦始皇东巡所至,为之书写刻石文字,命刻工刻有《泰山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它们的影响十分深远,后世用以碑额、墓盖等庄重场合的篆书,均受到这种小篆书风的影响。

秦代刻石字体呈长方,上密下疏,大小划一,行距相等,笔画粗细一致。同样两个字可以如出一辙,其结构严谨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并且把我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引向了规范有序的创作道路。其用笔瘦劲圆畅,委婉中见刚劲,具有端庄典雅之美。从中可窥当时的高级刻手工艺手段十分精良。

秦代这些刻石作品,既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标准范例,又是秦代小篆书法的优秀代表,充分体现了象征秦帝国威严的博大气象。

秦代石刻开辟了铭刻文字的新纪元,为汉代碑刻文字做好了铺垫,从而在其身后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源远流长的石刻书法艺术体系。

总之,秦代所确立的印章制度,小篆文字式样的形成,以及前所未有的石刻作品,起到了印章发展史和石刻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为汉印的进一步发展和汉代碑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旁注]

李斯 (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即现在的河南上蔡。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秦王赢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他积极参与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工作。李斯“大一统”“中央集权”等政治主张的实施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车府令 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秦代赵高曾任“中车府令”。有学者认为:诸书均称秦官为“车府令”,而赵高独称“中车府令”,却能自由进出宫廷,故而在车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称作“中车府令”。中车府应与中厩一样,同属皇后宫官系统。中厩,或以管马为主;中车府,或以管车为主。

少府 秦和两汉均设少府。少府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分支机构掌管各项事宜。驻京师的少府有丞六人,可考者有少府铜丞,西汉前期曾掌管铸钱。有少府狱丞,似主管诏狱。西汉时诸侯王也设有少府,郡守亦设有少府。在东汉仍为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

绎山 位于今山东邹城东南,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为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有《峄山刻石》。

会稽 古地名,故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会稽郡南部属地,今绍兴的“大越”,将其改名为山阴。

[阅读链接]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曾分别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0年三次大规模巡视沿海地区,除宣扬他统一四海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求取长生不老药,借助药物使自己长生不老。

在第三次东巡时,秦始皇等人乘船至莱州湾西岸,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病故于沙丘平台,即现在的河北平乡境内,年仅53岁,至死也未能吃到他认为存在的长生不老药。传说徐福送走秦始皇以后,带领着童男女和五谷百工入海求仙,随后东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