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印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战事频仍,府衙州县几易其手,因而留下来官印较多。既有工艺上的承袭和发展,同时也带有这一时期的政治色彩。

这一时期的印章制度,在治印技艺上尚承袭汉代。印章形制、大小、印材、钮式、印绶、印文,基本上与汉代相同,仍然保留汉印主体风貌并有所演变。

曹魏和西晋时的官印,钮制多为龟钮,将军印也多如此。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改朝换代等原因,诸侯各国各自为政,官印钮式的制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形态各异。如:鼻钮、蛇钮、骆驼钮、环钮、羊钮、马钮、兔钮、鹿钮、熊钮、罴钮、鱼钮、兽钮、珪钮、螭钮、龙钮。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印改变了汉代以铸印为主的制印方法。印质多为金章银印,这一时期以凿印为主,所以魏晋官印多凿印。因此,汉代篆刻表现出来的典雅方正、圆润稳健的铸印风格就很少见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凿印表现出来的是峻利劲挺,气息和畅,章法布局平整舒展,錾法比较稳健从容,而一些“急就章”风格显得比较草率恣肆,刀法拙劣,无章法可言,而且刻凿的篆体文字多不合“六书”。

这一时期的官印形制也变大,按古制诸侯王也不超过2.3厘米见方,但晋之后官印却在3厘米见方,有的将军印达到3.5厘米见方。

魏晋南北朝私印与汉代私印相比较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私印入印文字,受魏《三体石经》中篆书的影响,把字形拉长,结构上紧下松,每字竖画拉长成细尖,形似悬针。

这一时期出现的印章用字叫做“悬针篆”,这种“悬针篆”与汉代的缪篆那种端庄典雅大相径庭,出现了柔弱纤细、矫揉造作,体势生硬的习气。然而这一习气的出现,可以看出印章文字的线条笔意和印面上大块留白的创作动机。这种印章对后世篆刻艺术创作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印章所具有的功能与其产生和使用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因而这一时期的印章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史学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

比如曹魏时期的“魏归义氐侯”金印,就是曹魏政权赐予陇南一带氐族酋长杨氏的。此时的杨氏部落是一支强大的政治部族,曹魏政权给予较丰厚的政治安抚是必然的。因曹魏时期短暂,所以颁布给少数民族王侯的带有“归义”一词的魏印极为罕见。

再如西晋“晋归义胡王”金印也透露出重要的政治信息。所谓“归义”,即归化、降顺。“胡”即指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晋归义胡王”所指胡王应当为晋帝所封得居住在凉州的匈奴首领。

据文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朝廷为了控制他们和补充中原因战争频仍而削减的劳动人手,鼓励他们迁居至黄河流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民族,被当时的汉人统称称为胡人。

晋代胡人归义皆发生于晋武帝司马炎之时,而数十年之后,匈奴和羌族便开始侵扰北方,致使北方汉人因慑于战乱,大规模迁徙到江南。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

因此,这枚印应该是在社会较为安定的晋初,朝廷赐授给归化的胡人部落首领的,成为当朝安抚少数民族,减少边疆战争,建立相互间和睦友好关系的象征,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又如北周的“天元皇太后玺”金印,是指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她原为北方突厥国王的女儿。宇文邕登上北周皇帝宝座后,曾经多次遣使迎亲,最后将天姿国色的阿史那氏迎至长安,封为皇后。

北周是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578年,北周武帝崩,周宣帝继位,尊阿史那氏为“皇太后”。次年,周宣帝传位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尊皇太后为“天元皇太后”。580年又尊其为“天元上皇太后”。故此印是周武帝阿史那氏皇后称“天元皇太后”时所用金印。这位曾历经三朝的皇后,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卒年与北周武帝合葬孝陵,她生前享有的“天元皇太后玺”金印也一同随葬。

“天元皇太后玺”金印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皇太后金印,它解开了北周皇家丧葬制度之谜,填补了考古学上这一历史时期的空白。

[旁注]

印绶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依品秩之不同,佩不同之印绶。印有金印、银印、铜印之别;印上有钮,钮作龟钮、鼻钮之别;绶有绿绶、紫绶、青绶、黄绶、黑绶之差。佩印之制,这些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后来各个朝代不断完善和细化。

十六国 即五胡十六国,时间是304年至439年。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将其中十六个国家概括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六书 汉字造字方法。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三体石经》 曹魏政权于241年建立的石刻碑,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树立的第二部石经碑。《三体石经》在我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陇南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由于西秦岭横亘其间,重峦叠嶂,艰险异常,成为阻隔陇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视作畏途,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绝唱。古代先民以勤劳和智慧在高山峡谷之间,依山傍水,修建栈道,以为通途。

永嘉南渡 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由于战争的原因,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当时中原民户迁至长江流域者超过百万,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地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阅读链接]

“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多达几十个。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朝”则指晋亡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后来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方后,长达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