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采茶戏独特艺术
桂南采茶戏最初在明代时,其曲调比较简单,数量也不多,有3个曲牌,一是“十二月采茶”,二是“南昌小曲”,三是“四季莲花”。
十二月采茶原是歌唱一年十二月茶农活动的,经过发展成了开荒、点茶、采茶、炒茶等一整套曲牌歌舞。
南昌小曲包括了闹五更、五更叹、五更望月、五柱香等一套五更调。
四季莲花即四小景,包括到春来、大落花园、中落花园、小落花园等,以描写春夏秋冬四季花物为主的曲调和舞蹈。
后来,采茶与舞狮、龙分开后,仍然保留了舞狮子、龙的打击乐,并和桂南八音结合起来,形成采茶戏的打击乐,如相思锣鼓、快冲头、慢冲头、小朝王等击乐曲牌至今还在大量使用。这是桂南采茶戏脱胎换骨上的第一步。
采茶戏以载歌载舞的形式独立演出,经常是一男二女3个人演唱,3个彼此以哥妹相称,男的称阿哥,女的叫大妹、二妹,大都由男演员扮演。直至后来,才由多人上台演唱。
采茶戏演唱曲调,起初比较简单,一般唱曲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其次序先是恭贺、参拜。演员在表演之初,要向戏主和观众恭贺吉庆,在恭贺吉庆的内容上多是风调雨顺,心想事成一类吉祥话。
然后是开荒。演员表演用锄头锄地、播种茶籽的歌舞,动作健康有力,生活气息浓。
接着是探茶。演员表演探望茶树生长情况的样子,烧茶山纸,祈求山神土地保祜茶叶丰收,有地方特色。
然后是采茶和炒茶。采茶表演是一男二女的摘茶舞蹈,边歌边舞,动作优美动人;炒茶表现制茶的过程,热烈紧张,一男二女一边唱一边做,将收获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卖茶是表演的最后程序。经过了很多的工序之后,茶叶终于制作成功了,于是妹妹送哥去卖茶,风趣横生,令人喜悦。
十二月采茶的整个唱曲,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丰收喜悦。
后来,来自广东信宜的老艺人莫五来玉林演采茶后,在十二月采茶前又加唱参拜、采茶两个情节,别具特色。
采茶戏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又促进曲牌进一步发展。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
采茶艺人在演出采茶戏中直接插入一些民间小调来演唱,既可活跃场面,又丰富了演出内容。常在演出采茶中间,观众送“封包”时插入演出,其次序大致是:恭贺、参拜;民间小调;点茶;探茶;民间小调;采茶;民间小调;炒茶;卖茶;撑船,小十送。
采茶串古是在采茶插曲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是把一些有情节的民间故事,通过采茶曲牌演唱,多为喜剧、闹剧,使唱采茶逐渐向地方小戏过渡。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桂南采茶戏已基本完成从地方小戏发展向舞台戏剧的过渡。后来采茶剧团先后上演《梁祝》、《两亲家》、《重上茶山》等大戏,宣告采茶戏的发展已经成熟。
桂南采茶戏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本地语言客家话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桂南采茶戏演出队伍精悍,机动灵活。队伍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小道器、小节目,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方便。
桂南采茶戏表演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唱念做舞四功,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数为韵白或骈文,演出气氛热烈,剧场效果良好。
桂南采茶戏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听众深感亲切,广为传唱。因此,“吁嘟呀”又成为桂南采茶的另一“俗名”。
桂南采茶戏曲牌兼收并蓄,容量较大。采茶插曲的曲牌比较丰富。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吸取民间小调、山歌、兄弟剧种的曲牌及音乐,具有多元性。
桂南采茶戏的乐器有击乐、器乐和道器。击乐包括锣、鼓、钹、木鱼;器乐包括唢呐、二胡、笛子、碰铃;道器包括钱鞭、彩带、花扇、手绢。
桂南地区的采茶戏传统剧本大约10多个。比如《张三过年》、《剃头二借妻》、《童子上京考试》、《亚兰卖猪》、《傻子卖布》,《傻子拜寿》、《倒乱鸳鸯》、《好好一对妻》、《淑女寻夫》、《浪荡汉娶妻》、《盲佬闹店》、《一枝花》、《杀狗劝夫》、《公爹送女》、《寻亲》、《撑船》、《卖杂货》、《插田割禾》、《横文柴遇到无天装》、《烟鬼扫街》、《四戒》等。
这些剧目均是口头传唱,没有文字剧本,各地老艺人可根据当地当时情况,不断修改加工演出。因此,同剧名的戏,其情节也不完全相同,至于何时何地由何人创作,更难弄清楚了。
这些剧目的内容,除《杀狗劝夫》一戏,可能来自传统戏曲外,其余剧目,均来自民间故事和传说。其特点是以家庭伦理故事为主,最大角色也只是个县官而已。
桂南采茶戏体材是以喜剧和闹剧为主,情节较旨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剧本结构比较完整,故为群众喜爱。
除“杀狗劝夫”、“一枝花”、“倒乱鸳鸯”、“傻子卖布”外,也有一些有情节、有人物的节目,如“公爹送女”、“撑船”、“卖杂货”、“插田割禾”等,情节虽较简单,但是语言生动,感情逼真,引人入胜。
传统采茶戏音乐唱腔比较简单,桂南采茶虽有200多个曲牌的唱腔,却没有很好运用,有些戏从头到尾只唱个“四平脸”,变化不大,发展不多。尽管概括性强、容量大,可以一曲多用,但缺乏戏剧音乐个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各地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挖掘整理采茶戏,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试验革新工作,配合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编演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采茶戏,如《农具改革第一天》、《借衣》、《绿珠》,并整理改编一些传统剧目,如《倒乱鸳鸯》、《一枝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表演程式和唱腔改革上,均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桂南采茶戏的主要作品是20世纪20年代编排创作演出的,主要有《打杯舞》、《剪红带》、《借衣》、《绿珠女》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了很多作品,如《刘三姐》、《冯京与马凉》、《抢亲》、《夺印》、《三里湾》、《只争朝夕》、《风口渡》、《拦路》、《接帐》、《苦甜担》、《梁祝》、《奇案姻缘》、《三约湖心亭》、《两亲家》、《重上茶山》、《放牛乐》、《姻缘错》、《桥》、《甜郎辣姐》、《桃花姐》、《拆店》、《乔迁新居》等。
近年创造的桂南采茶戏作品有《清水塘边》、《烦恼村官老犟妻》、《门神下乡》、《铁公鸡拔毛》、《牛老板拜妻》、《新所长追旧税》及一批采茶歌舞。
桂南采茶戏的剧目丰富内容、表演风格、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地方戏剧中独树一帜。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桂南采茶戏,对丰富和完善我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曲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旁注]
桂南八音 又称玉林八音,吹笛儿、吹六笛,是玉林地区唯一的吹打乐。它源自秦汉时期宫廷和军中的吹鼓乐,至明末清初传至玉林,是由中原古乐以及桂东南民间音乐融合而成,被音乐界同仁称为“桂东南交响乐”。
锄头 锄头是农人使用在水田,旱田之中最常用的工具。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种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又名“铩虎铲”,在河南一带很多群众都是这样称呼。
炒茶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度至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可概括为“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
《梁祝》 我国传统戏曲,越剧、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清代郑金昌诗咏梁山伯与祝英台:“空有浓情两未成,义结金兰草桥亭。楼台相会成终古,蝴蝶翩飞觅英情。千年彪炳留史话,万劫美若飞流萤。”
碰铃 古代称星、铃钹。满、蒙古、藏、纳西、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在我国流传。用金属签击奏,其音色清脆悦耳。响铜制的铃延音悠长,黄铜制的铃延音较短。
鸳鸯 雁形目鸭科鸳鸯属。似野鸭,体形较小。雄的羽色绚丽,头后有铜赤、紫、绿等色羽冠;嘴红色,脚黄色。雌的体稍小,羽毛苍褐色,嘴灰黑色。栖息于内陆湖泊和溪流边。为我国著名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常被比喻恩爱夫妻。
县官 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一县之长,依所辖县之人数而定其名,万人以上者曰县令,万人以下者曰县长。每县设县令或县长一名。清朝之巡检为从九品,为入流官员中品级最低的官员。
《夺印》 评剧《夺印》首演于1963年,是剧作家胡沙根据扬剧改编的剧目,由中国评剧院马泰和魏荣元等著名演员担任主演。其中“劝有才”、“劝广清”、“黑鱼嘴”等著名唱段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评剧《夺印》在当时影响很大,无论是什么剧种,都演出评剧《夺印》。
[阅读链接]
在采茶戏的传承谱系中,黄彩庭是三滩良茂采茶剧队的创始人。8岁随父学唱竹马和唱对答,18岁便子继父业创办竹马队,20岁成名,是博白北片有名的戏班,黄彩庭成为妇孺皆知的“牛公头”,三滩20多个采茶队的班主皆接受他的传艺。
博白辅导团于1957年上京演出的采茶舞蹈《打杯舞》,就是黄彩庭采用采茶曲牌“中落花园”并亲自辅导的成功之作。他所传授的弟子刘从周和刘明强已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声名鹊起,这是黄彩庭剧队的黄金时代。