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夏的官印和私印

辽金夏印章受到中原印章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印章艺术,成为了我国印章艺术史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辽国是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国官印制度分辽官与汉官两大系统。辽官称北面官,汉官称南面官,辽官是契丹自立的特殊制度,汉官则是入关内以后仿唐、宋制度而设的。在北面官之中又有北面南面之分,北面掌官卫、部族、属国之事,南面掌境内汉人州县之事。

辽代节度使官职是当时最高级别武官的官职名。“军”为辽时军队最大编制单位,其统帅为“节度使”总揽一个地区的军、民、财政。

节度使官印有“启圣军节度使”、“清安军节度使之印”等,都是覆斗型铜印,狮纽,长6厘米,宽10厘米。这些官印是典型的辽节度使官印,但应为节度使司衙门官印,类似现代单位公章,而非私印。

掌管染造之类的官印如“安州绫锦记”,印面长5.7厘米,宽5.4厘米,厚0.7厘米,通高2.8厘米,铜质,无款。安州当时属东京道绫绵院,是专掌禁中及皇家的婚娶衣着之绫锦制作,属少府监。同属少府监还有染院、裁造院、文乡院等81处。

另外,辽代的玉质印宝,已采用了巴林石。巴林石在辽代被称彩玉或软玉。辽皇都上京城的所在地在后来的巴林左旗,巴林左旗博物馆就收藏刻有辽文的两方印,印文为“大辽”等内容。其印材经考证为巴林石石质。巴林石成为印材,在辽代的官私印中早已有之,尤其私印中较多。巴林石中的鸡血石不仅成为印材,还用细粉和别的材料混用之作为印泥等。

辽国私印有“佛法僧印”,印面5.4厘米见方,铜质。此印于1971年在内蒙赤峰境内辽高州城出土。印文排列较常见辽印为奇“佛”、“所”两字特短,“僧”字“人”旁特窄。此外还有“夹”、“周”、“圣”等私印,具有民族特色。

金代是我国东北的女真族人完颜阿骨打建立的一个王朝。金初曾创女真文,偶有用契丹文篆体的印,背款多为汉文,也有刻女真文的,均为大定年款。

金代官印也反映了当时的行政制度及官员职能。如“尚书户部之印”,印面7厘米,矩形直柄。1985年夏出土于山西河曲城东南1公里处。金代尚书省总揽政务,户部为尚书省下“六部”之一,掌户口田赋之政。

再如“上京路万户洪字号印”,印面6.5厘米正方,通高4厘米,铜质直柄钮。“上京路”治所是金代的会宁府,即后来的黑龙江阿城南部。辖境约今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一带。“万户”是金代官名。

又如“规运柴炭监记”,宽4.2厘米,长4.3厘米,背有“正大二年五月”“行宫礼部造”。前侧有刻款不清。此印为当时监官之一,管理规筹柴炭之事。

此外还有税务官印、领军将帅名号印,以及金代军中管理具体公务的职印等。如“登州军器库印”,印面5厘米见方,厚1.6厘米,通高5厘米,铜印,弧状板钮。登州始置于唐,宋、金、元、明各代均保留此建置。此印是登州管理军用器材仓库之官印。

金代私印也有出土,如1973年在山西大同城西约1公里处,发掘金代玉虚观道士阎德源墓时,出土牛角印五方,盛于方盒内。

西夏是羌人中的党项族人元昊建立的政权。元昊不仅是西夏开国者,也是一个有才艺的文人,通晓汉字。因此他在建都银川以后,曾仿中原字体,制西夏文,行于国中。《宋史》、《金史》中均有《夏国传》,传世古印中可见其官私印的遗存。

西夏官印的特点是用其国书的篆体以两字为多,亦有四字或六字者。其印面方形圆角,白文有边,印背一般右边记年款,左边是印人的名字。印钮台矩形多上大下小有穿。多铸铜。

比如“首领”,印面5.2厘米,通高2.7厘米。“首领”二字篆书变化多端,有正体、反体、变体、倒体等。此印正体印背右边为“正德八年”。“正德”是西夏第四代皇帝崇乾顺的年号。另一方为变体“首领”。“首领”在西夏文中指各级地方官以及各地驻军将领。在汉文献中如《夏国传》等有称“首领”为“酋首”、“酋长”等。

西夏六字官印比四字官印略大,印面多为6厘米至7.5厘米见方。篆文与四字官印略同,属专印类。

比如“静洲粮官专印”,“静州”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南部。“粮官”指粮道、粮台即静州管理漕运、调发粮饷的地方官。

再如“绥州马官专印”,6.3厘米见方,无款。“绥州”为西夏州县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绥德境内。“马官”是西夏仿唐、宋而设的地方官,中央设群牧司,地方设马官,属监牧之官,宋时称“官马”亦“马官”。

又如“嵬名礼史部专印”,此印较大,印面7.5厘米见方。“嵬名”为西夏皇姓,即“皇宝”,亦即中央。“礼部”为官署名,可能是“史部”,亦为官署名。前则为中央典礼部,后则为掌文武官吏之选试、拟注、资任、迁叙、荫补、考课之政令等。

[旁注]

契丹族 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及我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古契丹有八部,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唐朝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辽朝。

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辽、金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时废除。

巴林石 隶属叶腊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金”之说。

鸡血石 是辰砂条带的地开石,其颜色比朱砂还鲜红。因为它的颜色像鸡血一样鲜红,所以人们俗称鸡血石。我国最早发现的鸡血石是浙江昌化玉岩山鸡血石。后来又发现了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境内的巴林鸡血石。

女真族 又写作女贞、女直等,是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管理我国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兼并。

女真文 即女真族文字。是我国古代活动于今华北和东北地区女真人记录自己语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权在12世纪前期入主中原地区前后创制颁行的官方文字,13世纪金亡于蒙古人之手后,仍在女真诸部中使用至15世纪中期。

契丹文 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是书写契丹语的两种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辽国灭亡后,契丹大字和小字都没有被完全解读出来。

道士 是我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黄冠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道士作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众,布道传教,为其宗教尽职尽力,同时圆满自己的修行。

党项族 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我国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后来,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和侵略而被兼并。

西夏文 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景宗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人创制。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使用,盛行了约两个世纪。

[阅读链接]

西夏建立者元昊通汉文。建国后与谟宁令野利仁荣,制成西夏文字12卷。夏国文书,规定一律用新制的夏国文字。1037年,设立国字院和汉字院。汉字只用于和宋王朝往来的文书,同时以西夏国字并列。对吐蕃、回鹘和张掖、交河等地各民族用西夏国字,同时附列各民族文字。

西夏文是依据汉字改制成的方体字。在西夏国统治的近200年中,一直行用。在夏国亡后,逐渐衰亡。西夏文字的创制,对西夏政权的确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