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碑刻

东汉之后,三国争战,社会经济生活受到重大创伤。魏晋时期碑刻处于低潮,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另一个高峰。

历代传留下来的三国碑刻较为少见,其中著名的《三体石经》颇值得一提。它由曹魏政权刻建于241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三体石经》刊刻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儒训,尊重儒教。此外,石经文字有校正文献内容与文字、书体之功用。碑文刻成后,全国各地文人学士纷纷前来校拓,对其时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28碑,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每一碑面刻有纵横线条为界格。一字三体直下书刻,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每碑行数各不相同。另有“品”字式,古文居上,篆、隶分列下方。“品”字式只见于《尚书》开头的两篇《尧典》与《皋陶谟》。另有古文一体残石,古文、篆书二体残石。

由于《三体石经》碑文不同于《熹平石经》仅用隶书一体,而是以古、篆、隶三种不同的字体写刻,因此在我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古文一体历来为人们所尊崇。

西晋建立以后,统一全国,对于树立碑表采取禁令,流传至今的碑刻也比较少。著名的晋碑主要有《孙夫人碑》、《爨宝子碑》等。

《孙夫人碑》全称《晋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孙氏碑》,又称《任城太守孙夫人孙氏碑》,隶书。此碑字体结构基本属方整,用笔以方峻为主兼含委婉圆转之笔,如碑额上“之”字尚带篆书遗意,“晋”、“孙”等字局部用笔婉丽圆通。由于大部分笔画横平竖直,遒劲峭拔,基本上沿习了汉隶风格。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并称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称“大爨”,后者则被称为“小爨”。

此碑书法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度高华,气魄雄强,奇姿尽现。此碑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

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因长期较为稳定的政治形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南京、丹阳一带留下的南朝陵墓石刻,标志着南朝石刻的辉煌成就。

南朝陵墓石刻,是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公侯们陵园树立的大型纪念石刻,包括神道碑、神道柱、神兽等,主要分布于南京、丹阳、句容、江宁等地,现在可见的地面遗迹31处,石刻近百件。

南朝帝王墓碑中,开始普遍使用龟趺。如南京甘家巷梁始兴郡王萧憺墓碑,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南朝碑刻。碑通高5.16米,龟趺雕刻简洁。碑首圆形,浮雕交龙,额题“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碑文楷书,2800余字,保存尚好,为南朝梁书家贝义渊所书,为南朝书法中的精品。

此外,南朝其他地区较为有名的碑刻有云南《爨龙颜碑》、镇江焦山《瘗鹤铭》等。

《爨龙颜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年间,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爨龙颜碑》词采富丽,文笔凝练,富于感情,反映出南朝知识分子爨道庆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就书法而言,笔力雄劲,结构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风,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由于书法精美,后世常有千里之外觅拓本学书者。

《瘗鹤铭》刻于南朝梁时的514年,是为葬鹤而撰写的一篇铭文。

《瘗鹤铭》整篇文章文风飘逸,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六朝气息。字体浑厚古朴,仿佛楷书又带着隶书和行书意趣,字形大小悬殊,一笔一画毫不拘束,仿佛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生命自由舒张。无论是书风还是记述习惯,都迥异于中国书法的传统。被认为是南碑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通碑,是“大字之祖”,成为“碑中之王”。

此碑的书法艺术是代表了南朝的时代风格,虽已是成熟的楷书,但仍能看出篆隶笔势的影子。其笔势富有骞举意趣,飞舞回旋如鹤翅高翔。此碑的书法精妙,使历代文人为之赞叹,亦是研究我国书法及碑刻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学习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范本。

南朝碑刻,大体由东晋至南朝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碑刻,也大多继承了东晋乃至前朝的风气,好书法的风尚仍不亚于东晋。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其喜爱书法。可是,南朝至齐末,仍承袭东晋禁碑的规定,当时曾有“南朝禁碑,至齐未驰”之说。

因南朝仍沿魏晋遗制,有禁碑之律,故造成书法流传帖多于碑。所以,一般来说南朝碑刻流传下来的很少,其留存于世并且数量极少的碑刻,不外乎为蒙朝廷特许而立,也有犯禁私刻的现象,所以尽管在禁碑的南朝300年间,所建立的碑刻亦不下数百种。

北朝中北魏王朝的建立及孝文帝改革,使遭到严重破坏的北方经济开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之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这时期南北碑刻书风已逐渐到全面的趋向统一。这充分说明了北朝碑刻书法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盖其民风质朴,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

北朝不像南朝禁止立碑,因此北朝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最多当推北魏,其次是东魏、西魏,立碑之风极为盛行。这时期的碑刻不但数量多,而且又都非常精美。这种碑刻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书法造诣上,都可以与东汉的隶书碑刻相媲美。

北朝的石刻,不只指具有碑的形式的一些石刻,而且还包括着北朝各种石刻在内,如墓志、塔铭、摩崖、造像题记、幢柱刻经等。所以,自北魏至北周,整个北朝时期内的石刻,可以说数以千计。

这些石刻,大多数出自民间无名书家之手,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尤其是楷书,到了北朝,形成了独具风貌,故人们称谓“魏碑”,也称谓“魏碑体”,开创了这一代的书风,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

北朝的碑刻很多,以造像记来说,当以龙门造像为最多,以二十品为精品,世称“龙门二十品”。其中的《孙秋生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四件字数多,书法水准高,被奉为《龙门四品》,字体方劲雄奇,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古朴醇雅,堪称造像题记的代表作。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北魏刻石。502年5月刻。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南壁。

《孙秋生造像记》用笔方整遒劲,峭拔劲挺;力量外拓;章法处理上行列也较为整齐,显得纵有行而横有列,虽字字独立,但并无刻板之感。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广父洛川刺史始半公造像记》,在洛阳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北魏孝文帝时的498年9月造毕。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

此造像铭记为阳文楷书,共10行,每行20字,而且有横峰笔直的棋子格划出方界,是北魏石刻中罕见的一种。清代学者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将此碑列为“能上品”,此为方笔魏碑的极则。其用笔方折峻整、棱角分明,起笔处折锋顿笔,收笔处顿笔藏锋,笔力浑厚,所有点画均宽厚肥壮而不呆板;结字伸缩有变,字势风骨凛凛,一派魁伟雄姿。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简称《杨大眼》,刻于北魏时期,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

《杨大眼造像记》即属于脱尽隶法、斜画紧结的典型邙山体。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将其列为峻健、丰伟之宗。其特点是中宫紧收,四面辐射;点画轻重对比明显,形成块面元素;而用笔特点,则圭角尽露,沉厚恣肆,即所谓“方笔之极轨”。其点画特征无疑受刀的影响,刀意显著。

《魏灵藏造像记》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题记楷书10行,每行23字。有额,楷书3行9字,额中间竖题“释迦像”,字略大于两侧,额左题“薛法绍”,右题“魏灵藏”。是龙门造像题记中碑刻和书法艺术的精品。

此碑是方笔露锋之典型代表,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力,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利,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一点,如蜻蜓掠水,皆能顺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整篇看来,严整肃穆,端庄隽洁。

北朝的石刻还有东魏著名的碑志有《李仲璇碑》、《程哲碑》等。西魏留传下来的碑刻极少,最为著名的当推《杜照贤造像》、《刘曜碑》等。北齐的碑刻有《陇东王感孝颂》、《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碑志有《泰山经石峪》、《重登云峰山记》等。北周的碑刻有《贺屯植墓志》、《寇炽墓志》等。

北朝这些碑碣、墓志数量很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碑刻书法艺术的宏富宝库。同时,这时期的魏碑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表现在用笔、体态和风格上的千变万化。它不但为唐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又浇灌了有唐一代的唐楷这一艳丽花朵。

[旁注]

界格 界格是指传统的书法练习和创作中,为了更好体现书法艺术的中正平和之美,为了整篇达到准确的横平竖直效果,就需要先在书写纸或要书写的碑石等载体上准确地叠折界格线,或勾勒界格线。所谓三分界格七分书写,指的就是为书写前进行的画格界准备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神道碑 又叫“神道表”。指神道前的石碑,上面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立在墓道上的碑。记录帝王大臣生前的活动。神道即墓道。神道碑文原较简单,一般只称“某帝或某官神道之碑”。则神道碑之名,汉已有之。后来纪事渐趋详细,成为人物传纪的一种变体,并多收入作者的文集。

南中 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汉的一部分。225年,诸葛亮平南中,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至此,南中七郡形成,是为: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和兴古。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通过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魏碑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的书法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广艺舟双楫》 又名《书镜》,为清代著名学者康有为所著,是晚清最重要的书法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从问世的那一年起,它就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注意。从思想性上说,《广艺舟双楫》也的确表现了康有为抛弃陈规陋习、另辟蹊径的进取精神。

方笔 指书法上的方形笔画。起笔时利用折锋过渡到中锋行笔,形成了方笔,其特点是俊秀挺拔,斩钉折铁。如欧阳询的书法就以方笔为主。其方法:一种是藏锋逆入回收,折以成方;另一种是露锋入笔,横行竖下,竖行横下,速度略快。

唐楷 唐代楷书。唐代是书法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其标志性的成就之一便是“唐楷”的形成。自唐楷形成以后,书法学习者一直视之为书法技能训练的最佳范本。唐楷的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和虞世南等·。

[阅读链接]

三国时期,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称为“南中”,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地区的豪族大姓主要集中在被称为南丝绸之路的朱提、建宁两郡。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孟、爨三姓,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尽归于后者,使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

汉族移民带进南中的汉文化在豪强大姓统治者中部分地被长期保存下来,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和,我们所见到的晋碑《爨宝子碑》就是这种融和的结晶。爨宝子是爨姓集团的成员,在《爨宝子碑》中记述了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