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芭蕾——采茶戏

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是广西汉族地方戏曲之一。最初由明末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县,后来发展成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在清代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到了20世纪初已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我国戏曲史中的一个独特剧种。

桂南采茶戏演员由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因此又称三小戏或三角班。就表演队的组织规模而言,是小队伍、小节目、小道具,这又是三小戏的另一含义。

歌舞演唱采茶故事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在神仙洞府之中有个法术高强的仙人叫做石道人。石道人有徒弟一男二女,男的叫王道安,女的一个叫大妹,一个叫二妹。

王道安与大妹、二妹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一边修道,一边采种茶。后来大妹学艺有成之后,开始思念凡间的亲人,于是告别了石道人,下山推广了种茶方法。

大妹来到凡间之后,在青山绿水之间将种茶的技术教给了当地的人们,人们很快就学会了种茶。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妹居住地方周围到处都是茶树,每当到了收获的季节,人们总是欢乐的合不拢嘴。

有一次,王道安和二妹来访大寻妹,正巧遇到茶叶大丰收的场面。王道安与二妹两个人见茶林繁茂,看着茶农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两个人被感染了,于是当场开始编起劳动种茶的歌舞。

后来,一个茶叶商人叫做王玉盛,看见采茶歌舞很优美,就将采茶唱本偷下山去,从此便在民间流传。传说这就是采茶戏的起源。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两宋时期金兵作乱,苏州有个名叫赵嫦娥的女子,在金兵来到苏州城外的时候到外地避难。在逃难的途中,赵嫦娥母女被人群冲散了。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赵嫦娥遇到仙童王道安、仙女王月娥兄妹下凡到龙楼山采茶。

赵嫦娥与王道安结为夫妻,靠采茶为生。他们辛勤劳动,换来了茶叶大丰收,也吸引了当地农民年年到龙楼山饮茶。他们彼此结下了深厚感情。

后来,因为王道安兄妹和赵嫦娥3人去苏州生活,便将茶山送给当地茶农。为了纪念他们,当地茶农把采茶的事编成歌舞演唱,流传到桂南,是为桂南采茶戏。

传说虽然并不可信,但是内容中却有相同点,那就是两个传说提到的都是一男二女的故事,和唱采茶一男二女有一定的渊源。另外,这些传说都把采茶劳动与采茶演唱结合起来,因此,采茶戏是以茶农生活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在桂南采茶戏中,被大量运用的曲牌如五柱香、虞美人、一匹绸、红绣鞋、十杯酒、补缸调等,无论是在广东粤曲中,还是在江西采茶中都可以找到。不仅唱词相近,而且曲调又大同小异。有的曲牌标题相同,而词曲已有改变,有的是唱词还是原来样子,但在词曲上,由于语言不同,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这些曲牌与当地语言结合起了变化,有些保持了官话痕迹,有些已同桂南地区白话结合。尤其是衬词,桂南采茶则多用“哪呀惠”或“依都呀”,颇具地方特色。

对于采茶曲牌起源,明人沈德符在其《野获编》中说,这些曲牌,当时曾盛行两淮以至江南。

我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所著《中国戏剧史长篇》中,考证了山东的柳子腔与各地方剧种的关系后证明,柳子腔也是由明代流行的小曲发展而来,到了清初才形成独立系统,流遍全国。如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广西彩调戏、湖南花鼓戏,都属于柳子腔的同一体系,发源于明代,盛行于清朝。

柳子腔与较大的剧种京剧、湘剧、川剧、越剧、粤剧、桂剧,同属于“昆”、“高”、“邦”、“黄”4大声腔体系,既分庭抗礼,又互相吸收,共同繁荣。

桂南采茶开始是在舞龙、舞狮当中加演的节目,先舞狮、龙后唱采茶。而在博白却是与唱竹马结合,是唱竹马恭喜发财,以后转入唱采茶,这就是桂南采茶的启蒙时期。后来,在舞狮、龙、竹马同是加演采茶,已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才逐渐与舞狮、龙分开,成立独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

博白县采茶老艺人庞德才说,在桂南采茶曲牌中,有“卖茶”曲牌,里面有一段女唱的唱词是:“牛斗庵堂咁巧妙,雷响谁人无听闻,老竹上斑照直认,等我点点你茶根。”男唱的唱词是:“泥捏木鱼容易得,你要点点我茶名,家住江西南昌府,一名叫做王玉成。”

庞德才认为,这段唱词,把卖茶的说成是江西南昌府的王玉成,绝非偶然。因为所有采茶曲牌的唱词中,都没有具体提到人名,这里提到是唯一的,也许采茶就是起源于江西南昌,其创始人就是王玉成。

这里又和民间传说中关于茶贩王玉盛偷了采茶本子下山流传民间的故事相吻合,可能这个王玉盛就是那个王玉成。

桂南各县老艺人多数说采茶是从北流县学来的。这就说明北流县是最早演唱桂南采茶的地方。

北流县老艺人曾国威说,他家是采茶世家,他的老祖宗是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下里街平安社人,移居广西已21代了,若以20年算一代,那末到桂南已有400年历史,按历推算,当是在明代。

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20世纪初,桂南采茶戏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我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

[旁注]

茶 原为我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我国南方人民对我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我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三皇五帝”时期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下来。

苏州 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建城史逾2500年,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苏,于隋开皇九年更名为苏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驰声海内。

虞美人 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56字,上下片各4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沈德符(1578年~1642年)明代文学家。明浙江秀水人。他聪敏好学,精通音律,熟谙掌故。所撰《万历野获编》多记明万历以前的朝章国故,并保存了一些有关戏曲小说的资料。他的著作还有《清权堂集》、《敝帚轩剩语》3卷、《秦玺始末》1卷等。

云南花灯戏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

越剧 我国第二大剧种,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末起源于浙江绍兴府嵊县,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发展中吸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其艺术流派纷呈。

舞龙 在起源于我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舞狮 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

[阅读链接]

采茶戏最早出现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继见于赣东铅山县,之后很快在全省各地流传,并分别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和各种地方戏曲的剧目、声腔,衍变为各具特色的多种采茶戏。表演上丑角常模拟猴、猫、鸟等禽兽动作,丑的“矮子步”,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

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为以茶篮为道具,也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