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乡戏——邕剧
邕剧是广西地方戏的一种,产生于明代,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本班戏、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即今南宁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而被称为邕剧。曾经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和越南、柬埔寨等地。
邕剧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粤剧等剧种有着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后在外来戏曲文化的刺激和当地民间音乐、风土民情和桂西南官话的熏陶影响下逐步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等剧分野,渐见其鲜明的特色。
南宁班开邕剧先河
那是在清代乾隆末年,在南宁邕西地区来了一个粤剧戏班。这个粤剧戏班是当地士绅高老爷的儿子从广东带回来专门给高老爷六十大寿助兴的。
要说起这个粤剧戏班,在广东是非常有名的,它出自琼花会馆创始人京剧武生摊手五的嫡系弟子,不仅精通粤剧,而且还精通京剧。
高家老太爷寿诞之日,高家大院内张灯结彩,处处悬挂着喜庆气息浓郁的象征吉祥如意的大红灯笼。在高家跨院里,粤剧戏班刚满师的武生艺人刘二强正在一旁为戏班的当家名角他的师父艺人春四喜上妆。
正在这个时候,班主在外门大声喊道:“谁在闲着,出来一个人。”
刘二强见师父已经准备完毕,就来到外面循着班主的声音走了过去。当他走到班主身边的时候,看到班主旁边站着一个丫环。虽然是丫环身份,但她身上的衣服质地是锦缎制造的,质量非常好,一看就知道她在高家的地位不低。
刘二强赶紧上前作揖问道:“班头,您有什么吩咐?”
班主先是微笑着看了看身边的丫环,见对方点头之后,转过身严肃地对刘二强说道:“二强,这位姐姐是高家小姐的贴身丫环,高小姐给他父亲准备了一份非常特殊的寿礼,你一会跟着这位姐姐一起去把高小姐给大老爷准备寿礼取回府里,送到前院。记住,一定要小心!”
刘二强听完之后说道:“是,班头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小心,保证不出一点差错。”说完,告别了班主,在丫环的带领下离开了高家向外面的街上走去。
刘二强在戏班里面学的是武生,有着一身的好功夫,而且人长得也精神。丫环偷眼观察刘二强,心中竟是暗自喜欢,于是向刘二强说道:“你叫二强吧,一会我们要拿的东西是一个扳指,那是小姐费尽心思才从玉器店老板手中买来的。这个扳指是墨绿翡翠做成的,一会你可得好生看管,千万别出了岔子。”
刘二强看着丫环,被她的容貌吸引了,心中非常喜欢,于是他说:“姐姐放心,我一定会好生看管好这个礼物的。请问姐姐叫什么名字?”
丫环回答:“我叫春儿,是小姐的贴身丫环。你在戏班子里面是演什么的?”
刘二强和春儿一边走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就来到玉器店。在这一路上,春儿已经知道了刘二强是演武生的艺人,只是心中还不太相信刘二强真的有很好的功夫。
春儿带着刘二强进入了玉器店,去取已经订好的扳指。进入玉器店后,春儿仔细查看了扳指,在确认没有问题之后,与玉器店老板进行了交易,然后带着刘二强离开了店铺。
谁知就在春儿和刘二强进入玉器店的时候,在街边小巷有3个无赖盯上了他们。这3个无赖看着春儿和刘二强手中抱着一个用红色锦缎包裹的盒子离开玉器店,心中顿生歹念,决定杀人灭口,抢了盒子。
春儿与刘二强两人丝毫不知道危险正在一点点逼近,两人还是有说有笑地走着。春儿一边走一边打听刘二强的家事,当他们彼此知道都是孤儿的身份后,两个人心中暗生爱意。
不知不觉中,刘二强和春儿走到了一片树林。此时,埋伏在这里的无赖手拿钢刀突然杀了出来。
看着突然出现的恶徒以及迎面砍来的钢刀,春儿大惊失色,呆立在原地忘记了躲闪。危急时刻,只见刘二强一个健步冲了上去,以一敌三,与恶人打在一处。
粤剧武生都是学习过南少林功夫的人,手下拳脚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3个游手好闲的无赖虽然手中有武器,但却不是刘二强的对手。经过一番搏斗,刘二强将3个无赖打跑了,他自己也受了刀伤。
赶走了歹徒之后,刘二强保护着春儿回到高家,春儿安排人为刘二强疗伤,然后回到了高小姐那里,仔细讲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言语中表现出来了对刘二强的关心和牵挂。
从小与春儿一起长大的高小姐听出来了春儿对刘二强的喜欢,于是替春儿做主,从粤剧戏班之中买出来了刘二强,将刘二强留在了高家。
高老爷在寿宴之时观看粤剧后,喜欢上了粤剧。后来他听说了刘二强与春儿的事情,不仅成全了他们的婚事,还决定在当地组织一个戏班子,由刘二强当班主,聘请一些其他戏剧的艺人来戏班教戏。
几年过去了,在高家跨院,刘二强身边站着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男孩,男孩正有板有眼地用南宁当地方言练习着《五台会兄》这个剧目。在不远处,春儿正满脸幸福地看着刘二强父子。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刘二强将高家戏班渐成规模,以至于成为了南宁邕西地区最有名的戏班子。尤其是他们以本地方言演粤剧、祁剧甚至是桂剧等剧种大戏本事,更是受到了南宁地区达官贵人和名流士绅的追捧。
刘二强带领的高家戏班正值清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当时的清王朝经历了“康乾盛世”,人民生活富足,戏曲事业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人们只要是听说什么地方有戏班搭台唱戏,就都去观看,常常出现万人空巷的景象。
事实上,南宁及其周边一带的地方戏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本班戏、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即今南宁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将其定名为邕剧。刘二强他们演的其实就是邕剧,他的南宁班开启了我国邕剧之先河。
清嘉庆年间,随着京剧的产生和发展,戏曲事业愈加繁荣,邕剧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当时有很多文人才子将他们的特长投入到了戏曲爱好之中,为了能够听到好戏,纷纷进行戏曲创作。使得戏曲获得了勃勃生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出来了无穷的魅力。
在戏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邕剧与祁剧、桂剧、粤剧等剧种产生了密切的关系。
邕剧受祁剧影响比较大。祁剧是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可以说是南戏之中最古老的大戏,祁剧在发展过程中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起源于清代的邕剧受祁剧影响很大,有些大戏剧本就是移植祁剧的剧目。
邕剧同时也受到本土戏曲桂剧的影响。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桂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市。桂剧与邕剧在流行区域互相重叠,例如南宁。所以在邕剧产生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出现时间相对较早桂剧的影响。
邕剧受广东粤剧的影响也十分明显。邕剧很多剧目都是直接移植粤剧的剧目。
邕剧艺人在吸收了祁剧、桂剧和粤剧的精华之后,以桂西南官话,创造了一种含有大量的白话、客家话、平话和壮话的民间习语、词汇、谚语、歇后语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
1933年,南宁商界为红十字会筹款举办“游艺会”时,当时的本地班,首次标出了“邕剧”两字,与粤剧、桂剧等同台竞技。当然这一称号尚属地方行为,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其定名为“邕剧”之称,才使之有了新的内涵。
随着邕剧在南宁地区出现,很快就得到了南宁以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的认可,与桂剧一起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
[旁注]
灯笼 又统称为灯彩,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我国人喜庆的象征。
锦缎 是仿刺绣类丝织物的一个大类的名称。一般指经纬丝先染后织,色彩多于三色,以经面缎、斜为地、纬起花的提花熟织物。“锦”字的含意是“金帛”,意为“像金银一样华丽高贵的织物”,古代确有用金银箔丝装饰织造的锦缎。
扳指 “扳指儿”一词在满语中称为“憨得憨”,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儿,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
翡翠 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玉观缘翡翠,在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
玉器 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家,和田玉,酒泉玉,蓝田玉,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都是玉器的常用原料。
南少林 寺院及武学门派。拥有是3座古寺,一为莆田少林寺,一为泉州少林寺,一为福清少林寺。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林泉院的习武之风,缘起于唐初。至明代,因倭寇侵扰,南少林曾派出僧兵在福建沿海抗击倭寇。
粤剧 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粤剧源自南戏。它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歇后语 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阅读链接]
抗日战争时期,邕剧戏班艺人们也积极地在戏台上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忱。蒋大增、杜松龄等邕剧艺人在隆安演出时,一改往日的爱情题材剧,上演《血战高平》。
据介绍,当喜闻乐见而又雄浑激昂的邕剧在台上唱起时,场下的戏迷们激情满怀,都站起来和着艺人的词一起唱戏。日寇入桂后,不少邕剧艺人纷纷弃家出走,在逃难中,他们宁愿卖番薯糖水,开茶馆维持生活,也不愿为侵略者粉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